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飛地
1.雙河農場(黑龍江境內)(見下圖—圖1)
是中國“飛”得最遠的一塊飛地,南距北京1060公里。
始建于1956年5月,隸屬黑龍江省公安廳嫩江勞改分局。
1964年,由北京市公安局五處接收。
1968年11月,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第五十六團駐地。
1981年,又收歸到北京市勞改工作管理局,開始陸續接受北京市勞教人員,肩負起了改造、生產的雙重任務。
位于天津市寧河區境內,是勞動教養性質的農場,占地115平方公里。
建國初期,經蘇聯農業專家視察指導,開墾此處農場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而具備這個條件的只有公安部門,因為解放后抓獲的數量眾多的舊社會殘渣余孽,急需一個關押改造的地方,于是在1949年,時任北京市市長的聶榮臻批準建立了清河農場,順理成章,管轄權自然歸屬了北京市公安局勞改工作處。
坐落在太行山腹地的河北省涉縣境內(涉縣是抗日戰爭時129師司令部駐地,著名的革命老區),為的是解決天津有鋼無鐵的的問題,1969年始設。
加上寧夏本土部分,溫堡鄉總面積約80.53平方公里,人口2萬余眾,是其隸屬的隆德縣人口最多的鄉鎮。與薛楊村(占地1.6平方公里)同為1956年劃歸寧夏。
該村面積僅1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三百人左右。
雖然地處飛地,出行和生活均有所不便,但因為祖祖輩輩都是河南人,所以無論是從風俗習慣還是心理上,他們都對河南更有認同感。
上海飛地數量位居中國之最,飛地總面積達360平方公里。
1.白茅嶺農場(安徽境內)
即白茅嶺監獄,占地40.5平方公里。
過去,上海老一輩的人提到“白茅嶺”三個字,都有一絲絲背脊發涼的感覺,舉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和清朝人聽到“寧古塔”一樣。
2.軍天湖農場(安徽境內)(下圖—圖6)
即軍天湖監獄,總面積14平方公里,1974年起開始開始收押犯人,收押對象主要是判處1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
于1950年由解放后上海市首任市長陳毅親自批準建立,至今已經歷了60余載的發展歷程。
4.海豐農場
建于1973年3月,原是上海市勞改局所屬上海農場的一部分。
5.川東農場(下圖—圖7)
始建于1955年,2009年同山海農場、海豐農場一起被移交給上海市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管理。
以上三個農場均位于全國第一生態市——大豐市境內,是上海市重要的“米袋子”、“菜籃子”和“良種繁育基地”。
分為一大一小兩塊,占地77.6公頃。
隸屬湖南省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甘溪鄉,面積5.4平方公里。
侗族世代聚居,燦爛的侗族文化和古典淳樸的民情民俗得到了繼承和發展,使這里的民族特色獨具一格。
是湖南懷化市會同縣的炮團侗族苗族鄉12個行政村中的三個。
此地侗、漢、苗世代雜居,但以侗、苗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占比達90%左右。
貴州在湖南的飛地——地湖鄉(下圖—圖10)
位于貴州省天柱縣東南,距縣城55公里,有天柱“東大門”之城。
占地30.5平方公里,人口約5000人,其中苗族占90%左右。
萬歷時期,為安撫苗人,天柱縣被設置為一個獨立的縣,歸屬湖南管轄。清雍正四年(1726年),天柱縣由湖廣靖州府改隸貴州黎平府。由于天柱縣一帶多丘陵山地,從設縣以來直至民國,多次劃界,從而逐漸導致地湖鄉成為了一塊飛地。
1.8平方公里,位于古代中國進出“天府之國”的交通要道之上,周圍崇山環繞,險峻異常。
重慶最出名的飛地,要數天子村5組和6組,占地3000余畝,隸屬于重慶市合川區古樓鎮,但實際上卻“飛”到了四川省廣安市武勝縣清平鎮,周邊都是四川轄區。
這塊“飛地”的成因,據當地知情老人介紹,可能和清初合川錢塘一個富商到武勝清平購買土地有關。
雖然屬于重慶,但天子村的居民和重慶的聯系并不多,一般除辦理行政手續外,極少回歸“故里”,且他們的風俗習俗已完全融入當地。
占地僅40公頃,30余戶,完完全全被江蘇包圍。
雖然隸屬于安徽,但吃穿用度全部都是江蘇的。小到柴米油鹽醬醋茶,大到家用電器全都需要從江蘇“進口”,請客吃飯,也得到江蘇的飯館里。
1.蘆臺經濟開發區(天津境內)(見圖2)
為省級經濟開發區,地處京津唐金三角腹地,12萬畝耕地遍布在134.34平方公里的轄區面積內。
園區農業科技先進,世界首例克隆冀南黃牛“波娃”、河北省第一頭體細胞克隆奶牛“春娃”、世界最新型藥物蛋白轉基因克隆牛“盼娃”等10頭克隆牛均相繼誕生于此地。
2.北京、天津之間的三縣飛地(下圖—圖15)
這塊飛地由香河縣、大廠回族自治縣和三河市構成,均隸屬于河北省廊坊市,在中國飛地中屬于巨無霸級別,創造了多項飛地紀錄,其中包括:
面積最大(1277平方公里)、級別最高(整個縣境全面囊括其中)、人口最多(近百萬)。
由于面積很大,所以每當翻開中國行政區劃地圖時,都能十分清晰的映入眼簾,也因為此成為了中國最出名的一塊飛地。
這塊巨無霸飛地的形成,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直轄市面積的擴充造成的。1958年,河北省的通縣、順義、大興、良鄉、房山、懷柔、密云、平谷、延慶9個縣和通州市劃歸北京,這是北京市建國后規模最大的一次擴界,基本形成了現今的行政區劃格局。1973年,河北省薊縣又劃歸了天津市。至此,形成了三河、香河、大廠孤懸于京、津之間的現狀。
現如今,此地的綜合經濟實力位居河北省前列,尤其是1992年成立的三河市燕郊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最為迅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