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
Ω、大道至簡的「Ω | 元」
∞、宇宙,從鴻蒙初辟說起
0、投影在生命上的永恒之塔
下部:
1、道生零,再生一
2、通往永恒國度的階梯
3、雙螺旋的進退力量
4、一年,只有四季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道,是規律。
道,是宇宙萬物的演化運行規律。
道有千萬種,可以說得出來的道,有如恒河之沙。但可以說得出來的道,都不是永恒的道。
道,不是普通的法則和規矩。普通的法則和規矩,是「1 | 性靈」,包括動物、植物以及人類所制定的「2 | 法則」。我們都聽過一句話,人在,規矩就在,人走茶就涼。
道,是「∞ | 根本法則」,是∞元素,就是在君正之道連載中時常提到的罩子或套娃。千千萬萬的道,就像千千萬萬的罩子或套娃,重疊在一起,它既保護了我們,給予了我們相對的自由,也限制了我們絕對的自由。
那么,什么是永恒之道呢?
首先,永恒之道,肯定是最大的罩子或套娃。大到所有的道,哪怕是再不可思議、相互強烈沖突和不可調和的道,都輕易地籠罩在它的里面。
其次,可以想到的是,整個宇宙之道,都是裝在它的里面。因為,宇宙是有生命的,會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的,隨著時間的發展,總有一天,它會天荒地老的。宇宙不是永恒的存在。
最后,永恒之道,是無法描述的,是沒法說得出來的。比如說,你認為,永恒之道是存在時間的,那么你看到,它確實就存在著時間,接著你認為,永恒之道是不存在時間的,那么你將看到,它確實就不存在時間??臻g也是如此,其它一切都是如此,你沒有辦法說,永恒之道,是存在時間,還是不存在時間,是存在空間,還是不存在空間,是存在一切,還是不存在一切。它好像什么都存在,卻什么都不存在。這就是它,永恒之道。
說的這一切,其實說的就是一句話:永恒之道,它沒有自性。自性,指的是某個存在與生俱來的原始的特性、個性和特征等。
比如說,任何「1 | 性靈」包括人類,都是有自性的;任何「2 | 法則」,都是有自性的;任何「3 | 事情」,都是有自性的;任何「4 | 物質」,都是有自性的,還有我們的「0 | 心靈與身體」、「∞ | 意識」,皆是如此。
在「Ω | 元」體系里,∞、0、1、2、3、4,都是有自性的,唯有Ω是無自性的。因為,Ω的自性,完全取決于Ω的∞、0、1、2、3、4六大元素,而非Ω自身,∞、0、1、2、3、4六大元素是千變萬化,具有無限的可能,故而Ω的自性,也是千變萬化,具有無限的可能,這就是Ω的無自性。
一切皆是「Ω | 元」!
這就是「Ω | 元」的唯一定義,沒有任何自性,一切皆有可能。Ω,是希臘字母里面最后的一個字母,僅代表一個符號。
「Ω | 元」,就是永恒之道,它具有無窮無盡的「∞ | 道」。換句話來說,就是:
Ω,具有∞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故人之所教。夕議而教人。故強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父。
表1:「Ω.0 | 元 ? 本源法則」摘錄
0,是我們的「0 | 心靈與身體」。
以「0 | 心靈」為例,當我們在海邊看到日出,太陽從黑暗中跳躍出來的那一刻,當我們爬上山頂,會當凌絕頂的那一刻,亦或我們聆聽高僧大德的教誨,醐醍灌頂的那一刻,我們的心,是不是被強烈地觸動了?
