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伊秉綬的大字,我以為他應該長成這樣——
實在想象不出,他居然寫出那樣飽滿得不能再飽滿,霸氣得不能再霸氣的隸書。
而看他的小字,那種痕跡分明的轉折,如鞭梢一般的線條,真的不敢相信是出自一人之手。
可它們偏偏屬于一個人。
隸書濃妝,行書淡抹,這就是伊秉綬。
伊秉綬(1754-1815),字祖似,號墨卿,晚號默庵,清代書法家,福建汀州府寧化縣人,人又稱“伊汀州”。乾隆四十四年舉人,乾隆五十四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后擢員外郎。嘉慶四年任惠州知府,因與其直屬長官、兩廣總督吉慶發生爭執,被謫戍軍臺,昭雪后又升為揚州知府,1802年(嘉慶七年),伊秉綬54歲時,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鄉,揚州數萬市民灑淚送別。62歲病逝后,揚州人為仰慕其遺德,在當地“三賢祠”(祀歐陽修、蘇軾、王士禎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綬,改稱“四賢祠”。在任期間,以“廉吏善政”著稱。
這是伊秉綬的簡歷,怎一個精彩了得。寧折不彎,正直博大,這是他的為人,不也正是他的隸書嗎?都說字如其人,伊秉綬其人如字。
據《清代學者像傳》記載,伊秉綬不僅是個清官,是個大書法家,他還精通命理之學,也就是說,他會算命,是個半仙。或問:既然會算命,難道算不出和上司對抗要貶官,要倒霉?未必算不出。只不過,大義在前,神明在天,明知不可為而為,不因禍福避趨,這才是真通命理之人做的事。到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他的行書寫得那么灑脫,那么飄逸。
也許你會說,這樣講未免太牽強了。
對不起,看了伊秉綬的書法和他的故事,我就想這么放縱一次。
伊秉綬書法作品
濃妝篇——
淡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