石頭,本是一些因外力由大巖體上脫落下來的小型巖體。但是經過地質歲月億萬年的“打磨”——構造運動、沉積作用、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及表生風化作用等,它們“飽經風霜”、“千錘百煉”,形成了各種形狀、各式花紋,千姿百態。從而具有了特殊的審美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
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不難發現,石頭一直隱約地貫穿其中。從舊石器時代,人類利用天然石塊當作武器、當作工具,到新石器時代制作的打擊石器:從穴居時代,人類利用巖石作壘巢材料,再到農耕文明,人類平添的賞石、玩石的雅趣……直至今天。因此,我們也可以將人類的文明史說成是一部漫長的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石文化史。
人對于石頭的崇尚之情,大概是始于遠古。早在人們開始用石頭做工具的時候,就已然開始選擇精美、好看的石頭作為飾品。或許這正揭開了人類鑒賞石頭的序幕,自此以后人類對于石頭,尤其是奇石,開始了一系列樂此不疲的探索。
所謂奇石,也就是觀賞石。它是在自然界中天然形成的藝術品。它以萬千的姿態、變幻的紋理、豐富的色彩、湊趣的圖案,以及獨一無二的特質博得了人們的鐘愛。它還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寶貴財富。奇石上的圖案與紋理通常是在成巖時期造就的,透過其中不僅能看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還能追溯其演化軌跡,感慨時間的魔力。
以湘西古丈縣的紅石林為例。紅石林巖石形成歷史約有5億年。最早這里曾是一片被稱為揚子古海的淺海,由于海底沉積了大量的碳酸鹽物質,形成了薄至中厚層瘤狀泥質灰巖和石灰巖。到了2.2億年前,因海底被抬起,在風化、水蝕、溶蝕和重力等外動力的地質作用下,使紅石林地面巖石被分割打磨成石芽、石柱、石林等各種形態,形成了紅石林地質遺跡。
有人把奇石稱為“發現的藝術”,也就是說,奇石的發現者就是這塊石頭藝術生命的締造者,可謂“得石在天,立意靠人”。奇石的發現者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將石頭的觀賞價值發掘出來,并賦予其藝術的內涵。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求奇之心古今亦然”。從這個意義上說,賞石正是人們對美的傳承與延續。
一方奇石在手,那瑰麗多彩的顏色,栩栩如生的形態,似假還真的意境……讓人恍如置身于一幅不朽的畫卷,發人深思、引人遐想。愛因斯坦認為,大自然總是合乎規律的。萬物的美總是與大自然相和諧的。自然美是解讀奇石、解讀大自然奧秘的鑰匙,以自然美去發現奇石的美,通過奇石的外在去發現其內在的不可見之性,以揭示自然界中奇石的形成和獨特的特性。
圖片:綜合石友和網絡,僅供參考、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