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曰:
雞鳴散是絕妙方,蘇葉吳萸桔梗姜,
瓜橘檳榔晨冷服,腫浮腳氣效彰彰。
雞鳴散,中醫方劑名。具有行氣降濁,宣化寒濕之功效,主治腳氣病。癥見人感風濕,流注腳足,痛不可忍,用索懸吊,叫聲不絕,筋脈腫大。臨沂中醫院劉啟廷院長在臨床中善用雞鳴散治療下肢浮腫癥。學習劉院長經驗,驗之臨床,果然效若桴鼓。今例舉之。
【病案】:王某某,女,74歲,費縣。2017年11月17日 初診:雙下肢浮腫1周余,按之沒指,下午加重,晨起稍輕,下肢沉重,有時腿痛不適,軟弱無力。食欲可,大小便正常,睡眠可,舌暗紅苔薄黃,脈弦細?;颊哂心X血栓、高血壓病史,常服阿斯匹林腸溶片、硝本地平等藥治療。
處方:蘇葉15克 吳茱萸12克 桔梗15克 陳皮15克 檳榔15克 干姜12克 茯苓20克 桂枝15克澤瀉15克 豬苓12克 白術15克 牛膝15克 木瓜15克 竹葉12克 5付 水煎服
近日,患者來診他病。自述上次服藥后第二天兩腿腫脹即開始消退,5付藥后狀如常人,至今未再復發。
【按語】:雞鳴散是治濕腳氣的一首要方,濕腳氣以兩腿腫大重著、軟弱麻木而無力為辨證要點,也是施治的依據。雞鳴散一說出自明代醫家王肯堂《證治準繩》,一說出自《類編朱氏集驗醫方》。常用于濕性腳氣初起,足腿腫重疼痛,步行困難,腳氣疼痛,風濕流注,足崴筋脈浮腫等。
所謂“雞鳴”,是指服藥時間。五更雞鳴乃陽升之時,取陽升陰降之意。原方用法:上為粗末,分作八服。隔宿用水三大碗,慢火煎,留一碗半,去滓;用水二碗,煎滓取一小碗,兩次以煎相和,安頓床頭,次日五更分二三服,只是冷服,冬月、略溫亦得,服了用餅餌壓下。如服不盡,留次日漸漸吃亦可。服此藥至天明,大便當下一碗許黑糞水,即是腎家感寒濕毒氣下來也。至早飯前后,痛住腫消。
本方有開上、導下、疏中之效。規定服藥時間,主要是取其空腹藥方易于發揮,可使寒濕之邪隨陽氣升發而散,故名“雞鳴散”。但現在用法已不那么講究,劉院長用此方時,也不再強調雞鳴冷服,同樣取得滿意療效。所謂“繼承不泥古,發揚不離宗”,乃中醫發展之正道。
當然,對本例患者,為防萬無一失,提高療效,更加五苓散之類佐之,以期藥到病除,用藥后果然隨愿。
【說明】:關于腳氣,有三種認識:
1、西醫認為足部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見皮膚病,被稱為腳氣,實際是足癬。
2、因維生素B1 缺乏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西醫稱為腳氣病。
3、傳統中醫對腳氣病的定義:晉代葛洪《肘后備急方》首先發現腳氣病,又稱腳弱。
因外感濕邪風毒,或飲食厚味所傷,積濕生熱,流注腿腳而致病。其證先見腿腳麻木,酸痛,軟弱無力,或攣急,或腫脹,或萎枯,或發熱,進而入腹攻心,小腹不仁,嘔吐不食,心悸,胸悶,氣喘,神志恍惚,語言錯亂等。但臨床觀察發現,只要下肢腫脹沉重不適,均可有用雞鳴散辨證治療。
戴美友介紹:
中醫專家,主任醫師。1988年畢業于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系。善治胃腸疾病、肝膽疾病、心腦血管病、咳喘病、婦科病、皮膚病、不孕不育、腎虛癥、情志病、頸肩腰腿痛、月經失調、靜脈曲張、皮炎痤瘡等,對許多疑難雜癥有獨特治療效果。
文中所出醫方僅可參考,不可未經醫師診斷,擅自使用;投稿或者專欄合作請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