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高欣
高中班上自我介紹,有個男生開口就是大碴子味兒,我們全都以為他是東北的,結果他說自己是秦皇島人;
后來在重慶上大學,宿舍“用家鄉方言說一句話”,室友問我某句話用河北話怎么說,把我一下子問懵逼了,直到旁邊一個河南室友念的時候,我:o_O????。。?strong>這不就是我家鄉話嘛!
為什么我以為的外地人竟然是老鄉,而一個隔壁省的室友卻和我的方言一樣?難道我是個假的河北人?
part.1 別不服,河北方言真的又多又雜
說河北方言復雜,估計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等一大片南方省份都要表示不服。對于他們來說,“都是南方人,可你的話我半個字都不懂(戳鏈接回顧往期文章)”根本就是家常便飯。
就連上流君自己也寫過《普普通通的河北人的普通話最普通》(戳鏈接回顧往期文章),夸贊了一番河北人普通話好,現在又說河北方言多,這難道不是啪啪打臉?
慢著!當然不是!
在《普普通通的河北人的普通話最普通》里,上流君可是也劃重點強調過:
雖然河北人很習慣說普通話,但河北并不是沒有自己的方言。
不過,河北方言的“多”和“雜”十分獨特,跟其他省份相當不同——
其他省份雖然“十里不同音”,但發音都有很多相似之處,外地人聽到后,盡管不可能說得特別細,大體上是哪個省份還是能簡單判斷出來??墒?strong>河北省,你根本沒法判斷。
以下圖我國東南地區的漢語方言分布為例, 每個省份都有自己的“方言主題色”。也就是說,能用某種方言來概括出這個地方,比如廣東的粵語、福建的閩南話、江浙地區的吳語:
▲東南地區的漢語方言
再來看看河北方言分布圖,花花綠綠,難以尋找到一個主題色,有的地方講“北京官話”、有的講“晉語”、還有的講“東北官話”……明明是一個省的人,從方言來看,倒有十多種“味兒”,像是來自不同省份。
▲河北方言分布圖
part.2 get河北方言,冒充周邊省份土著不是夢
河北口音“大雜燴”,東南西北各不同。由于河北其他地方的方言或多或少受到臨近省市的影響,一個說著方言的河北人往往可以輕松地騙過外鄉人,冒充當地的土著。
張家口一口“老西兒”味兒
從馬甸上京張高速,經八達嶺、官廳水庫、沙城、宣化等地,就是位于河北省西北方向的張家口,他們說話都是一口“老西兒”味兒(山西話)。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歷史上張家口是著名的通商集貿之地,溝通山西、河北和蒙古,山西商人帶來了濃厚的山西風格,影響了張家口地區的方言,現在它們屬于晉語區,是北方為數不多保留了入聲的地方。
不清楚——不機密
不怎么地——二五眼
相當差勁——添球
褲兜——央蜜
腳后跟——節懶更
關鍵——幾古將
看看——貓貓
干什么——抓呀
▲晉語分布區
以前還有察哈爾省的時候,張家口是省會,1952年撤掉時,原本管轄的大同市劃到山西,張家口、承德劃到河北,剩下的劃到內蒙。
▲熱河、察哈爾省
張家口和山西,不僅方言相似,在“吃”上面,也有很多共同之處:
▲張家口和山西都很喜歡吃“貓耳朵” |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大碴子味的秦皇島方言也是河北話
順時針方向到了秦皇島,因處于河北和遼寧的交界,跨過去就是關內關外兩重天,所以,口音里帶著明顯的東北味兒。
▲位于秦皇島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是關內關外分界線
比如說秦皇島人經常說的“埋汰”就是非常典型的一個例子:“你這不是埋汰人呢么!”,擱東北話里就是“埋汰銀”。
除此之外,形容人特別富的時候,秦皇島和東北一樣,都是“有老鼻子錢了”,“暈”叫“迷糊”,“不舒服”叫“不得勁兒”,“胡說”叫“咧咧”……
