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體內環境酸堿處于平衡狀態,自行調整,pH值為7.35~7.45,呈弱堿性、平衡點pH值為7.41,它的調整通過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和皮膚進行。但是,人們長期處于緊張的工作壓力之下,導致人體內環境功能紊亂、酸堿失衡,即可能促成酸性體質的形成。
另外,食用酸性食品過多(含氯、磷、硫等元素過多),造成積累,亦是酸性體質形成的重要原因。酸性食品和堿性食品不是以口感而言(柑橘味酸,但它屬堿性),而是以代謝產物的性質為標準,如魚、肉、禽蛋、油、米、面都是酸性的,它們在提供人體營養的同時,產生大量的酸性物質,酸性物質過多就會在體內積累。
此外,相關研究表明,心理壓力也和酸性體質有關。首先是情緒憂郁、悲觀、失望,這直接影響到人體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其表現為:
1.疲勞、乏力、精神不振;
2.頭暈、心慌、胸悶、耳鳴;
3.腰背酸痛、四肢麻木;
4.胃腸功能紊亂、經常便秘或腹瀉;
5.抑郁、焦慮、易發怒;
6.多夢、失眠、記憶力下降等。
有關專家發現,人體腫瘤細胞在酸性環境下特別活躍,腫瘤細胞易滋生、繁殖、擴散、轉移。心血管疾病的根源也和平時進食過多的酸性物質有關,它們在血管內沉積,逐漸堵塞血管,導致心血管疾病。人體pH值每下降0.1,胰島素活性就下降30%,就可能會發生糖尿病,并產生并發癥。總之,現代疾病諸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動脈硬化、冠心病、肥胖癥,大多是由酸性體質引起的。這是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肉大魚,山吃海喝,即攝入過量的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飲食所造成的。
如何改善酸性體質
首先,應做好自我調節,性格要開朗,心胸要豁達。它可調節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對維持人體內環境穩定,酸堿處于平衡狀態起很大作用。酸堿平衡與中醫的陰陽平衡理論有異曲同工之處。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膳食,維持營養平衡,以避免酸性物質對機體健康的不良影響。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乳制品、海帶、堿性飲料 (含鉀、鈣、鈉、鎂元素較豐富)。
近十多年來,有一種來自海洋的生物要素——幾丁聚糖及高級衍生物殼寡糖,被稱之為第六要素,逐漸引起了科學界和普通百姓的關注。它的分子結構里有一個氨基,它可吸附酸性物質,對改善酸性體質,促進酸堿平衡,防治現代疾病都有重要作用。故20世紀90年代初被歐美醫學界定為與五大營養要素(蛋白質、脂肪、糖、維生素、礦物質)同等重要、為人體生存所必須的第六要素。
第六要素多取自于海洋節肢動物,即甲殼類動物,如從蝦、蟹的外殼中提取,近年來發現在靈芝等真菌的細胞壁中含量也很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