是的,那一刻,就是日出之道、山頂之道或者大師之道,與我們內心深處的自我之道之間發生的一次碰撞,浩瀚縹緲的日出之道、山頂之道亦或大師之道,就像一個巨大的罩子,突然罩在渺小卑微的自我之道之上,從而讓我們的「0 | 心靈」產生強烈的觸動。
我更愿意用另一個形象比喻來描述這一刻。
如果把「∞ | 道」比作虛空之上的海子或湖泊,那么日出之道、山頂之道或者大師之道,就是海拔更高的湖泊,而自我之道,就是海拔更低的湖泊。那一刻的碰撞,就是高海拔湖泊的湖水,向下注入低海拔湖泊之中,從而形成瀑布或河流,我稱之為落差和勢差。而「0 | 心」那一刻的感受,就是一種美好或不美好的落差和勢差,就像觸電一般,電壓差越大,觸動越大。
∞-∞=0。
在我們的人生中,我們的「0 | 心靈」就是這樣一次又一次的被觸動,而不斷地產生電光火石一般的、突發性的「0 | 想法」,這就是我們的心念,如流水一般,斬也斬不斷。越是人多的地方,心靈會觸動得越斑駁,心念也會越容易繁雜,比如在職場;而越是純天然的自然環境,心靈會觸動得越干凈,心念也會越容易純粹和寧靜,比如去西藏。
我們的心靈,就像發動機里的火花塞,只要一開動,就會不停地迸發出新鮮的火花。
「0 | 時代根本法則」:∞與∞的碰撞,產生0。 ∞與0的結合,產生1。
當我們的心靈,產生了「0 | 想法」,第一個產生的是什么呢?
1,是「1 | 觀點 | 觀念」。
「1 | 觀點 | 觀念」,就是一種特定的信息。
1,就是「1 | 信息」。
總而言之,一個人「∞ | 自我之道」,在他的人生之中,會不斷地被千奇百怪的「∞ | 道」所碰撞和影響,觸發出各種各樣的「0 | 內心想法」。而他的「0 | 內心想法」,就會和他的「∞ | 自我之道」發生融合反應,也許此時此刻的某個想法暗合心意,「0 | 內心想法」與「∞ | 自我之道」相得益彰,很快達成共識,形成「1 | 觀點」;也許另一個時刻的某個想法想要更大的自由,「0 | 內心想法」與「∞ | 自我之道」就會發生激烈的沖突和對抗,「1 | 觀點」就會難產,難以做出應有的選擇;也許某個特定時刻的某個想法,剛好觸動了「∞ | 自我之道」的痛點,讓我們醐醍灌頂,產生一個全新的、以前想都沒有想過的「1 | 觀點」。這里所說的一切,一直在我們內心的深處不斷地發生。
∞×0=1。
所有的「1 | 信息」,都是內心的「∞ | 自我之道」被「0 | 想法」觸發出來的,都是「∞ | 意識」和「0 | 心靈」碰撞出來的產物。
這就是我認識的道:道生零,再生一。
每個人的內心都在追求著更上一個臺階。原因不言而喻,只有更強大、更有能力,才能實現內心中更多的夢想。
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變得更強大,更有本領呢?
無論是在哪個行業,不管你想做什么,一切都與等級相關。在宇宙之中,我們所熟悉的一切地方,都有等級。不同的等級,具有不同的能力,強弱也各自不同。
0、你要明晰等級的晉升之路,
1、你要了解不同等級的特性差異,
2、你要深諳等級晉升的機制和規則,
3、你要知道等級晉升的技巧和訣竅,
4、你要有足夠的實踐和經驗,去克服意料之外的困難,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你要比別人更努力、更好學!
