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 |
一、大虹橋畔一幅名聯 大凡了解揚州北郊風景名勝的,沒有不知道景色秀美的瘦西湖,也沒有不知道描述瘦西湖風光的一幅著名對聯:“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這幅對聯,意境深遠,韻致綿綿,把揚州西北郊的湖上風景,概括得全面透徹。 這幅名聯過去懸掛在西園曲水石舫內。西園曲水位于大紅橋東南爪下,有濯清堂、浣香榭諸景,此地毗鄰舊城西北隅素有“仙鶴嗉 ”之稱的“丁溪”,乾隆盛世時,是文人雅士修禊觴詠的地方。浣香榭南向一泓池水,夏日里,綠萍漂浮,碧荷田田。《揚州攬勝錄》載:“夾岸多栽柳,柳下間以木芙蓉,水木明瑟,逸趣橫生?!笔巢丛诔貣|岸邊,尺度纖瘦,靈巧秀美,一副溫文爾雅、小鳥依人的模樣。像是待航的一葉扁舟,仿佛隨時準備載客作湖上之游,恰與游弋在瘦西湖里的“乾隆號畫舫”相映成趣。 把這幅描繪瘦西湖景色的對聯,懸掛在景區游覽線的起點——大虹橋,可說是得其所哉! 二、反映出乾隆年間揚州的真實風貌 說實在的,其實這幅對聯懸掛在瘦西湖任何地方,都是合適的。 它高屋建瓴,敘述的不是局部景觀,而是瘦西湖的全貌,這與清代乾隆年間揚州繁華的城市景象完全吻合。好比一幅山水全景長卷,畫面上,瘦西湖蜿蜒曲折,從揚州城郭出發,迤邐向西北而去。沿著秀美的水路,兩岸亭臺樓閣,綿延不絕,柳絲拂岸,花團錦簇,點綴著湖光水色。瘦西湖寫不盡的旖旎纏綿,全囊括在其中了。乾隆年間,兩淮鹽商為了向多次南巡的九五至尊諂媚,不惜花費巨資,在瘦西湖岸邊大興土木,營造私家別業,創下有清一代講排場、拼奢靡、“銀錢濫用比泥沙”的罕見記錄,同時,客觀上又為開辟瘦西湖的妖嬈風光奠定了基礎。 當年揚州的湖上風光,在許多介紹揚州風光的著述中,都有大段的敘述。 最著名要數《揚州畫舫錄》,在卷六中李斗引用劉大觀語錄:“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峙,不可軒輊 ”,表明了揚州園林所占據的歷史地位。而后又具體詳細的描摹了揚州北郊二十四景,構成蔚為壯觀的揚州園亭的勝景全貌。 與李斗同一時期的蘇州文人沈復,在《浮生六記》卷四《浪游記快》中說:“平山堂離城約三四里,行其途有八九里,雖全是人工,而奇思幻想,點綴天然,即閬苑瑤池、瓊樓玉宇,諒不過此。” 道光時期的著名文人錢詠,在《水窗春囈》下卷“維揚勝地”條目下,對瘦西湖風光作過很出彩的描繪:“揚州園林之勝,甲于天下。由于乾隆朝六次南巡,各鹽商窮極物力以供宸賞,計自北門直抵平山,兩岸數十里樓臺相接,無一處重復。其尤妙者在虹橋迤西一轉,小金山矗其南,五頂橋鎖其中,而白塔一區雄偉古樸,往往夕陽返照,簫鼓燈船,如入漢宮圖畫。蓋皆以重資廣延名士為之創稿,一一布置使然也。” 近代園林大 閱讀諸多歷史文獻中的記述,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這幅名聯對揚州風光的描繪,是非常真實確切的,決無虛夸不實之處。 三、贊美揚州 獨領風騷 毫不夸張的說,贊美清代揚州園亭旖旎風光的詩賦文章,車載斗量,多得數都數不過來。那么,為什么人們對這幅對聯情有獨鐘,牢記不忘呢? 首先在于,該聯抓住了揚州美景的總體特征,全面概括,言簡意賅。瘦西湖,又名保障河,原先是揚州城北的一條河道,水面不寬,長河如繩,猶如環繞在城市邊沿的綠色飄帶,把美人的形象烘托得恰到好處。單有水面還不夠,河岸上也不寂寞,尤其在煙花三月之際,垂柳拂岸,隨風飄蕩,姿態各異,一路綿延。在天地間,在碧水邊,暈染出一派迷人的綠色,予人以十分依戀之感。綠楊飄處,間雜栽種其它花木,色彩絢麗,對比鮮明,構成美麗的園林圖景,非常養眼。 其次是寫建筑,那不是孤零零的單棟宅院,而成排連片,從大虹橋一直延伸到平山堂腳下。路可不算太短,但一路上蓋滿了豪華別業,鱗次櫛比。誰有這樣雄厚的經濟實力,哪方神圣可以不顧一切的揮金如土?在清代,只有鹽商才有這樣的大手筆,揚州鹽商富甲天下,而且對營造豪華別業幾乎達到癡迷的程度。對聯描述的是現象,現象背后充滿著豐富的歷史內涵,發人深思。 再次,此聯不借引一個典故,也沒有用一個冷僻字,曉暢清麗,明白如話。即便在二百多年后,我國的文字表達方式早由文言文轉變為白話文,但今人在閱讀欣賞這幅對聯時,不會發生丁點兒理解上的困難。當人們漫步在“長堤春柳”的時候,耳畔傳來導 四、對聯的作者是誰? 是誰用灑脫流暢的筆墨,把瘦西湖描摹得如此傳神? 