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寄生首載于《本經(jīng)》,原名桑上寄生,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的帶葉莖枝,以枝細、質(zhì)嫩、色紅褐、葉未脫落者為佳,生用。
品嘗桑寄生,味微苦,因其能補益肝腎,故本草謂之尚具有甘味,其性平,歸肝、腎經(jīng)。
1.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桑寄生能夠祛風濕,舒筋絡(luò),長于補肝腎,強筋骨,用治風濕日久、肝腎不足之風濕痹痛,常配伍獨活、杜仲、牛膝等,如獨活寄生湯。該方治療腰痛時最為常用,無論是風濕腰痛、寒濕腰痛,還是 腎虛腰痛,原方即效。雖然藥理研究沒有證實桑寄生具有明顯的止痛作用,但在《本經(jīng)》中提出“主腰痛”,而且是桑寄生的第一個功效,從中可以看出《本經(jīng)》對桑寄生治療腰痛的重視程度?!睹t(yī)別錄》載本品“去痹”,《日華子本草》曰“助筋骨,益血脈”,《本草蒙筌》曰“追風濕,卻背強腰痛”,這些都是對本品祛風濕、強筋骨作用的具體描述。
2.安胎:《本經(jīng)》明確記載桑寄生能夠“安胎”,《藥性論》曰“能令胎牢固,主懷妊漏血不止”。本品能補肝腎而固沖任、安胎,用治肝腎不足、沖任不固所致的胎漏下血、胎動不安,常與菟絲子、續(xù)斷、阿膠同用,即清代名醫(yī)張錫純的壽胎丸,臨床上不管是治療流產(chǎn)先兆,還是治療腎虛腰痛,都可以在本方的基礎(chǔ)上加味使用。
此外,本品能夠降血壓,可用治高血壓病。這種作用是通過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的,善于運用傳統(tǒng)中醫(yī)辨證方法的中醫(yī)師一般不會選用本品來降壓。
煎服,10~30g。桑寄生性能平和,量再大些無妨。
孔老治療痹證共載有48方,其中46方中用到桑寄生,占95.6%。痹證的病因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古方多以寒濕論治,且多雜用風藥。而孔老的病案中療濕熱痹證的方藥尤多,方中用桑寄生15~24g,清通滲濕,清透達絡(luò),補肝強筋,且配以石膏、知母清熱之品可迅速止痹痛。可見桑寄生不失為抗風濕的良藥。[楊利俠,等.北京名醫(yī)孔伯華先生運用桑寄生特色探析.四川中醫(yī),2004,22(8):1]
桑枝味苦性平,入肝經(jīng),既能祛風活絡(luò)、通利關(guān)節(jié),又能利水消腫,用于治療風濕痹痛、經(jīng)絡(luò)瘀滯所致的關(guān)節(jié)疼痛、筋脈拘攣、四肢麻木,以及周身風熱癢疹等癥。
桑寄生甘微苦、平,入肝、腎經(jīng),本藥得桑之余氣所生,質(zhì)厚而柔,不寒不熱,為補腎養(yǎng)血之要劑,既可祛風濕、舒筋絡(luò)、利關(guān)節(jié),又可補肝腎、強筋骨、增強抗病能力,用于治療風濕痹痛,兼見肝腎不足、腰膝酸痛、筋骨痿軟等癥。兩藥參合,一補一通,具有補肝腎、壯筋骨、祛風濕、通經(jīng)止痛之功。每遇風濕痹痛之證用之,屢獲良效。[高小鋼.淺論臨證止痛藥對.湖北中醫(yī)雜志,2000,22(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