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國際易經風水研究院
作者:奉寒青
引  言
從黃帝問道于廣成子開始,道學文化在中國至少已有了四千六百多年的歷史,而“四千六百多年”也只是時間推斷之下限,上限從何開始,現在已無從考據了。在道學的發展史上,有一位大成就者,他叫老子,是距今約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時期)的人。他把自己對道的感悟寫了出來,成為了后世學人修道和習道的依據。
一、道之難狀
二千五百多年來,人們一直在不懈地用語言文字描述老子所講的那個“道”。其實就在人們用語言文字描述它的同時,它離人們也就越來越遠了。正如佛祖釋迦牟尼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同樣,我們如果用音聲、色相描述“道”,也是見不了“道”的。《道德經》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是說我們無法用語言文字描述或稱謂這個亙古不變的“道,”一旦我們用語言文字描述或稱謂它,它也就不是原來的那個“道”了。
在物質世界中,我們描述一切事物都必須依托于音聲色相,但音聲色相又受陽性有形屬性的局限,只善長描述“有”中之事物;連“無”中事物也難以描述,更何況“道”是不著“有”“無”的事物呢!所以《道德經》把“道”形容為難以言狀的:“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道”雖不能用音聲色相描述,但可以用非邏輯性的手段,如:坐忘、無為、破“有”、破“無”等方法來感悟。下面就讓我們一步步地打開通往“道”之門吧!
二、道學里的有無
在探索“道”的奧秘之前,我想先講一講有與無的概念。道家學說認為,世界是由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形部分和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部分組成。有形部分我們稱之為“有”,無形部分我們稱之為“無”。在一般情況下,“無”并不是什么也沒有,而是相對于“有”的另外一種存在。“有無”是一對相互對待的組合,我們所能形容的一切事物都在“有無”之中,都逃不出“有無”的范疇。
《道德經》云:“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說天地形成前,一切事物源于虛無;天地形成后,則一切事物皆生于有形。《道德經》又云:“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有無相生。”此講物質世界的一切事物生于有形之體,但此有形之體卻生于無,反過來無也生于有。一切有都是從無中來,有又生有,最后復歸于無;而無,也從有里出,無又肇生新的無,最后又再生其有。就像太極圖中陰極生陽,陽極生陰一樣。有無相生,如同雞生蛋,蛋生雞,沒有誰先誰后。有既生于無,無也生于有。
《道德經》云:“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常無”講的是恒定的真常虛無之境界。在這個境界里,人們可以看到很多陽性物質世界無法看到的奇妙景象。當然,要進入到此境界,必須是道學修為很高的人或自發特異功能人。“常有”講的是我們生生不息的現實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人們可以用各種科學的手段去探究宇宙的邊際和源起。“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說有無雖然相生,但他們又都同出于“道”,只是名號不同罷了。我們可以把“常無”理解為形而上或唯心的東西;把“常有”理解為形而下或唯物的東西。唯心和唯物都能反映道在某一方面的屬性,但都不能全現“道”的面貌。故《道德經》又云:“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由于我們人類本身處在陽性有形世界里,而不是處在陰性無形世界里,所以我們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唯物的東西,而難以理解和接受唯心的東西。老子主張我們陽性有形世界的人,要先破“有”入“無”,再棄“無”歸“道”。比如眼前有一堆火,要息滅它須用水,用水但不留戀于水,待火澆滅之后,就不再持有此水。破有棄無也是這個道理,把有破了,也不再用無,無只是一個破有的工具而矣。怎樣破有呢?道家采用了清靜、無為、寡欲、坐忘等一系列方法,這些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很好地破“有”和入“無”。《道德經》云:“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入無之后若不執于無,則近道也。
三、不生不滅之道
