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閱讀,收藏并轉發,文末有福利,不能錯過!
理氣血方《備急千金要方》
【處方】陰交、氣海、大巨
陰交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淺動脈、靜脈分支,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溫腎益精,調理沖任。①小便不利,水腫。②疝氣腹痛。③月經不調,帶下,崩漏,陰癢,產生出血。
【配伍】 配陰陵泉、帶脈穴治赤白帶下;配子宮穴、三陰交治月經不調、崩漏;配大腸俞、曲池治臍周作痛;配天樞、氣海治腹脹腸鳴、泄瀉。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孕婦慎用。
【附注】任脈與沖脈交會穴
氣海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淺動脈、靜脈分支,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益腎固精,升陽補氣,調理沖任。①腹痛,泄瀉,便秘。②遺溺。③疝氣。④遺精,陽痿。⑤月經不調,經閉。⑥虛勞體弱,本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
【配伍】 配三陰交穴治白濁、遺精;配關元穴治產后惡露不止;配灸關元穴、膏肓、足三里穴治喘息短氣(元氣虛憊);配關元穴、命門穴(重灸)、神闕穴(隔鹽灸)急救中風脫證。配足三里穴、脾俞穴、胃俞穴、天樞穴、上巨虛穴治胃腹脹痛、呃逆、嘔吐、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止(脾氣虛弱);配足三里穴、合谷穴、百會穴治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孕婦慎用。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附注】任脈穴
大巨穴
[定位] 在下腹部,當臍中下2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分支,外側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內部為小腸)。
[主治] 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疝氣,遺精,早泄。
[配伍] 配中極、次髎,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1~1.5寸。
【功用】調血安神,升陽補氣
【主治】不寐,心氣虛,善驚不得臥
【操作】穴位常規消毒后,陰交、氣海、大巨直刺1~1. 5寸,氣海穴得氣后行提插捻轉補法,余穴得氣后行提插捻轉瀉法,諸穴針上加灸3 ~5壯,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方義】陰交、氣海均為任脈經穴,位于臍下部位,為“元氣之別使”、“腎間之動氣”,善調氣血而安神;大巨為足陽明之經穴,也為臍下2寸,旁開2寸之部位。“沖脈麗于陽明”,“沖為血海”,氣血不足者,則神不安;三穴均為腹中之穴,可補氣血調理沖任,對婦人之善驚不臥效果尤佳。
補脾寧神方《針灸大成》
【處方】太淵、公孫、隱白、肺俞、陰陵泉、三陰交
太淵穴
[定位] 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
[解剖] 橈側腕屈肌腱的外側,拇展長肌腱內側;有橈動、靜脈;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混合支。
[主治] 咳嗽 ,氣喘 ,咳血 ,胸痛 ,咽喉腫痛,腕臂痛,無脈癥。
[配伍] 配尺澤、魚際、肺俞治咳嗽、咳血、胸痛;配人迎治無脈癥。
[刺灸法] 避開橈動脈,直刺0.3~0.5寸。
[附注] 肺經輸穴;肺經原穴;脈會太淵。
公孫穴
[定位] 在足內側緣,當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解剖] 在拇趾展肌中;有足背靜脈網、足底內側動脈及足跗內側動脈分支;布有隱神經及匪淺神經分支。
[主治] ①急性胃脘痛,胃脘堵悶,不思飲食,繞臍腹痛,泄瀉,便血。②心痛,胸悶,脅脹。③月經不調,胎衣不下,產后血暈。
[配伍] 配豐隆、中魁、膻中,主治嘔吐痰涎,眩暈不已;配解溪、中脘、足三里,主治飲食停滯,胃脘疼痛;配束骨、八風,主治足趾麻痛。
[刺灸法] 直刺0.6~1.2寸。
[附注] 脾經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沖脈。
隱白穴
[定位] 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
[解剖] 有趾背動脈;為腓淺神經的足背支及足底內側神經。
[主治] ①月經過多,崩漏,便血,尿血。②腹脹。③癲狂,夢魘,驚風。
[配伍] 配地機、三陰交,治療出血癥。
[刺灸法] 淺刺0.1寸。
[附注] 脾經井穴。
肺俞穴
[定位]:在背部,當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養陰清熱,調理肺氣。
[主治]:①發熱,咳嗽,咳血,盜汗,鼻塞。②毛發脫落,痘,疹,瘡,癬。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附注]:肺的背俞穴
陰陵泉穴
[定位] 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后下方凹陷處。
[解剖] 在脛骨后緣與腓腸肌之間,比目魚肌起點上;前方有大隱靜脈、膝最上動脈,最深層有脛后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本干,最深層有脛神經。
[主治] ①小便不利或失禁,水腫。②腹脹,泄瀉,黃疸。③膝內側疼痛。④痛經,婦人陰痛等。
[配伍] 配肝俞、至陽,治黃疸;配陰陵泉透陽陵泉,治膝痛。
[刺灸法] 直刺1~2寸。治療膝痛可向陽陵泉或委中方向透刺。
[附注] 脾經合穴。
三陰交穴
[定位] 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
[解剖] 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后方為脛神經;并有大隱靜脈,脛后動、靜脈。
[主治] ①月經不調,痛經,崩漏,赤白帶下,經閉,癥瘕,陰挺,難產,產后血暈,惡露不盡,久不成孕,夢遺,遺精,陽痿,早泄,陰莖痛,疝氣,睪丸縮腹。②遺尿,尿閉,水腫,小便不利。③脾胃虛弱,腸鳴,腹脹,泄瀉,足痿,腳氣,肌肉疼痛。④皮膚病,濕疹,蕁麻診。⑤失眠,頭痛頭暈,兩脅下痛等。
[配伍] 配氣海、腎俞,治痛經。
[刺灸法] 直刺1~1.5寸;可灸。
[附注] 足太陰、少陰、厥陰經之交會穴。
【功用】健脾益肺、補氣寧神
【主治】不寐,思慮日久、心神失養
【操作】穴位常規消毒后,太淵避開撓動脈直刺0..3~0. 5寸,肺俞向脊柱方向斜刺0. 5 ~ 0. 8寸,公孫直刺0.6~1. 2寸,陰陵泉直刺1.5~2寸,諸穴得氣后行提插捻轉補法,留針30分鐘,隱白穴點刺。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方義】太淵為肺經原穴,具有補益肺氣的作用,肺俞為肺經背俞穴,取之可補肺益氣,二穴配伍又稱“俞原配穴法”,尤擅治療肺臟之虛證,可增強補肺益氣的作用。陰陵泉、公孫隱白、三陰交均為脾經要穴,分別為其井穴、絡穴、合穴、交會穴,四穴合用,旨在健脾益氣,養血寧神,輔太淵、肺俞共奏健脾益肺,養血寧神之效。
歡迎關注中醫骨科筆記公眾號~:
請關注后點擊樓下傳送門,那里有你想要的所有的內容:
傳送門:
友情提示:文中引用醫案、方劑素材來源于“中醫智庫”APP,希望獲得更多名家醫案,方解,請進入各大應用商店,搜索“中醫智庫”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