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筆法——挫:《彥和帖》解析紫嫣雅閣米芾筆法——挫:《彥和帖》解析。米芾筆法“跳”是說折筆,“挫”是說轉筆,一方一圓。第四行“背”字偏旁“北”,三個逆翻挑筆(參見2015.11.25微信《書法的“筆順圖”》)非常精彩,在方圓之間,筆法沒有“跳”,只有“挫”。最精彩的是“彥”字,撇畫反挑拉起,請看挑與接的兩個濃墨的尖尖,多么精準,再看淡墨連續五個左右絞轉的挫筆,左旋右轉的墨色那么迷人,與左撇對比,體勢和諧,神采飛揚,堪稱字勢的極品。
米芾的草書和他的書法觀 1田牧米芾的草書和他的書法觀 1.三、米芾書法史觀的圖像闡釋1."書寫"與"法度" (1)"魏晉古法"與"三過折"筆法 米芾論書以"魏晉"為宗,漢魏六朝正是漢字字體的大演進時期,也是書法基本技法的形成時期。因為"三過折"筆法形成以后,無論筆畫間如何草化、勾連,由隸而來的行、草字體,只須作出局部的筆畫形態的調整,加一個頓筆動作,便可實現筆畫間的有效連接,而不會影響到整個文字體態的變動而發生字體演變。
王鐸草書特點鴻墨軒3dec王鐸草書特點王鐸草書特點。王鐸對一些線條組合一般都是"頓筆起、輕收筆,再頓筆起、再輕收筆這樣一個跳躍式的節奏。一般情況下,王鐸基本上是通過字型的大小和用墨的濃淡來調整節奏變化的。主要特點是在單字中線條粗細變化不大,但在整幅作品中就產生了粗線條的字和細線條的字的對比。單字中線條粗細的變化主要是通過起筆的粗與收筆的細,以及下一筆畫的起筆粗,收筆細這樣一種變化造成節奏變化和粗細對比的。
《蜀素帖》臨習指導 - 崔靖(屈白齋主)的日...沌沌有的渾實粗重(如圖五中“齊”、“漫”、“松”三字),有的尖巧跳躍(如圖六中“漫”、“皎”、“之”三字),或仰(如圖七中“利”字)、或俯(如圖七中“亭”字)、或倚(如圖七中“與”字)……(六)衣字旁、示字旁。(二)《蜀素帖》的結字規律。第二行“夷”、“漫”二字很重,下面漸輕,“官”字最輕細,然后復轉粗,但“三”字大大收窄,使兩邊空靈,“徑”字中間放松,使行氣在此也寬舒起來,至“資”字底又緊,“取”字又轉而寬舒。
筆鋒藏露和筆勢收放(鄭曉華)鳥語花香香筆鋒藏露和筆勢收放(鄭曉華)明代書家豐坊在《書訣》中繼之作了解釋,他認為:“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則如屋漏痕(屋漏痕:唐代書家顏真卿提出的著名譬喻,以泥墻水漏之痕自然渾樸,喻筆跡混沌中含,不露鋒角),言不露圭角也。”清代書法家梁同書也認為:“痛快沉著,唯米公能之,即所謂'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八字妙諦,亦即古所謂'藏鋒’是也。”(《頻羅庵論書·復孔谷園論書》)筆勢收放,對書法創作來說非常重要。
淺析王鐸書法作品的漲墨效果天宇嬌子淺析王鐸書法作品的漲墨效果。關鍵詞:筆法、漲墨、章法、節奏感、字法造勢正文:談到王鐸莫不想到他獨特的漲墨效果,其傳世作品也多為此種風格,據研究晚明書法文化的學者白謙慎指出,在王鐸的書法作品中我們長能見到因漲墨而造成一個字筆畫之間的粘合,有時筆畫之間的空間完全被墨暈沒,由于筆蓄墨很多,墨在字中間暈開,使字的邊緣呈不規則狀,就仿佛在刻章時由于快速運刀所致的不期然的崩裂效果。
書法解密之三:何謂藏鋒?為何藏鋒?松竹梅2152絕不是任何筆畫都要藏鋒那種要求筆筆藏鋒的說法是根本沒有搞懂筆法的人的教條。就是在落筆和出筆時,將筆鋒收納在筆跡的中間,而不是外露在筆畫的邊緣。這是中國書法中非常重要的筆法之一。如果不用筆鋒在收筆時勾畫一下外輪廓,讓筆鋒再收回到筆畫的內部,就會出現筆畫邊緣的瑕疵,出筆之處不夠圓滿。中國書法中,關于筆法的教條很多,很容易讓初學者上當受騙。
