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三年二月,乾隆帝頒發諭旨曰:“朕思此等大節有虧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勛績,諒于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后人,原于既死。今為準情酌理,自應于國史內另立《貳臣傳》一門,將諸臣仕明及仕本朝名事跡,據實直書,使不能纖微隱飾,即所謂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者,為萬世臣子植綱常!”故編纂《貳臣傳》分甲乙兩編,附錄于《清史列傳》卷78、79兩卷中。
正是:
閱盡殘篇斷簡,細評千古英雄。功名富貴笑談中,回首一場春夢。
昨日香車寶馬,今朝禾黍秋風。誰強誰弱總成空,傀儡棚中搬弄。
李永芳,遼東鐵嶺(今遼寧鐵嶺)人,原為明軍游擊,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投降努爾哈赤,是明朝第一位投降后金的邊將,被授為三等副將,并娶貝勒阿巴泰之女。后隨努爾哈赤伐明,授三等總兵官。天聰元年(1627年),李永芳隨貝勒阿敏征討朝鮮,締盟而回。天聰八年(1634年),李永芳病逝。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 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累官至陜西布政使參政,崇禎時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松錦之戰戰敗后被清朝俘虜,后投降成為清朝漢人大學士。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隨清軍入關。抵京后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銜,列內院佐理機務。順治十年(1653年)受命經略湖廣、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處,總督軍務兼理糧餉。順治十六年(1659年)督清軍攻占云南后回北京。順治十八年(1661年)自請致仕。至康熙朝才授以三等阿達哈哈番母(輕車都尉)世襲四世。康熙四年(1665年)逝世,謚文襄。
孔有德,字瑞圖,遼東蓋州衛(今遼寧省蓋縣)人,原籍山東,原為毛文龍部將,毛文龍死后,于崇禎四年(1631年)發動兵變,不久投降清朝,隸屬漢軍正紅旗。崇禎九年(1636年),受封為王,出征朝鮮,錦州,松山等地。入關后,隨豫親王多鐸追剿農民起義軍,鎮壓了江南各地的抗清斗爭,順治九年(1652年),被李定國圍困在桂林,兵敗自殺,朝廷破格予以厚葬,并追謚為武壯。
尚可喜,字元吉,號震陽,祖籍河北衡水,原效命于東江總兵毛文龍帳下,官至廣鹿島副將。公元1633年( 明崇禎六年、天聰七年)十月,遣許爾顯、班志富諸部下前往沈陽,與后金接洽。皇太極聞之,興奮至極,大呼“天助我也”,并賜尚可喜部名“天助兵”。尚可喜攜麾下諸將、轄下五島軍資器械航海歸降。皇太極出城30里相迎,賞賜珍寶無數,旋即封總兵官,隸漢軍鑲藍旗。公元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加封尚可喜智順王。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隨清軍入關,隨豫親王多鐸南下,兵至湖北鄂州(今武昌),后回師海州。 公元1649年(順治六年)官封“平南王”,賜金印、金冊。公元1676年(康熙十五年年)二月,尚之信發兵圍困其父府邸,奪取廣東最高指揮權,響應吳三桂叛亂。同年十月二十九日,平南親王尚可喜在廣州薨逝,享年73歲。康熙皇帝給謚曰“敬”。
耿仲明,字云臺, 清初三藩之一。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出生于遼東蓋州衛,崇禎初為登州參將,毛文龍舊部。袁崇煥督師薊遼,殺毛文龍,耿仲明被調隸山東巡撫孫元化麾下。天聰六年(1632年)為孔有德內應,攻陷登州,自稱總兵官。天聰七年(1633年)春,和孔有德一起渡海降后金。崇德元年(1636年)被清朝封為懷順王,隸漢軍正黃旗;順治元年(1644年)隨清兵入關后,鎮壓農民起義軍;順治六年(1649年)改封靖南王,與吳三桂、尚可喜合稱清初三藩,不久因為私藏逃人,畏罪自縊于進軍廣東途中的江西吉安。
孫可望,原名孫可旺,陜西延長縣(或作米脂縣)人。公元1630年(明崇禎三年),孫可望參加義軍,被張獻忠收為養子,改姓張。成年后,勇敢、狡奸,每遇敵,他率部下沉著應變,被軍中呼為“一堵墻”。為張獻忠四個養子中之長子。公元1644年八月(崇禎十七年),張獻忠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市)建立大西政權,孫可望位列群將之首,以平東將軍,另加監軍,節制文武。張獻忠在川北犧牲后,孫可望與李定國等率大西軍余部南下攻占云貴一帶,堅持抗清。后改投永歷政權,以武力挾制永歷朝廷。孫為謀封秦王,擊殺南明大學士三十人,并與大將李定國不合,導致內訌。公元1657年(永歷十一年,順治十四年),孫可望從貴州引兵入云南,攻打李定國,因部將倒戈不敵李定國。孫可望向清軍投降,引清兵入四川、貴州,隸屬漢軍正白旗,封義王。公元1660年(永歷十四年、順治十七年)病死(一說狩獵時為清軍射殺)。
