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是我們日常飲食中必不可少的一類營養物質,可以給我們提供身體所需的能量。
但長期高糖飲食,也會給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很多要減肥的人,更是把糖當作瘦身的大敵。
也正因如此,無糖食品應運而生,于是很多人為了“減肥” “健康”,無論是食品還是飲料,都選擇“無糖”的,但是,“無糖食品”真的就不含糖嗎?
從科學的角度上看,絕對的無糖食品是不存在的。
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GB28050-2011《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規定,食品中的糖含量少于0.5g/100g(固體)或100mL(液體) ,即可標注為“無糖食品”。也就是說,無糖是指固體或液體食品含糖量在0.5%以下。而并非完全不含糖。
市面上所謂的無糖食品是不含蔗糖、葡萄糖、麥芽糖、果糖等成分,之所以也是甜的,是因為加入了甜味劑,如木糖醇、山梨醇、麥芽醇糖等替代品,但是,這些替代品雖然能量很低,但過量攝入也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而且常見的無糖食品,如無糖餅干、無糖月餅等,本身大多都是用面粉等碳水化合物制作,吃進去以后,經消化分解最終還是會變成葡萄糖,所以與吃饅頭、米飯等食物攝入的糖分并沒有徹底減少。
所以“無糖食品”并不代表完全不含糖。
有人說,雖然無糖食品可能有些糖,但是畢竟含量少了很多,那相比較含糖的食品,不是同樣也會減少熱量攝入嗎?
然而,并不能如此簡單的劃等號。
有的商品可以在包裝上看到“無添加蔗糖”,但是仔細看配料表會發現,雖然不添加蔗糖,卻可能添加了葡萄糖漿、麥芽糊精等,而這些物質在水解后同樣會產生葡萄糖,所以熱量一點也不會少。
而且為了改善口感,有些“無糖食品”可能還添加了大量的油脂,這些脂肪同樣會造成熱量超標。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規定,如果加工食品在制作過程中未額外添加食用糖,可以標注為“不含添加糖”,但如果該食品熱量并不低,則必須注明。但在我國并沒有這樣的規定。
武漢市中心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張旭艷2015年12月3日在健康時報一篇文章中指出,在病房里經常有人來看病人時買一些“無糖”食品,醫生看到后都會跟病人解釋,吃之前注意看上面的營養表,“無糖”餅干雖然不含蔗糖,但碳水化合物含量高,且含有蛋白質、脂肪。1克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的熱量分別為4千卡、4千卡、9千卡,熱量并不低。①
所以,食物熱量高不高,要綜合看看配料表,不僅需要糖分少,還需要綜合考慮植物油、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各種配料的含量。而除了添加糖,本身就含有淀粉的餅干、面包等食品,在人體內最終還是會被消化吸收為葡萄糖。
現在年輕人熱愛的奶茶以及無糖飲料也一樣。
很多女生為了安慰自己,喝奶茶時會選擇無糖。但是不管是“全糖”、“五分糖”還是“無糖”,區別僅僅在于有沒有額外添加糖。奶茶本身的熱量其實已經很高了。
2019年深圳品質消費研究院的一項奶茶檢驗顯示,多個品牌的10款珍珠奶茶中,一半屬于高糖飲料。一杯奶茶通常在500-700ml之間,即便是不額外加糖的奶茶,一杯奶茶的總糖值也有26.6g,全糖奶茶則能達到60.9g。②
2018年寧波市場消保委人員也做過類似的檢測,結果顯示所謂“不加糖”的奶茶,含糖量也在2.2~7.9g/100ml之間,并非完全不含糖。
面對“無糖食品”,我們在購買的時候應該參考成分表、熱量表。有些食品雖然無蔗糖,但可能含有葡萄糖或者其它一些糖類。而另外一些“無糖食品”,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可能并不低。
所以選購的時候不僅要看其是否標注“無糖食品”字樣,還要看配料表,同時也要看該產品是用何種甜味劑代替了有關糖類,不能盲目過多食用。
其實,無論是為了減肥還是身體健康,執著于選擇無糖食品,還不如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
2017年,原國家衛生計生委提出“三減三健”的健康生活方式,即減鹽、減油、減糖,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這也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2016~2025)的重要內容。
建議用定量鹽勺,如果覺得口味不好,可以加醋、胡椒等來調味。另外,購物時要有標簽意識,比如午餐肉等,看看里面的鹽含量是多少,特別是鈉含量。
建議家庭用油要使用控油壺,把全家每天應該食用的烹調油倒入控油壺,炒菜用油均從控油壺中取用。此外,烹調食物時盡可能不用烹調油或用很少量烹調油的方法,如蒸、煮、燉、燜、水滑熘、拌、急火快炒等。
很多人一說減糖,就想著不吃含糖的食物,對甜味的食物能拒就拒。其實我們所說的減糖,不僅僅包括通常的單糖、雙糖、果糖等,淀粉類食物也要控制,比如米飯、面食等。因為這些淀粉類的食物在腸道里也會分解為單糖、雙糖。而減糖的標準就是吃進去的淀粉、糖等能量物質要與我們每天消耗的能量平衡,要不然能量在體內堆積就會轉化成脂肪,從而增加身體代謝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