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幅員遼闊,在沿襲了行省制度后又采取了其他種制度來管理地方事物,清朝在公元1644年,入主中原統一全國后,劃山海關內為18個行省。省下設道、府(州)、縣。
1、巡撫
省級機構清朝對明代省級政區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最終將督撫的轄區與省的轄區調整為一致,同時督撫也真正稱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到乾隆中期,全國確定為18個省級行政區,分別為直隸、江蘇、安徽、陜西、山東、河南、陜西、甘肅、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其中直隸、四川和甘肅三省不設巡撫,分別由直隸、四川和陜甘總督直接管轄,共15個巡撫)巡撫是中國明清時地方軍政大員之一,清代巡撫主管一省軍政、民政。)
2、總督
清朝設直隸(北京、山東、山西、河北)、兩江(江蘇、安徽、江西)、陜甘(陜西、甘肅)、四川、閩浙(浙江、福建)、湖廣(湖南、湖北)、兩廣(廣西、廣東)、云貴(云南、貴州)8個總督,山東,山西和河南三省務總督,由巡撫兼理總督職責。(清朝時對統轄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及軍事的長官稱為“總督”,官階為正二品,但可通過兼兵部尚書銜高配至從一品。與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務的巡撫不同,總督兼管數省,同時在政務之外也兼掌軍務。)
清朝督撫總管全省政務和軍事,下面設主管財政的布政司和主管司法的按察司,還有提督(高級武官)、學政(主持教育科舉)、糧道(主管糧食)、鹽道(主管鹽政)和河道(主管水利)等屬官。
3、將軍轄區
清朝在全國一共設立了14個駐防將軍職位,駐防將軍為武職從一品,與加尚書銜之總督同秩 ,例以滿人專任。
同時東北和西北等地因為不設督、撫,駐防將軍為本區之最高軍政長官,形成了五個將軍轄區。其順序及官階總稱如下:總統伊犁等處將軍(駐地惠遠城);鎮守黑龍江等處將軍(駐地齊齊哈爾);鎮守吉林等處將軍(駐地長春);鎮守盛京等處將軍(駐地沈陽);烏里雅蘇臺定邊左副將軍(駐地烏里雅蘇臺。
其中伊犁將軍統轄地域之遼闊、軍隊之眾多,受其節制的軍政官員之多、官職之高,在清代全國 駐防將軍中,甚至就是在邊疆駐防將軍中,也是獨一無二的。
4、辦事大臣
辦事大臣,清代邊境軍政長官名稱。主要設置于西部邊境少數民族地區。清朝內蒙古地區由中央理藩院管理,青海由西寧辦事大臣統轄(駐西寧),西藏地區由中央策命的達賴喇嘛駐拉薩,掌管全藏政務,班禪額爾德尼駐日喀則,掌管后藏的寺院,全藏地區由駐藏辦事大臣全權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