“道”是什么呢?有人把它名之為“絕對精神”,但這個說法有主宰之意,而《道德經》以為“道”是:“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這樣看來“道”不以主宰者自居的屬性,是不能與“絕對精神”劃等號的。
那么“道”,到底是什么呢?我們且隨著先人的足跡一步一步地去窺探它吧!《道德經》云:“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是說我不知道它是誰生的,好象在上帝出現之前,它就已經存在了。《道德經》又云:“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里老子說,只有在那種極度恍恍惚惚的狀態下,才可以感覺到它的影象、它的存在、它的信息。在《道德經》中還有這樣的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這段是說“道”存在于天地之前,持虛寂之容,抱獨立之體,運轉不停。它作為天地的總根源,我不知道怎么稱呼它,勉強把它叫著“道”與“大”。我們再看一看《常清靜經》《莊子》《淮南子》《玄綱論》是如何對“道”進行描述的。《常清靜經》云:“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這里太上老君把“道”之無形、無情、無名和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進行了生動的論述。“道”看不見摸不著,因此曰“無形”;“道”沒有我執,沒有分別心,因此曰“無情”;“道”自自在在,不爭強逞勝,因此曰“無名”。“道”雖無形,天地卻賴以生育,其形也可追;“道”雖無情,日月卻賴以運轉,其情也可感;“道”雖無名,萬物卻賴以長養,其名也可成。太上老君把最偉大而無法形容的形體稱之為“無形”;把最偉大而無法形容的情操稱之為“無情”;把最偉大而無法形容的名譽稱之為“無名”。這就是“道”之形、情、名跟世俗之形、情、名的本質區別。《莊子·大宗師》云:“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莊子用一分為二之筆調,一方面以擬人之手法大肆渲染“道”之有情、有信、可傳、可行;一方面又用神秘之色彩極力描述“道”之無為、無形、不可受、不可見。莊子發出了對“道”的可感可得和不可知不可狀的喟嘆。末了他把“道”定義為自本自根的宇宙的總根源,并用了極重之筆墨來形容它的高、深、久、老之狀。《淮南子·原道訓》云:“夫道者,覆天載地,廓四方,拆八極,高不可際,深不可測,包裹天地。”劉安與其門人在這里把“道”視為高大不可形容之物,并認為天和地就包含在其中。唐吳筠在《玄綱論》中云:“道者何也?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無外,其微無內。浩曠無端,杳冥無對。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靜無心,而品物有方。混漠無形,寂寥無聲。萬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生者有極,成者必虧,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謂道也。”吳筠用“系、根、本、源”來形容它為萬物之母的屬性;用無外、無內、無端、無對、無心、無形、無聲來形容它的情狀;用成虧之象來形容它的作用。至此,我們對“道”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其實說來說去,道就是生發宇宙的原始母體,萬物的根本,緣起緣滅中一切事物的運行規律和超越一切感知的真如本性。
《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悟真篇》是這樣解釋這段話的:“道自虛無生一炁,便從一炁產陰陽。陰陽和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但老子所說的這個“三”和《悟真篇》所說的“三體”到底是什么呢?都沒有言明。古往今來很多人把“三”釋為“天、地、人”三才,而三才觀是站在地球人的立場上立論的,我以為這樣的解釋“三”,尚有偏頗之處。我在實際修證中也感覺不是這么一回事,所以我認為這個“三”,不應該是“天、地、人”三才。“道生一”,指的是從一個奇妙的母體內生發出了一個“點”,這個點混混沌沌,陰陽不分,陰和陽絞咬、纏繞、摻合在一起,沒有對待分別之勢,我們的先人把這個點叫做“一炁”,我們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宇宙的“起點”。這個“起點”或“一炁”,經過無數劫后,在距今150億年左右的時候,由于內部陰陽二氣的摩擦而發生爆炸,爆炸后分而為二。“二”是什么呢?“二”就是帶有陰陽兩種屬性的氣。二氣一分便形成了對待交合之勢,正如太極圖的形狀一樣。然后,隨著此二氣的和合,便生出了這個“三”來。“三”用道家的名詞解釋就是“元精、元氣、元神”;用現代術語解釋就是“物質、能量、信息。”這三種東西后來便逐漸演變成了我們的這個有形宇宙。這個“三”在不斷的交合中又生出了包括人類在內的萬物。
四、如何體“道”?
