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字,也是世界上唯一在歷史文字演變過程中,沒有被放棄的文字,漢字最開始的樣式便是甲骨文,出現在商王朝時期,在這個時期之前所出現字的都屬于圖畫文字,沒有具體的漢字形態,而從甲骨文開始,漢字便進入了表形文字階段。從商時的甲骨文和金文,到整個西周時期及東周初期的大篆,再到東漢末期及秦漢時期的小篆和隸書,最后隸書又演變為行書、楷書、草書等多種字體形式。雖說字形多樣,但漢字的演變過程卻沒有明確的界限,因為在同一時期會同時存在多種文字形式,了解漢字的歷史,也就知道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
甲骨文和金文是最初的表形文字,也就是完整漢字的初級階段,通俗的說,如果把漢字的歷史發展比作一個人的人生發展的話,甲骨文之前的圖畫文字就是六歲以前的人生,而甲骨文到金文則是人生處于七到十二歲這個階段,商朝就記錄著甲骨文的使用:“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甲骨文和金文作為早期較為完整的漢字形式,既相似又不同,既有優點也有缺陷。
圖1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一種用刀或尖具刻在龜甲或是獸骨上的文字,也叫“龜甲獸骨文”。甲骨文已然是比較成熟的漢字,因為在此之前都未曾出現過如此完整、穩定的文字,全都是圖畫文字,圖畫文字復雜多樣,沒有統一的標準。而甲骨文則是較為規范的,除了完整和穩定,它還較為美觀,從甲骨文開始漢字就講究文字對稱的問題了,從筆畫,到字的結構,再到字的蘊意,都具有一定的規則,再也不像之前圖畫文字那樣因為自由度太高而不夠嚴謹。但甲骨文還是有一定的缺陷,它身上的圖畫痕跡很明顯,大部分的文字都未能擺脫象形的蘊意。
金文是一種被鑄造在殷商與周朝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銘文或是鐘鼎文,金文開始被應用于商朝末期,并被廣泛適用于周朝,這也是金文的鼎盛時期,等到秦漢時便落寞了。金文在字形和表蘊意上和甲骨文沒有什么區別,在細節處稍微有所區別,甲骨文筆道細,而金文筆道粗;甲骨文大部分都是直筆,而金文的直筆很少,大部分都是彎筆;甲骨文轉折處多,而金文轉折處少,大多都是堆積在一塊。整體上看,金文也比甲骨文更加美觀,而且表象的蘊意比甲骨文要明顯得多。
圖2 金文
甲骨文和金文都是早期的表形文字,但它們身上還是存在著大量的象形蘊意,甲骨文是最早出現的,但在商朝滅亡之后,就被金文給取代了,主要還是因為甲骨文的載體都是龜甲或者獸骨,龜甲和獸骨并不是很容易得到,想要完好的更是難上加難,而且這些龜甲和獸骨雖說堅固,但其堅固程度還遠不如青銅器,相對青銅器來說是易碎的,一旦記載了甲骨文的龜甲或獸骨碎了,會極大的影響觀賞及閱讀,實在是費心費力,而金文的載體大多數都是青銅器,青銅器在夏朝時便已經出現。等到周朝時就已經是青銅器的盛產時期了,就如我們現在的紙張,青銅器不僅堅固不易碎,使得鑄造在青銅器上面的文字不容易被抹去,而且金文相對甲骨文來說還要更美觀一些,取代甲骨文是必然的。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這里的篆書大部分指的是小篆,因為大篆在廣義上指定就是小篆之前的文字,也就是之前所說的甲骨文和金文,都屬于大篆,此外大篆還有籀文和石鼓文,這里的籀文也就是金文的繁體。不過,也有后來的歷史漢
圖3 大篆
字學家僅把籀文和石鼓文統稱大篆,這也是狹義上的大篆。小篆是秦國統一六國以后,為實現文字的統一而實行的文字規范化,這項任務是由秦始皇交給秦朝開國丞相李斯去辦理的,《世紀》記載“斯小篆之精,古今妙絕。斯之法也,馳妙思而變古,立后學之宗祖”,出于這段歷史的緣故,小篆也被稱為“秦篆”。
我們所說的大篆既有廣義上的大篆也有狹義上的大篆,但不管是廣義的還是狹義的,大篆都包含了籀文和石鼓文,不過石鼓文和籀文相近,而且其歷史根源也較為模糊,不好給它下絕對的定義,后人把石鼓文也當作是籀文中的一種文字形式,只因其刻石外形似鼓,因而被稱為“石鼓文”。前面我們說了籀文其實就是金文的繁化,后世所說的大篆,無特殊指明的情況下,指的就是籀文,在古代,文字的繁化其實是為了更接近客觀事物的本身,也就是說離不開文字的象形蘊意。
圖4 小篆
所以我們也可以把大篆理解為先秦時期的所有甲骨文之后的文字,因為這些文字雖然完整并且有一定的規律,但并未完全脫離自由度高、象形蘊意深的本質。
