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flamingoz 近日,網上有幾則消息稱:信達生物(以下簡稱“信達”)的pd-1單抗被勸退,這個被寄予厚望的神藥不得不撤回上市申請。 來源:網絡 在如此波動的市況下,市場對于壞消息特別敏感,因此我抱著沒期望的心態都馬上聯系信達生物問過究竟,而結果也如預期,公司的回應只是目前上市狀態仍未明確,以官方消息為準。 即使被駁回,也是申請材料上的問題,補充完也會馬上提交,對于這些小道消息,可信度還有待商榷。 3月26日,藥監局已發件,但不確定申請是否通過。 來源:醫藥魔方;信達pd-1申請查詢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15日,另一個研究pd-1靶點但適應癥為黑色素瘤的君實生物(以下簡稱“君實”)也提交了上市申請。 經查閱,該藥的臨床2015年才開始,不夠兩年就能嘗試上市,看來中國藥企pd-1單抗藥的研發速度確實驚人。 空穴來風未必無因,如果信達單抗真的被勸退,我認為跟研發速度太倉促有關。 來源:醫藥魔方;君實pd-1申請查詢 一、熱門的pd-1 先說說這個pd-1單抗,pd-1全名programmed death 1。 pd-1是一個表達在細胞表面的一種免疫抑制跨膜蛋白,可以通過它為靶點來進行免疫調節,進而治療腫瘤。 pd-1單抗就是以pd-1為靶點的單克隆抗體,是一種生物藥,該藥適應癥眾多。 來源:網絡;pd-1作用示意圖 而信達的適應癥為霍奇金淋巴瘤,是常見的腫瘤之一。 同樣,適應癥為霍奇金淋巴瘤的還有百濟神州($(BGNE)$.US,以下簡稱“百濟”)、恒瑞醫藥($(600276)$.SH,以下簡稱“恒瑞”)。 而之前在這個適應癥的研發上,百濟臨床階段前的進度較為領先,包括申請臨床的時間,百濟也早了半年,至于信達為何這么快上市,我們不得而知。 ◆ pd-1研發為何加速如此之快? 在國外,一個創新藥光是臨床就要花個幾年時間,而一個原研藥更是要以10年為開發周期。 信達的這款pd-1新藥,申報臨床的時間是2016年,而2017年的12月就提交了上市申報。 我們不禁要問了,這款藥進度這么快,他的生物等效性達標嗎?毒副作用排除完了嗎?雖然這個藥是有迫切需求,但臨床速度真的合理嗎? 藥物的安全性及藥效都要足夠的臨床檢驗進行驗證,而我們的生物類似藥大多都是1類或2類的me-too型(具有活性高或活性類似等特點的新藥)創新藥,并非完全的仿制藥,與原研藥品并非完全相同,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 與化學藥(以下簡稱“化藥”)的仿制不同的是,生物藥的仿制難得多,化藥可能仿制成本在幾百萬到幾千萬不等,而生物藥仿制基本與重新開發類似,成本都在幾千萬到幾億左右。 它需要重新進行生物體合成,而且工藝復雜。 如果一個化學仿制藥一兩年就可以完成可以理解,但一個需要復雜工藝的產品居然也這么快,即使是按頭對頭研究(Head to Head)來做,那也不能完全讓人放心。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有人覺得信達的藥太快了,藥監局可能駁回上市申請。 ◆ pd-1競爭激烈 信達和君實都這么著急進行NDA(新藥生產上市申請)的原因就是pd-1市場競爭激烈,所以各大公司都想首發上市,搶占先機。 pd-1是進行me-too類新藥開發的一個好靶點,它的原研藥的適應癥范圍非常廣,且全球銷量很高,銷售放量極快。 對于國產藥企而言,用pd-1靶點來平衡仿制藥和創新藥的優點,研發me-too產品,具有較高性價比,對專利保護有一定的規避。 市場預估2025年市場總空間高達130億元人民幣,大家都想分一杯羹,在研的公司多如牛毛。 從臨床一期及以后進度看,pd-1在研公司總共已經有10家了,更不用說還有10來家公司剛申報臨床。 在3月28日,復宏漢霖的pd-1臨床申請也通過了,可以說,國產pd-1的競爭還是挺激烈的。 我國各藥企研發pd-1單抗進度: 來源:新浪醫藥 下圖可見,目前pd-1的原研藥們的適應癥非常廣,相對于國內的藥企而言,想達到目前原研藥的市場份額,不單要開拓這么多適應癥,且還要直面同行以及其他藥物的競爭,難度是有點大啊。 目前,世界已經上市的pd-1單抗明細: 來源:西南證券 廠商競爭激烈導致價格下降,對患者而言確實有好處,但各大藥企為了搶首發,進度大幅加快,這種行為是否真的合適呢? 