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叫江西人為“老表”
福建人叫江西人為“老表”
廣東人叫江西人為“老表”
湖北人叫江西人為“老表”
……
這是為什么?
你也聽過外省朋友熱情地喊江西人“老表”嗎?
是不是也感到很疑惑呢?
此外,有些明清以來至近代江西向外省的移民,也保持了“老表”的稱謂,如湖南、閩北、皖西南等地,有關“江西老表”的由來學術界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湖南人認為自己祖上與江西人祖上是表親戚關系,因此就稱江西人為“江西老表”。 還有一種說法是贛地的先人們很相信風水,另外在遷移的途中也便于掌握方向,老是愛帶著一個表(古時的羅盤),因此外省人稱江西人為“老表”。
江西人對“老表”的青睞由來已久,最早的說法恐怕要追溯到圖騰時代。據考,“表”在舊時多指木,如《宣公十二年》:“明日,以表示之,皆重獲在木下。”杜注:“表,所指木。”而清江吳城遺址發掘清理出商代紅土祭壇“分布著大小不一的柱洞上百個,多成行排列或間有錯疊。”這顯然是江淮流域及江南展延區東夷族群原始崇拜物教圖騰表柱信仰。在商中期到戰國末“老表”就有文字記載。于是便有說法說“老表”本是圖騰表柱的土俗語,是圖騰印象在江西族群中的記憶殘留。
“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江西先民的大遷移,開創了中國歷史一片片新的天地。
上古時期湖南人口很少,自五代開始江西人往湖南遷徙。據譚其驤《湖南人由來考》引用清代湖南五種方志之《氏族志》的移民來歷統計,五代以前移入湖南者基本上是北方人。五代至北宋,江西占9/10;南宋至元,江西占5/6;明代江西籍178族,非江西籍89族。“江西填湖廣”發生在明代,故“居楚之家,多豫章籍”。
明朝滅元朝后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余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即明初大移民,其中,“江西鄱陽瓦屑壩”、“山西洪洞大槐樹”、“南京楊柳巷”和客家人之源“福建寧化”并稱為中國明代四大移民的集散地,也是尋根之地。其中,中國有兩億人的祖先是江西鄱陽縣(古為饒州)瓦西壩出去的。
明初移民時,官府在瓦屑壩設局駐員。饒州府各縣移民沿樂安河、饒河到達鄱陽瓦屑壩集中,然后發放“川資”,編排船只,乘船駛出鄱陽湖到達湖口。然溯長江而上,遷入湖廣(今湖北、湖南兩省),或順長江而下,遷往安徽及其它省份。在中國歷史上,曾出現一次又一次移民浪潮。這點可以從當年移民活動流傳下來的“走西口”、“闖關東”、“充軍云南”等民諺中得到一絲信息。
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將徐達攻打長沙,與陳友諒舊部和元王朝殘余勢力血戰四年,損兵折將,最后才于1368年(洪武元年)奪得勝利,確立明王朝在長沙的統治。元末明初這場連年戰禍,使長沙田園荒蕪,百姓亡散,廬舍為墟,許多地方渺無人煙。于是,明王朝就近從江西大量移民遷入長沙地區(湖北和湖南,當時二省是一個省份,稱之為湖廣省),并允許“插標占地”,奏響歷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廣”的宏偉史詩。
因明朝崇禎年間張獻忠農民起義,在德陽地區作戰頻繁。康熙十六年,清軍為消滅義軍,濫殺無辜,人口殆盡,一片荒蕪。清廷下詔,江西、湖南、湖北眾多居民被迫遷居。民間把這次大移民稱之為“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
數個世紀過去了,浩瀚的中國歷史上,5次大移民中,江西人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時空演奏的宏大交響樂中,江西的先民們就如頑強的種子一般,落在大邑通途,撒在窮鄉僻壤,直至根深葉茂。
遠在北宋時期,江西人口曾居各省之首,經濟開發在南方屬于先進地區。及至明代,雖然江西人口較浙江稍遜一籌,居全國十三布政司的第二位,但每年所納稅糧有時甚至要超過浙江。不過,從總體趨勢上看,當時東南沿江、沿海區域經濟已日趨多元化,相形之下,地處內陸的江西,以農業為主的單一經濟結構,注定了其發展水平將日趨下風,當地百姓的生活水準也只能是每況愈下。
人們便把眼光轉向省外尋求發展。外出商賈負販、打工掙錢的江西人,有南、西兩個流向最為便捷。一些江西人在秋收結束后。
而元末明初連年的戰禍和兵燹,使湖廣地區大部分田園荒蕪,廬舍成為廢墟,原有居民大量散亡。更多的江西人則是向西挺進,進入兩湖地區,從而助推了“江西填湖廣”的移民浪潮。
明初大移民使大批人口稀少地區得到有效地充實,明代經濟和社會發展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展開的,然而盡管經過移民人口稀少地區人口仍然相對稀少,所以明代移民遷入區人口自然增長率明顯高于移民遷出區,就區域而言長江以北大部分地區及四川人口增長率要高于南方。
以政府組織移民為主要特征的明初大移民既表明政府鞏固國防,恢復經濟的能力也表明政府對人民控制的加強,屯社制度與里甲制度互為表里表明政府對基層社會控制卓有成效,明代初年尤為如此,明初大移民對于知識份子懲罰,對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鞏固也是卓有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