表2:「Ω.0 | 元 ? 本源法則」摘錄
「Ω | 元」,只有∞、0、1、2、3、4六個等級,從高到低,分為∞、0、1、2、3、4,4的等級最低,∞的等級最高。
每個等級,都有著獨一無二、旗幟鮮明的特性。
等級晉升的機制和規則,就是按部就班地從4到3、2、1、0,直到∞?!甫?| 元」,就只有這么一個看上去笨笨的機制和規則。
等級晉升的技巧和訣竅,看上更笨,就是老老實實,一步一個腳印,不越級,不取巧,從4到3、2、1、0,直到∞,將每一步都踏踏實實地走好。
盡管實踐中的困難會比想象中的要多,所遇到的問題更是比答案多得多。但最重要的是,只要能堅持遵循這套機制和規則,盡管未必能馬上見到成效,但從長遠來看必定能實現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不管你想做什么行業和事業,不論是想做科學家,還是外交家,不論是想做音樂達人,還是想發展琴棋書畫,哪怕是事情大到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去通往那無法描述的永恒國度,「Ω | 元」給出的解決之道都是:1把梯子,一把始終有著∞、0、1、2、3、4六個階梯的梯子。
在「Ω | 元」中,如果你覺得∞、0、1、2、3、4任何一個元素的等級太高,你就可以依據「Ω | 元」相關法則,將這一元素,拆分成∞、0、1、2、3、4六個子元素,如果某個子元素的等級難度還是很高,那么可以將這一子元素再次拆分,形成∞、0、1、2、3、4六個孫元素,如此這般地拆分,直到最后出來的元素等級,對你來說,不再具有難度。
「Ω | 元」的拆解規則很簡單,就是:
任何「Ω | 元」,都可拆解為∞、0、1、2、3、4六個元素。
「Ω | 元」的合并規則也很簡單,就是:
任何同一「Ω | 元」拆解出來的∞、0、1、2、3、4六個元素,都可以重新合并成為「Ω | 元」。
這兩個拆解和合并規則,統稱為「Ω.0.2 | 元 ? 拆解合并本源法則」。
不管我們是在讀書、工作、戀愛、旅游、交際、還是創業,哪怕是修道,我們都可以用「Ω.0.2 | 元 ? 拆解合并本源法則」,來應對人生中的一切事情。掌握這套法則,不管面對什么問題,都不需要變換任何思維方式,而是一以貫之。你唯一需要努力做的地方,就是從小到大,將這套法則不斷地打磨,精進修行,直到各種問題迎刃而解。
「Ω.0.2 | 元 ? 拆解合并本源法則」,就是通往永恒國度的階梯。
表3:「Ω.0 | 元 ? 本源法則」摘錄
根據這一法則,在「Ω | 永恒元結構」的運行之中,同時存在兩種循環往復:
一種是向前進:∞->0->1->2->3->4->∞,我稱之為右螺旋。
一種是向后退:∞->4->3->2->1->0->∞,我稱之為左螺旋。
一進一退,形成了「Ω | 永恒元結構」的一次完整的循環往復。
左螺旋,逆時針,后退!
右螺旋,順時針,前進!
「Ω | 元」,便于在如此這般的一次前進和一次后退的循環往復之中,以在每一次循環往復之中,左螺旋和右螺旋的較量結果,來決定向前和向后。
為什么會這樣?
「Ω | 永恒元結構」的運行,為什么看上去這么笨?兩個螺旋一個向左轉,一個向右轉,萬一兩個不分上下,豈不是停留在原地無法動彈?而且這也不節約和環保,多費油呀。
「Ω | 永恒元結構」,通過左螺旋和右螺旋的同時運轉,保證了「Ω | 永恒元結構」的永恒平衡性。對于任何結構而言,平衡性,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其實,我們看看我們熟悉的鐘擺和鐘表游絲等計時器,都有類似的設計,一松一緊,一前一后,就實現了時間的精確運轉。在物理學里,也有類似的左力右電定則,都是反映了力量或電流的時間作用。
電磁學中,右手定則判斷的主要是與力無關的方向。如果是和力有關的則全依靠左手定則。即,關于力的用左手,其他的(一般用于判斷感應電流方向)用右手定則。
左手定則說的是磁場對電流作用力,或者是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力。右手定則所應用的現象,是導線在磁場里面,切割磁感線運動的時候,產生的感應電流的運動方向, 磁場方向,切割磁感線運動,電動勢電動方向,就是感應電流的方向。
這就是「3 | 時間」的奧秘!
在一進一退的平衡之中,決定向前和向后。
還記得《君正之道》連載3:「Ω.∞ | 元 · 宇宙的終極思維」(下)中第2節:時空合一的法器,中所描述的DNA雙螺旋結構嗎?