小篆其實是有大篆演變而來,但相比大篆,它較為統一,有較為嚴格的書寫規則,并且書寫形式規范很多,它省改并簡化了大篆,比起大篆更為精致,筆畫也更細一些,而且小篆字體方長,筆畫也均勻一些,每個字大小都差不多,不像大篆字體,字形差距甚遠,整體不如小篆美觀。除此之外,小篆最大的改進是其身上的象形蘊意淺了很多,使得文字偏向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識別的困難。
小篆以前的文字都可以被稱為大篆,大篆文字本身還蘊含著大量的象形蘊意,文字并沒有真正的脫離事物的本身,這使得文字沒有統一的標準,不利于書寫和辨識,也不利于交流。待到小篆時,文字便開始發揮其符號的作用,用具體的符號來表示客觀的事物,不僅有書寫方便,而且有利于辨識和交流,還更加美觀。
圖5 隸書
隸書,形成于秦朝,盛行于漢朝,由篆書演變而來,隸書最初只在民間使用,使用者大部分身份低微,比如奴隸,所以叫“隸書”,小篆都是皇帝及達官貴人所用,剛開始時,達官貴人們都鄙視隸書,認為該書只是奴隸所用,使用隸書會降低身份,不久之后,他們便發現小篆書寫的效率相對于隸書來說實在是太低了,而且只有教育程度較高的人才能識別,大部分人是不認識小篆的,后來就有把這件事情反映給秦始皇,隸書這才開始發展起來,《漢書》記載:
“夫隸體有古于八分者,故秦權上字為隸,有不及八分之古者,故幢、王正書亦為隸”
不過秦時使用小篆還是多一點,到漢朝時,隸書被大量使用,東漢末年到達巔峰。
楷書,是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的,相比隸書,它更簡化,筆畫橫平豎直。楷書形成于漢末,相較于隸書,它更加美觀。從隸書開始,漢字的字形已經趨于現代了,也就是說大部分隸書我們現在都是能看懂的,楷書就更別說了,我們現在寫的字大部分都是趨于楷書的,楷書追求書寫精細,筆畫要有順序,一筆一劃力
圖6 楷書
度都不一樣,即使是一筆中,力度從最初到完成都是不一樣的,這樣書寫出來的楷書非常好看,而且字體規矩整齊,堪稱字中楷模,以致它從漢末流行到現在,就像現在很多實體書籍都使用楷書印刷的。
除了隸書和楷書,其實還有草書和行書,這兩個都是由隸書演變而來的,草書、行書和楷書其實是一類的,只不過書寫風格不一樣罷了,如果拿行書比喻人正常行走,楷書就相當于人停在原地不動,而草書就是人在狂奔。
草書出現比楷書稍微早一些,在西漢時便開始出現草書了,草書追求的是個人風格及速度,草書在漢代也被稱為“章草”,草書最初的出現其實是為了輔助隸書的,用于起草稿或是傳達消息。草書也分為大草,也就是狂草,還有小草,小草書別人還能夠看得清,但狂草就只有自己才能知道了,草書在唐宋時期有所發展,出現了許多的書法名家,如唐朝的張旭、懷素。不過業務草書字形太簡單,
圖7 草書
而且別人不容易辨識,所以不能像隸書取代篆書那樣,它只能起輔助隸書的作用,而不能取代。
行書是出現在楷書之后的,它其實是由楷書演變而來的,因為楷書雖然字跡規范,干凈整潔,文字優美,但書寫的效率太低了,所以,在兼顧楷書的書寫規范的同時,為了提高速度,從而出現了行書,行書不像楷書那么規范,但也不像草書那么狂亂,行書也分為兩類:行楷和行草,主要是根據書寫規范程度來判別的,字形比較偏向楷書就是行楷,字形潦草一點就是行草了,總之,行書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在書寫速度不慢的同時也能兼顧書寫的規范程度,被廣泛的流傳于后世,而且其如同草書一樣,也出現了很多行書法大家,如:王羲之、顏真卿。
圖8 行書
從書法的演變來看,古人從最初的圖形文字,到象形文字,再到聲形文字,文字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本身,而且人們也不斷的追求效率、美觀和規范整齊,由繁入簡,漢字的演變過程其實也是反映了中華民族不斷追求進步,不停的探索新事物的過程。
文字記錄著過去時代人們的政治、經濟、軍事、生活、文化等,通過對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可了解先秦時期的歷史;對小篆和隸書的研究可了解秦漢時期人們的生活;對楷書、行書和草書的研究可了解唐宋的文人墨客。文字不僅僅是文字,它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及燦爛的文化。
《史記》
《資治通鑒》
《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