米芾學書的啟示田牧米芾學書的啟示米芾學書的啟示2010年09月07日 星期二 19:17.王鐸也是學米芾的,而作大幅行草,米芾"不作正局"的體勢變化局限在單字造型上,顯然不能搬用,為強調整體氣勢,王鐸擴大變化單位量,從一個字變為一組字,連續幾個字的左斜與連續幾個字的右傾,將字不作正局變化為行不作正局,將每個字的體勢變化推向每行字的軸線變化,"如黃河之百里一曲,千里一曲一直也。而碑版筆法的融入,解決了米芾帖系筆法筆畫中段空怯的毛病。
【書法】如何欣賞中國歷代名家書法燈下悅讀書法沖淡安恬。劉君文威聽泉記,書法自然流暢,大小字錯落,富于變化,其筆法和點畫結構顯示出祝允明對黃庭堅書法的精心研習,不僅得其形,而且得其神。陳廷敬書法避開了館閣體書寫風格,他選擇的是書卷氣很濃、筆致和字形皆非常瀟灑流媚的晉人行書,陳廷敬書法作品中可以見到元代趙孟頫和明代文徵明的影子。朱熹前期書風是指淳熙六年以前,朱熹在淳熙六年起赴知南康軍任是他書法創作和書法觀念發生第一次重大變化的分水嶺。
于鐘華教學金土199下午理論描述:一、筆法: 1、自然筆法 2、非自然筆法:筆法外化 筆法內化:側筆、并筆、疊筆、取逆二、墨法:積累效果成為一個字的字眼。參考書目陳振濂,《書法美學》,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陳振濂,《書法美學教程》,中國美院出版社,1997年1月陳振濂,《書法美學通論》,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年1月張韜,《二十世紀中國高等書法教育史》,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錢鐘書,《談藝錄》,中華書局,1998年。
薛元明--《“八面出鋒”辯》海派書香在筆法和結字兩者之間,相對而言,米芾更注重筆法,但這并不說明米芾不重視結字,米芾處理結字欹側取勢,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具備了很強的“前衛意識”,打破平正之姿。“藏”即藏頭,因筆著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不論筆鋒左行、右行、轉彎和變向都使筆鋒保持在筆畫中軸線,但這句話并無把點畫起筆寫成圓頭圓腦之意,也不是要筆桿在行筆時永遠垂直于紙面,而要根據筆畫不同走向,有一定角度的傾斜。
米芾的書學思想與實踐率我真二是與米芾的言論有關,米芾評價自己的寫字是“刷字”為“八面出鋒”,然而“刷字”不過是米芾在皇帝面前的自謙之語,是米芾巴結權貴的一貫嘴臉和做法,不能當真。由米芾作品中女字旁的不同寫法就可窺其一斑。“垂露法,口訣云:鋒管齊下,勢盡殺筆縮鋒。又始筆而極力,終駐鋒而作弩,又無垂不縮,以此頓筆以摧挫為功。”(宋代《翰林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這是就垂露豎的整體筆法而言的,就米芾的作品來看,似乎不盡如此:
米芾蜀素帖臨習指導[米芾]普金書屋另有兩種特殊的收放方式:長筆放,即將原本并無緊密處的字中某一筆畫寫得較通常時長,如圖九中“中”字的豎畫起點明顯很高,“女”字的橫畫向左舒展,“同”字則拖長了右下角,相應的其,他部位就有了收的意味;有時,一些短小筆畫很自然地在縈帶中被省略,如圖四中“虹”字的點、“附”字的撇、“易”字的短橫等等。在米芾的行書中,即便一字中反復出現的筆畫也都形態不同,就更不要說同一件作品中反復出現的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