我們說過,宇宙的空間和時間,是各自獨立的,卻又密不可分。故而我大膽猜想,DNA雙螺旋結構之中,一條是類時間結構,另一條是類空間結構,它們滿足「2 | 宇宙時空根本法則」:
在任何「Ω | 元結構」之中,類時間元素和類空間元素,是間隔存在的。
另外 ,DNA雙螺旋結構之中,一條是左螺旋結構,另一條是右螺旋結構,如前所述,它們在一進一退地平衡之中,決定向前和向后。
可以肯定的是,其中一條螺旋結構,是類時間結構,另一個螺旋結構,是類空間結構。具體是哪一條,留待日后相關科學家的檢驗和判斷。
我相信,我們的人生、我們的生命、我們的心靈,不是只是向前的,就和「3 | 時間」一樣,在一進一退的平衡之中,決定向前和向后。
我們白天工作,晚上睡覺。
我們有時熱鬧,有時獨處。
我們離開家,然后又回到家。
記得我上大學的時候,我產生了兩個疑問:
從小到大,為什么每年都是春、夏、秋、冬,怎么就沒有第五季?
每年的春夏秋冬,都和往年有著明顯的不同,為什么它們還是叫春夏秋冬?
當時就有人笑話我說,你看你從小到大,都叫一個名字,那么,小時候的你和現在的你肯定差別很大,難道現在的你就不是過去的你了。這讓我無語,也讓我想起了那個著名的希臘悖論:
特修斯之船(The Ship of Theseus),最為古老的思想實驗之一。最早出自普魯塔克的記載。它描述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幾百年的船,歸功于不間斷的維修和替換部件。只要一塊木板腐爛了,它就會被替換掉,以此類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開始的那些了。問題是,最終產生的這艘船是否還是原來的那艘特修斯之船,還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來的船,那么在什么時候它不再是原來的船了?
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后來對此進行了延伸,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來的老部件來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兩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那么,這個問題的答案會是什么呢?
表4:「Ω.0 | 元 ? 本源法則」摘錄
我們知道,春天,永遠都是春天,不管它變得和往年有多么的不像。夏天、秋天、冬天,亦是如此。
「Ω | 永恒元結構」也是如此,1,永遠都是1,不管1變得和以前的1,有多么的不像?!蕖?、2、3、4,亦是如此。
忒修斯之船,是「Ω | 忒修斯之船」。
換掉了全部木板的忒修斯之船,依然是「Ω | 忒修斯之船」。
而換下來的全部木板,又重新造了一艘新的船,那么兩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答案是:兩艘船,都是「Ω | 忒修斯之船」。
就像小時候的我,是「Ω | 我」。
幾十年來,換掉了所有細胞的我,依然是「Ω | 我」。
那么,兩個我,哪個我,才是真正的我?答案是:兩個我,都是「Ω | 我」。
不管怎么更換「Ω | 元」里面的∞、0、1、2、3、4六元素,Ω依然是Ω,即:
Ω=Ω。
而且,∞、0、1、2、3、4六個元素,也是如此,不管如何更換每個∞、0、1、2、3、4六個元素里面的∞、0、1、2、3、4六元素,每個∞、0、1、2、3、4依然是∞、0、1、2、3、4。即:
∞=∞,0=0,1=1,2=2,3=3,4=4。
表2:「Ω | 年」的六大元素
一年,只有四季。
「0 | 拜年」之后,才有四季的開始。
作者:君正
版本號:V1.0
原文創建:2020年7月6日
最后更新:2020年7月6日
參考與引用
參考公眾號:君正之道
參考君正之道連載1:「Ω | 元 · 歷史與概述」
參考君正之道連載2:「Ω.∞ | 元 · 宇宙的終極思維」(上)
參考君正之道連載3:「Ω.∞ | 元 · 宇宙的終極思維」(下)
參考君正之道連載4:「Ω.∞ | 元 · 原始思維的火花」(上)
引用老子:《道德經》帛書
引用物理:左力右電定則
引用忒修斯之船(悖論)
更正
君正之道連載2的標題:「Ω | 元 · 宇宙的終極思維」(上),應改為「Ω.∞ | 元 · 宇宙的終極思維」(上)
君正之道連載3的標題:「Ω | 元 · 宇宙的終極思維」(下),應改為「Ω.∞ | 元 · 宇宙的終極思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