“道”應該怎樣求?怎樣證呢?《大學》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孔子從止、定、靜、安、慮幾個方面,已為人們很好地闡述了求道入門之方法和步驟。《道德經》云:“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這是老子告誡修道之人,天下事和天之道以及宇宙之大道,都應該向內求而勿從外覓。向內求就是要不執著于事物的外在名相,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緣起緣滅中的幻景,既是幻景就不可依憑,這樣倒不如向自己的內心深處去認識其真如本體。認識了真如本體就是證得了宇宙之大道,就可以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道德經》還云:“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這兩個單句里的前一個“身”字都是指肉體之身,后一個“身”字都是指本體之身。上句“后其身而身先”,可以用這樣一個比喻來理解:木偶和耍木偶之人。木偶在前,耍木偶之人在后。我們的肉身也如同這在前之木偶;我們的本體就是這在后的耍木偶之人。“后其身而身先”是指回到在后的本體上去,本體之身就可以顯現于前。下句“外其身而身存”是指從肉身的局限中跳出來,才可以發現本體之身的真實存在。所謂求道證道,其實就是去找回自己那個與宇宙大道相通的本體之身。找回本體之身的這個過程就是修道,那么道應該怎樣修呢?我們還是隨老子的思路一步步地去進行體察吧!
清靜  寡欲
修道要從清靜、寡欲入手。老子《道德經》云:“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從陰陽有無的屬性來分析,清靜屬陰,歸入無的范疇,而我們人類是生活在有形的陽性世界里,一言一行無不帶有“有”的、陽的屬性。老子說:“清靜為天下正,”用的正是以“無”破“有”之法,即以清靜消除人類本身的那種狂躁。“清靜”二字必須從身、口、意上下功夫;從清靜自己的行為、言語、心念上著手;使自己無妄行、無妄言、無妄念。而一切妄行、妄言、妄念本由心生,如果我們能夠真正使心地清靜,那么一切妄行、妄言、妄念自會消除。如何才能使心地清靜呢?《道德經》云:“少私寡欲。”少私寡欲,就是要人們從眼、耳、鼻、舌、身、意上息除一切貪念,從而達到六根清靜。六根清靜以意根清靜為主,意根清靜了,其他五根自然會隨之清靜。要使意根清靜,只有對一切事物看得破,放得下,自在隨緣,不見世間過,其心就可以清靜了。《常清靜經》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清靜和寡欲相輔相成,一個人如果能寡其欲,自然三毒消滅,六根清靜;一個人如果能清靜其心,也自然是六欲不生。《道德經》云:“致虛極,守靜篤。”“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是說在極端虛靜之狀態下,才能歸其根,復其命。此處的“根”應作“根本”解釋,“命”應作“本來面目”解釋。“根本”和“本來面目”都是“道”的另一種稱謂。靜到極處,心念止了,“有”也破了,此時若不著無念,“道體”不就現出來了嗎?因此我們對清靜、寡欲要作更深一層的理解。
自然  無為
《道德經》云:“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這是要修行人破除我執,自在隨緣,一切順應自然規律。我執是修行中的一大障礙,修行人如果破不了我執,就無法逾越此障礙;破除了我執,一切隨順自然,自然待物,自然處事,自然這個障礙就消失了。能夠做到自自然然,就為進入真正的無為境界打開了方便之門。無為分體用兩個方面:其體為止心息念;其用為隨順自然。修道人所崇尚的無為境界,乃是其體之境界。怎樣才能進入無為之體的境界呢?《道德經》中說,先要“塞其兌,閉其門。”兌者,口也;門者,人身之竅也。塞其兌,是要人們在修道時閉口不言;閉其門,是要人們在修道時除了閉口不言外,還要眼不視,耳不聽,鼻不聞,斷絕一切外緣。外緣斷絕后,再把心門一關,才可進入到真正的無為之體的境界。修“無為”大法常借助于“坐忘”。《莊子·大宗師》云:“墜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謂坐忘。”《悟真篇》云:“夫坐之時,外忘其形而不著物;內忘其心而不著事。”坐忘后就自自然然到達了“無為”之境地。其實“有為”“無為”只在一念之間,動其念曰“有為”,息其念曰“無為。”坐忘能幫助修行者止息心念而進入真正的“無為”之境。“無為”之法,實乃修行之根本大法,止息心念才是真正的“無為。”心念一止,道體即現矣。