吳六奇,漢族客家人,字鑒伯,號葛如,綽號吳鉤,梅州市豐順縣豐良鎮南廂大衙人。幼讀詩書,廣涉經史。嗜酒好賭,蕩盡家產而充為郵卒。后不務正業,淪為乞丐,浪跡于閩粵江浙。乞至浙江海寧時,遇名士孝廉查伊璜,見吳六奇熊腰虎背,膽識超凡,視為“海內奇杰”而相邀痛欽,并贈厚資,遣其回鄉。 時值明末,粵東遍地烽煙,各地起義軍揭竿而起。吳六奇與弟吳標糾集鄉勇30多人,練習武藝,稱雄鄉里。被桂王朱由榔封為總兵。清順治七年(1650)正月,明叛將尚可喜率清軍征剿粵東,吳六奇率先迎降,并為響導,招徠旁邑。 順治皇帝的破格賞賜,授掛印總兵官左都督、太子少保、晉少傅兼太子太傅。歿后贈少師兼太子太師,賜謚順恪。
錢謙益,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學者稱虞山先生。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一甲三名進士。東林黨的領袖之一,官至禮部侍郎,因與溫體仁爭權失敗而被革職。明亡后,馬士英、阮大鋮在南京擁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權,錢謙益依附之,為禮部尚書。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五月,清兵近逼南京。兵臨南京城下時,柳如是勸錢謙益與其一起投水殉國,錢謙益沉思無語,最后走下水池試了一下水,說:“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奮身欲沉池水中”,卻給錢謙益硬托住了。五月十五日,錢謙益率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開城向清軍統帥多鐸迎降,為禮部侍郎。
龔鼎孳,明萬歷四十三年十一月十七日(1616年1月5日)出生。安徽合肥人。崇禎七年(1634年)中進士,出任湖北蘄春縣令,崇禎十二年任兵部給事中。赴京途中,結識南京名妓顧橫波,攜其進京,后納為妾。清順治元年(1644年),睿親王多爾袞進京,龔鼎孳迎降,授吏科給事中,遷太常寺少卿,刑部右侍郎、左都史使等。順治三年,曾受彈劾,但因皇帝賞識仍任原職。順治十一年,因法司章奏過激,涉及滿漢關系,被降職調用,下至南苑蕃育署管菜園。后又被貶去廣州。康熙元年(1662年)官復侍郎。后歷任左都御史、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禮部尚書、會試下正考官等職。康熙十二年九月十二日(1673年10月12日)病卒。
馮銓,字振鷺。順天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明萬歷進士,受檢討。天啟五年(1625),諂事魏忠賢,以禮部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內閣,不久即晉尚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次年即免罷。崇禎初以諂事魏忠賢,贖徙為民。順治元年(1644年)降清,令以大學士原銜入內院佐理機務。次年,授宏文院大學士兼禮部尚書。順治十三年(1656年),加太保致仕,仍留備顧問。順治十六年(1659年),改設內閣,命以原銜兼中和殿大學士。康熙十一年(1672年)卒于涿州。謚文敏。
貳臣傳 甲 卷七十八
劉良臣,劉澤洪,孫定遼,孔有德,王鰲久(王鰲永),王正志,徐一范
徐勇,郝效忠,馬得功,李永芳,孟喬芳,張存仁,劉武元
祖可法,尚可喜,洪承疇,劉芳名,李國英,張勇,祝世昌
鮑承先,王世選,祖大壽,祖澤潤,祖澤洪,鄧常春,
耿仲明,全節,吳汝玠,宋權,王宏祚,李化熙,任浚
曹溶,衛周允(避雍正名諱,本名應為衛周胤),李鑒,胡茂禎,高弟,孔希貴,張烜
徐起元,賈漢復,張天祿,張天福,馬寧,常進功,盧光祖
高進庫,霍達,吳六奇,陳世凱,田雄
貳臣傳 乙,卷七十九
孫得功,馬光遠,沈志祥,謝升,金之俊,胡世安,田維嘉,
沈維炳,房可壯,劉漢儒,黃圖安,高斗光,王永吉,王鐸,王無黨,
左夢庚,許定國,趙之龍,粱云構(梁云構),劉良佐,劉應賓,苗胙土,
張鳳翔,吳偉業,夏成德,馮銓,李若琳,謝啟光,孫之獬,
李魯生,吳惟華,土國寶,魯國男,陳之遴,劉正宗,周亮工,
錢謙益,魏管(魏琯),潘士良,李猶龍,王之綱,任珍,梁清標,
黨崇雅,衛周祚,戴明說,劉余佑,龔鼎孳,劉昌,孫承澤,
熊文舉,薛所蘊,李元鼎,傅景星,葉初春,張若麟,唐通,
董學禮,駱養性,陳之龍,柳寅東,方大猷,陳名夏,高爾儼,
張忻,張端,白廣恩,南一魁,張縉彥,孫可望,白文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