有人說,那是乾隆的御筆,在他南巡下揚州時留下的;也有人說,那是揚州八怪鄭板橋的作品……不一而足,可是,查遍了卷帙浩繁的乾隆四萬多首御制詩和鄭板橋全集,都沒有發現這樣的詩句。 有人猜測,它或許出處在《揚州畫舫錄》中。民國時期的揚州籍文人王振世,在《揚州覽勝錄》中以“按”的方式,含糊不清的說道:“《揚州畫舫錄》:清乾隆間,北郊于二十四景之外,名園勝景所在多有,昔人有句云:'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可想見當日園林之盛?!睂β摰淖髡呔烤故欠窦词恰稉P州畫舫錄》的作者李斗,仍叫人不明就里。其實,翻遍《揚州畫舫錄》全書,都找不到哪怕是相類似的表述。 想知曉這幅對聯的作者,還得從其他相關的歷史書籍中去尋找。 原來,最早出現這幅楹聯的地方,在袁枚的《隨園詩話》中。 袁枚是乾隆三大家之一,與趙翼、蔣士詮齊名。袁枚對揚州很熟悉,與鄭板橋也有過交往。他長期生活在金陵,家宅取名“隨園”,是一座頗具亭林之趣的宅院?!峨S園詩話》是袁枚寫的一部筆記,記錄下歷代與詩詞有關的趣聞軼事。在卷六第87節中寫道:“揚州四十年前,平山樓閣寥寥,溝水一泓而已。自高、盧兩榷使,費帑無算,浚池簣山,別開生面,而前次游人,幾不相識矣!劉春池有句云:'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 五、劉春池健筆頌揚州 這位劉春池,名不見經傳,當代很少有人知道。因為資料闕如,我們無法知曉他的生卒年月以及是否得過功名等詳情,只了解到他是乾隆年間生活在金陵的一名小吏,與袁枚相熟識。袁枚賞識他的才華,在《隨園詩話》十三卷中,有一段敘述劉春池的文字:“金陵劉春池,名芳,織造府計吏也。不戒于火,將龍衣貢物,俱付焚如。賠累后,既貧且老,而詩興不衰。如:'貧難好客如當日,老覺逢人羨少年?!?三間屋僅棲兒女,一領裘還共祖孫?!?從古詩惟天籟好,萬般事讓少年為?!约丫湟??!?span lang="EN-US"> 才華橫溢的士子,生活卻落魄坎坷。因為不慎闖了大禍,欠下公家巨款,無力償還,差一點被送進大牢。幸虧袁枚施以援手,把劉春池的詩讀給兩江總督尹繼善聽,尹大為稱奇,下令放寬還款的期限。這段袁枚救助劉春水避困厄的美談,一時傳為佳話。劉春池生活富裕的時候,不是一個吝嗇人,甚至有窮困的胥吏依賴他過日子。不過,這名胥吏實在太差勁,后來以怨報德,忘恩負義。劉春池寫過一首題為《落葉》的詩:“積怨堆愁委地深,西風衰草亂蟲吟。此時狼籍無人間,誰記窗前借綠陰?”委婉訴說自己的憤懣。 劉春池曾經的宅園名為半野園,位于南京城西的東倉巷,靠近袁枚的隨園。劉詩云:“結盧在幽僻,乃在臺城西,后有數畝地,荒廢皆蔬畦,今始置庭榭,林徑開山蹊,一水繞籬曲,諸翠橫檐低,為園雖不廣,亦足成幽棲……”遭難后,宅院變賣,劉不勝今昔之感,賦詩《憶半野園舊居》曰:“喬木昔曾經我種,好花今復為誰春?傷心最是重來燕,不見堂前舊主人?!庇帧兜跸銠礃洹吩唬骸白詣e園林甫二旬,忽枯此樹是何因?伊如義不迎新主,我獨悲同哭故人?!?均表明劉是個性情中人。 金陵半野園和他的主人劉春池,都已隨歷史風云飄逝而去,唯有他歌詠揚州的這幅對聯(很可能是他歌頌揚州詩中的兩句,詩歌全文無考),卻生命力旺盛,成為贊美揚州秀美風光的一幅經典之作。每當春秋佳日,看到瘦西湖景區內熙熙攘攘游客如云的興旺景象,就不由使人想起200多年前的這名金陵落魄文人劉春池。他為揚州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錦繡文字,歌詠揚州,傳頌不輟,澤被后世,真可謂是功德無量! |
注釋 濯zhuó :洗。 嗉sù :鳥類喉嚨下裝食物的地方:嗉囊。雞嗉子. 修禊xì:古代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 觴shāng詠:飲酒賦詩 迤邐yílǐ:曲折連綿貌。 旖旎yǐnǐ:柔美;婀娜。 市肆:市場;市中店鋪。 不可軒輊:車子前高后低叫軒,前低后高叫輊。謂不分高低上下。 宸chén賞:謂帝王的游賞。 暈染:用水墨或顏色漸次濃淡烘染物象,使分出陰陽向背的繪畫技法。 榷 què : 1.渡水的橫木。 2.專賣:榷貨。榷場(征收專賣稅的交易場所)。榷稅(專賣業的稅)。 3.商討:商榷。 帑 tǎng :古代指收藏錢財的府庫或錢財。 簣 kuì: 古代盛土的筐子。 輟 chuò :中止,停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