守中  抱樸
守中在老子學說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一些人往往誤解為:“舍其過與不及而用中”,這是不懂“道”之緣故。《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已把老子《道德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中”字作了很好的詮釋。用現代話來說,“中”應解釋為前念已滅后念未生的一種狀態。守中就是守住這個狀態。守住這個“中”,使自己不滯于有,不落于無。但這個“中”很難守,它要求修行人要沒有善惡之心、是非之心、人我之心等一切分別心。《道德經》云:“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又要心地清靜,沒有煩惱、妄想、憂愁、痛苦,這樣才有可能守得住這個“中”。《重陽祖師授丹陽二十四訣》云:“心生則性滅,心滅則性現也。心滅者是寶,故修行者當心滅以資見性。心滅即欲念不生。”《道法心傳·心死神活》云:“一念未起是真心,思慮才興即妄心,心死方知神始活,逍遙物外鬼神欽。”以上講的“心滅”之后和“一念未起”之時,都是指那個“中”。如果能守住這個“中”,才可能抱住其“樸。”
“樸”是指天地生發之前那個最質樸、最原始的本體,其實就是指其“道”。“樸”不在其上,不在其下;不在其內,不在其外;不在其有,不在其無。我們欲抱住它,就必須先守住那個“中”,做到象《常清靜經》所說的那樣“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然后再達到“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常寂之體,可名為“樸。”我們抱持住了這個常寂之體,這個“樸”,也可以說已經得“道”了。得道之后妙不可言,但惟有得道之人可以知之!
《七真言行錄》云:“道只在心,心外無道;法即在心,心外無法。”《功課經》云:“視之不見,聽之不聞,離種種邊,名為妙道。”這些都為我們從虛幻中打開了通往大道的方便之門。古人因病施藥,創造了很多法門,我這里只是擇其要而述之。其實要真正證“道”,悟通兩個字也就夠了,哪兩個字呢?就是“無為”二字,《道德經》云:“無為而無不為”矣。
五、道的表現形式
老子常從兩個方面闡述其“道”:一為道之體,一為道之用。從體方面講,“道”是宇宙之本體,造化之根源,人的本來面目。從用方面講,則世間萬象無一不是道的表現形式。
我們研究道之用時,要把重點放在它所化生的萬物上。道既生了萬物,萬物就在道中;萬物既是被道所生,就都是道的表現形式。道的表現形式是善惡并進的,即善也是道,惡也是道;是黑白并進的,即黑也是道,白也是道;是科技與靈異并進的,即科技也是道,靈異也是道……。
《道德經》云:“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這是老子告誡人們,道在表現形式上是有善有惡的。如果沒有善沒有惡,世界象一潭死水,其作用從哪里體現呢?只有有了善有了惡,世界呈現出生機與活力,其作用就能夠體現出來。沒有惡,無以明善;沒有善,也無以顯惡。善與惡,是一對對待組合,誰也離不開誰。我們人類總是想抑惡揚善,之所以揚善,是因為有惡;之所以有惡,是因為揚善。善惡是道作用在事物上的兩個面,無善無惡才是道之本體。
黑與白,夜為黑,晝為白。白天、白色是道的表現形式,夜晚、黑色也是道的表現形式。“白”我們可以引申為看得見的,美好的事物;“黑”我們可以引申為看不見的,陰邪的事物。黑與白也是一對對待組合,沒有白天哪有黑夜,反過來沒有黑夜也不可能有白天。沒有看得見的美好事物;又哪有看不見的陰邪事物?反之亦然。《道德經》云:“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老子在這里說,只有知曉了事物的白的一面,把握了事物的黑的一面,才可以明了道在天下的表現形式。也只有在黑白平衡的狀態下,道之用才不會有差錯。