雖然相似程度能高達80%,但在某些地方,兩者也略有不同——秦皇島方言兒化音的現象更嚴重,例如,秦皇島方言中的“缽愣蓋兒”與東北話的“缽愣蓋子”、“腦袋瓜兒”與“腦袋瓜子”。
唐山話,天津話和東北話的大結合
冀北重工業城市唐山,這兒的口音在河北各地方言里面算是最獨特的了,音調拐來拐去,是天津話和東北話的大結合。
大部分人對唐山話的初印象,應該都來自春晚舞臺上趙麗蓉老師的表演——“唐戈兒奏是趟啊趟著走,三步一回頭,五步一招手”。
▲春晚小品《如此包裝》
唐山方言音調高低起伏明顯、語速不快但樂感強,且聲韻搭配變化較大,容易給人一種詼諧之感,這一點真的十分和天津話有共通之處了。大概也是這個原因,讓趙麗蓉老師的小品能在東北話之前,成為春晚“扛把子”。
唐山方言有很多獨具特色的詞匯,“二叔”讀“二收”、"來客人"叫"來且"。
唐山人的時間是“列個兒”、“今兒”、“明兒”、“后兒上”,蟲子是“老介”、“洋la子”、“螞蚱”、“臭大姐”:
滄州也被“哏都”方言影響
作為傳染力極強的天津話,影響的自然不只是唐山,和天津相接的滄州中毒更深。
聽辦公室里的滄州妹子用方言打電話,和聽馬三立老先生說相聲似的,一口一個“嘛嘛”的,那是相當逗樂。
在一些日常用詞上,滄州說“糟踐人”叫“嚯嚯人”,“惡心”叫“膩味”,天津也有類似的用法;天津和滄州都喜歡用“倍兒”來表示強調;口語中都喜歡加入“嘛嘛”之類的語氣詞,都喜歡統一稱呼女性為“姐姐”。
▲滄州話8級單詞解釋
不過可能因為滄州是“武術之鄉”,因此方言講得也比“衛嘴子”更硬氣,所以會給人滄州方言方言味兒更濃的錯覺。
比如,滄州話問什么時候會說“嘛四猴”,而天津方言是“嘛時候”。
滄州話還有特別有意思的一點是,管“夫妻倆”叫“公母倆”,不過一定要注意發音,正確的發音為“鞏木lia”。
友情勸告,要是發不準音千萬別亂用,否則小心因為亂抖包袱耍貧嘴,被擁有十八般武藝的滄州人民追著打。
“睡城”廊坊說著一口京片子
緊靠著北京、被戲稱為北京“睡城”的廊坊,要說方言不受北京影響是不可能的。無論是語序、兒化音,還是特殊用詞,廊坊方言都帶著一股抹不掉的京腔。
北京人說話愛說“您”,已經成為了一個梗:
北京大爺哄孫子別哭:沒必要,您這樣真的沒必要。
孫子:嗨您甭管我,該下棋下棋歇著去吧您。
廊坊方言也很喜歡用“您”來稱呼對方,我們班廊坊市里的同學,張口就是很純正的“京片子”:“呦,二大爺,您又遛彎兒呢!”
兩個地方人們都會用“聽”來表示“聞”,比如:“我這大老遠就聽著味兒了”。
廊坊北三縣——被稱為“飛地”的香河,三河,大廠,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更是和北京的口音、風俗基本完全一樣。
但“南八鄉”,也就是廊坊安次縣的永定河以南地區,口音則比較特殊,沒有那么像北京話,外人也不容易聽懂。
▲被北京包圍的香河、大廠、三河
除了上面這些,像是衡水的故城、景縣、阜城、棗強、武邑等幾個縣,與山東臨近,又是在大運河岸邊,日常方言里留有不少山東話痕跡,再往南邊的邢臺則是山東話與河南話的結合。
河北方言這種又多又雜、仿佛“其他鄰省方言”的情況,在語言學上被稱為河北方言的“涉外”現象。
其原因不難理解,一方面是因為離得近,有交流自然有影響。另一方面,則是“省格破碎”,這一點我們在之前有關河北的文章里也提到過,頻繁的建置更改,河北本來就是拼湊起來的省份。
不過,作為一個推普效果卓越的省份,可能很多人不注意的話,根本發現不了河北不同地方方言不同,它們的差別也會在時間里慢慢磨滅。但還是希望,能夠盡可能的保留下來,畢竟,大學里看著其他同學都會方言,自己只能說普通話的感覺,真的很郁悶哇!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