二、創新藥之熱 我們再來看看幾個熱門靶點:目前就世界前十大藥物中,有八個都是生物藥,而生物類似物代表著未來創新藥的研發方向。 世界的十大暢銷藥如下: 其中中國在研的重磅藥:貝伐珠單抗,曲妥珠,利妥昔,阿達木,英夫利昔,依那西普的生物類似物項目累計超過90個。 世界第一大藥 — 阿達木單抗類似藥有20家公司在研,即使一半研發上市,市場競爭也是異常激烈的,對藥企自身利益出發,搶到首研,首仿是最好的。 對于藥監局,面對這么多在研的藥品,必定會提升對這些藥品的要求,讓藥企把臨床試驗的數據做實,這才能平衡醫藥創新性與安全性。 那么,對于這些藥企而言,可以預見的是注定有些藥企的研發要失敗,只有部分企業的產品能走到最后。 目前,各大生物類似藥競爭與市場空間示意圖: 來源:西南證券 因此,對于藥企而言,跑得快不一定贏,不摔跟頭才算成功,這是判斷藥企創新藥投資價值的一個準繩。 即使在臨床三期或者NDA階段,被藥監局攔下的例子也不少,把藥物的效果,等效性等在臨床上充分驗證,穩扎穩打才是合理做法。 對醫藥創新公司,我們對他們的管線進行定價的時候,就必須對他們的成功概率做好估算。 如果他的靶點研究大多競爭激烈,市場小,適應癥開發難,那么這些公司的在研藥品現金流折現的期望非常小。 而且,那些管線一大堆在研藥,但每個項目進度都局限在臨床前研究或者臨床申請階段,那么這些管線實際上也不會給很高的期望。 因此,我們更欣賞那些專研幾個靶點,且在這個靶點上適應癥準備充足,認真做臨床,研發實力過硬的公司。 或者那些在熱門靶點上憑借技術優勢,在進度上遠遠甩開競爭對手的企業。 正如研發pd-1的信達、君實、百濟、恒瑞,后來者在pd-1市場上與這幾家的差距明顯,若非有藥效或者適應癥上的重大技術突破,都難以在pd-1市場超越前者,后來者搶到的市場也少得可憐,臨床失敗的風險也很高。 下圖為恒瑞pd-1研發進度,十分全面: 來源:西南證券 三、中國藥企要做必要性的創新 從2015年開始,國家大力支持藥企研發創新藥,促進從仿制到創新的轉型,很多藥企也紛紛擴大了自己的研究管線,以行動支持政策。 而我們看到的是,從2015年到現在,投入潛力最大的生物藥創新的公司非常多,有些甚至不是研發出身的醫藥流通的企業也開始了創新藥研發。 雖然大家的研發都是為了創新,治療不治之癥,這個初衷完全是好的,但很多公司的管線鋪設是欠考慮的。 很多藥企光顧跟隨政策創新,卻忽略了自己研發、臨床、銷售能力的種種缺陷,投入到臨床期后幾年沒有進展,就又石沉大海。 更重要的是這些研發的靶點也有不少同行研究,研究的適應癥也并不是新的創造,這樣的創新實際上還是奔著著搶占未來的創新紅利去的,對于創新的必要性與可行性考慮得太少了。 這也催化了一大批初創型的醫藥研究企業。 對于這些原本沒有太多業務現金流支撐的公司,一旦研發失敗其后果還是由大多數投資人承擔。 即使成功了,后面的銷售推廣還面臨種種問題。 我們現在叫得上名的信達,君實,是因為他們研究出來了。 而因為卡在某一個研究進度上而失敗的初創型醫藥公司,實在是太多太多,只不過是我們不知道罷了。 因此,對于創新藥投資,我仍然想說藥企本身要做有必要的創新,創新也有跟風。 去開拓一個新適應癥、去試新靶點才是對病人的福祉,開發成功了原研藥、形成專利保護,那個利潤也是非常高的。 對于那些跟風型創新,我們最好不要對他的管線價值給太大的期望。 創新藥投資往往是一個勝率較低的風險投資,勝者寥寥,長期投資者還是偏好那些穩扎穩打,風控,銷售穩定的醫藥公司。 研發是未來,是亮點,但并非全部。 像那些將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研發上的公司,一旦失敗投資將血本無歸。 連醫藥公司的研發團隊的博士們都控制不了藥品研發是否一定成功,我們這點醫學知識就更判斷不了了。 大家來看看最近在深圳金融圈子比較火的Cart概念美股$(SRNE)$,先不說前幾天有沽空報告指出公司是老千股這事兒。 在沽空報告公布前,公司股價已如過山車般起落,有好消息時股價就見頂。 作為普通投資者,根本難分這走勢真的是和公司業務有關,還是被莊家操縱。 來源:wind 所以長期來看,我們更看好如恒瑞,復星醫藥($(02196)$.HK)這種全面的大型醫藥企業。 廣闊的管線以及穩定的現金,研發風險早已在公司內部分散化,只要這些公司不犯原則上的錯誤,仍會隨著醫藥行業的發展而穩健增長,發揮強者恒強效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