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中國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盛產過很多的名門望族,經(jīng)過數(shù)代人的苦心經(jīng)營,幾乎每個世家大族在社會上都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受到世人的景仰,由于家族之內人才輩出,屢屢出將入相,甚至一度到了能夠與高高在上的皇室分庭抗禮的地步,可以說,他們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說起士族門閥,崛起于東漢中期,歷經(jīng)魏、晉、南北朝、隋,及至唐朝達到鼎盛時期,究其原因,與隋唐的建立和發(fā)展非常依賴于豪門世家的擁戴與支持是分不開的,由于這些大家族枝繁葉茂、規(guī)模龐大,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影響朝政,故此,地位尊崇無比。
而在眾多士族門閥之中,有五個姓氏的世家大族堪稱豪門中的豪門,頂級中的頂級,他們分別是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與太原王氏,由于其中李氏和崔氏各有兩個分支,所以他們又被稱為五姓七宗,也有人稱其為五姓七望或者五姓七家。
這七大家族代表了古代士族的巔峰水準,俯望其他同儕,他們到底有多牛呢?曾經(jīng)的唐朝宰相薛元超說過自己平生有三大憾事,其中之一就是未能娶到五姓七宗家族中的女子為妻,要知道,當時薛氏一族已經(jīng)與韋氏、裴氏、柳氏三族并稱為“關中四姓”,屬于社會地位很高的望族了,但是在面對五姓七宗的時候,仍需仰望。
非但身為宰相的薛元超娶不到五姓七宗的女子為妻,就連皇室想下嫁公主都嫁不出去,清河崔氏因為嫌棄大唐皇室有胡人血統(tǒng),并非純種漢人,居然拒絕迎娶大唐公主,如果這樣的好事放在其他家族,那肯定是光宗耀祖的大事了,然而人家五姓七宗卻根本不刁你,你說牛不牛?
難怪連貴為天子的唐文宗也只能發(fā)出“民間脩婚姻,不計官品,而上閥閱,我家兩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的感慨,能讓一國之君如此大發(fā)牢騷卻又奈之不得,由此可見五姓七宗非比尋常的超然地位。
既然五姓七宗不與世俗婚嫁,他們又是如何開枝散葉的呢?主要就是依靠幾大家族內部通婚,按照自北魏以來形成的不成文的傳統(tǒng),清河崔氏與隴西李氏、范陽盧氏世代締結婚約,趙郡李氏與博陵崔氏世代締結婚約,范陽盧氏與滎陽鄭氏世代締結婚約,而隴西李氏則與范陽盧氏世代締結婚約等等。
總之,為了保證高貴的血統(tǒng),五姓七宗族內之人可以通婚,但是堅決不與外姓家族的人論及婚嫁,說句難聽的話,就是他們對其他家族甚至包括皇室宗親根本不屑一顧,他們這種傲慢的做法直接把皇家給激怒了,雖然幾大家族在建立朝代之際出過大力,立下很多的功勞,但是,身為天下至尊的皇室怎么可能忍受有凌越其上的超然家族存在呢?
因此,自隋唐以來,曾有多位君王一直想要削弱他們的影響力,比如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就因為無法忍受他們的傲慢,命令重臣修《氏族志》,然而,在修撰初稿的時候,編修者居然無視皇室,而是將“山東士族”中的博陵崔氏排為天下第一,唐太宗當然不干了,馬上讓其拿回去重改,皇室宗親的地位這才被抬高,只是最后卻收效甚微,對五姓七宗幾乎沒造成任何影響。
隋文帝在位時,也曾廢除過九品官人法,改為科舉取士,目的便是選取人才,用以摧毀門閥士族的任官系統(tǒng),可惜的是,因為隋朝存在時間太短,收效不大,即使在唐朝初年的時候,也因科舉制度不發(fā)達難以起到作用。
等到了武則天時期,隨著科舉制度逐漸完備,進士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地位越來越高,世家大族在人才方面的優(yōu)勢才被逐步蠶食,影響力開始出現(xiàn)衰微的趨勢,但是他們在民間的威望依然無法撼動,這樣的狀況一直貫穿于整個唐朝年間。
直到唐末時期爆發(fā)了黃巢之亂,才算是真正對五姓七宗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大量的家族成員死傷在這場大亂之中,連帶他們富庶的產業(yè)以及住所全都慘遭破壞,更讓他們陷入絕望的是,曾經(jīng)引以為傲的祖譜也流失于這場動圌亂之中。
自此以后,幾大世族日益衰落,最終與庶民再也沒有區(qū)別,同樣也沒有了往日的風光與超然地位,取而代之的則是地主紳士階級,不過,他們曾經(jīng)創(chuàng)造過的輝煌,卻并沒有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消散,依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閃爍著耀眼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