我們再來看看科學技術與靈異修為的區別。科學技術擅長探究有形事物,靈異修為擅長探究無形事物,各有其長,都是道的表現形式。但道體本身卻既不會落在科學技術的窠臼里;也不會落在靈異修為的窠臼里。道體就是這樣,既表現此相,又不住于此相。靈異也好,科技也好,都只能反映道在作用點上的一個面。而科學技術能給有形世界的人們一個可感可見的實相,這是靈異修為難以達到的效果。有形世界之人們,研究唯心的、靈異的理論和方法,非有慧根或大智慧不可,否則很容易出偏。除有慧根或大智慧者,一般蕓蕓眾生還是應該順應道在有形狀態下的表現形式,即以唯物的、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來體現道的作用。
知道了一切事物都是道的表現形式之后,我們就會明了有惡必有善,有黑必有白,有科技必有靈異等等……。《道德經》云:“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這里所說的天之道,指的是道之用,即道的表現形式。道的表現形式,即現世存在,是以一種對待平衡的運動方式呈現出來的。道所呈現出來的任何形式都有其平衡的特點,就象張弓一樣,高了把它壓低一點;低了把它抬高一點,天之道總是損有余而補不足。
老子尊重道之用主要表現在“無為”二字的第一層意義上,即不以主觀意愿去左右事物的發展規律,了解事物的屬性,隨順自然,并積極地因勢利導。研究道之用后,老子得出了一系列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這些理論對中國的歷史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老子的有些理論如:“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是要我們知道不知足和欲得的危害。“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是要我們善于韜光隱晦,不露鋒芒。“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要我們知道柔弱的優勢。“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是要我們知道有勇而不妄行的好處。“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是要我們知道禍福相倚的道理。“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是要我們知道圣人心與百姓心的關系。“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要我們以息除欲求,息除功名的方法治理其國家。關于道之用,老子有很多精辟的見解,我這里限于篇幅不作一一羅列,只能擇其要而敘之。
未了我們還是回到道之體上來,《道德經義疏》云:“至道深玄,不可涯量,非無非有,不斷不常。”說的就是那種不在其有,不在其無與不生不滅的狀態。我們證道,也要不住于有之相;不落于無之相。只有徹底打破有無框架的局限,連無有,無無也打破,這樣才有證道之可能。證得了“道”,便可以具足一切智慧神通并脫離生死之輪回。
老子在《道德經》中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知我者希,則我者貴。”在此我希望天下能涌現出更多更多的“希者”、“貴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共讀】《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道德經》通讀 第四十五章
我讀《道德經》(54)——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道德經圣解(九十七)
如何理解《易經》和《道德經》中的“道”
淺談“道”的來歷——《道德經》中的“道”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园县| 大英县| 盐边县| 溧水县| 怀宁县| 台北市| 屏东县| 九龙县| 麻栗坡县| 南陵县| 开原市| 桃江县| 文昌市| 建德市| 安塞县| 长白| 贵阳市| 禹城市| 新源县| 赤水市| 九龙城区| 光泽县| 洛川县| 博客| 义马市| 八宿县| 阳城县| 延津县| 社会| 石家庄市| 禄丰县| 镇安县| 海原县| 皋兰县| 昭平县| 贡嘎县| 新密市| 监利县| 卓资县| 涟水县| 耿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