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癱的推拿治療
一、適應癥
中風恢復期、后遺癥期。
二、辨證施治包括三部分
﹙一﹚辨證分型:
本證以單側上下肢
癱瘓無力,口眼歪斜,舌強語蹇等為主癥。初期患者肢體軟弱無力,知覺遲鈍或稍有強硬,活動功能受限,以后逐漸出現強直攣急,患者姿勢常常發生在改變和畸形等。
﹙二﹚治則:舒筋通絡、行氣活血。
﹙三﹚基本治法
【背及下肢部操作】
﹙1﹚手法:滾、按、揉、搓、擦等法
﹙2﹚穴位及部位:天宗、肝俞、膽俞、膈俞、腎俞、環跳、陽陵泉、委中、承山、風市、伏兔、膝眼、解溪。
﹙3﹚操作
1.患者取俯臥位。醫者站在患者側面,先施按法于背部脊柱兩側,自上而下2~3次,重點在天宗、肝俞、膽俞、膈俞、腎俞。再在脊柱兩側用滾法治療,并向下至臀部,股后部、小腿后部。以腰椎兩側、環跳、委中、承山、及跟腱部為重點治療部位。同時配合腰后伸和患側后伸的被動活動。約5分鐘。
2.患者取健側臥位﹙患側在上﹚。自患側臀部沿大腿外側經膝部至小腿外側用滾法治療,以髖關節和膝關節作為重點治療部位。約3分鐘。
3.患者取仰臥位。醫者站在側面,用滾發在患側下肢,自髂前上棘向下沿大腿前面,向下至髖關節及足背部治療,重點在伏兔、膝眼、解溪、。同時配合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的被動伸屈活動和整個下肢內旋動作。再用拿法施與患側下肢,拿委中、承山、以大腿內側中部及膝部周圍為重點治療。按、揉風市、膝眼、陽陵泉、解溪。最后用搓法施于下肢。約3分鐘。
【上肢部操作】
﹙1﹚手法:滾法、按、揉、拿、捻、搓搖等法。
﹙2﹚尺澤、曲池、手三里、合谷。
﹙3﹚操作:
1.用滾法自患者上臂內側至前臂進行治療,肘關節及其周圍為重點治療部位。在進行手法的同時配合患肢外展和肘關節伸屈的被動活動。按、揉尺澤、曲池、手三里、合谷。繼之在患肢腕部、手掌和手指用滾法治療,同時配合腕關節及指間關節伸屈的被動活動,手指關節可配合捻法。約5分鐘。
2.患者取坐位。用按法于患側肩部周圍及頸項兩側,在進行手法時,配合患肢向背后回旋上舉及肩關節外展內收的被動活動。然后用拿法自肩部拿至腕部,往返3~4次,配合活動肩、肘、腕部搖法,最后用搓法自肩部搓至腕部往返2~3次。約3分鐘。
【頭面頸項操作】
﹙1﹚手法:按、抹、掃散、拿等法。
﹙2﹚穴位及部位:印堂、睛明、太陽、角孫、風池、風府、肩井。
﹙3﹚操作:
①患者坐位,醫者站于患者前面,用抹法自印堂至太陽往返4~5次,同時配合按、揉睛明、太陽。再用掃散法在頭側膽經循行部位自前上方向后下方操作,毎側20~30次,配合按、揉角孫。約二分鐘。
②患者坐位。醫者站于患者后側面,按揉頸項兩側,再按風府、拿風池、肩井。
③
面癱治療如下:醫者在患者一側,用一指禪推法自印堂、陽白、睛明、四白、迎香、下關、頰車、地倉往返治療,并可用揉法或按法先患側后健側,再配合應用擦法治療。接上式,用一指禪推法施與、風池及項部,隨后拿風池、合谷結束治療。
偏癱的推拿療法
【概述】
偏癱又稱偏枯、半身不遂,是指患者出現一側肢體癱瘓,或兼見口眼斜,舌強語澀等癥的一種疾患,大多為中風引起的后遺癥,發病以老年人為多見,大部分患者均有高血壓病史。
本病的發生主要在于患者平素氣血虧虛,心、肝、腎三臟陰陽失調,加以惱怒、飲酒、房室勞累或外邪侵襲等誘發。臨床上有中經絡和中臟腑之分。中經絡者病情較輕,病位較淺,一般無神志改變,僅表現為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語言不利;中臟腑者病情較重,病位較深,主要表現為神志改變。僻不遂,昏迷時間長,預后差。按摩治療多限于前者。
本病以早期治療為主,一般在中風兩周后即行按摩,其原則是疏風祛痰,活血和絡,平肝熄風,通過手法能降低血壓,改善腦部血液循環障礙,促進偏癱肢體恢復、緩解口眼喁斜,語言不清等癥狀。
【按摩療法】
(1)取坐位,家人用拇指指腹端按揉百會、大椎、風池、風府、太陽、頰車穴各1分鐘;再用禪推法從印堂經陽白、迎香、下關推至地倉穴,往返來回操作10分鐘;最后用拇、示(食)、中指捏拿頸項兩側及肩井穴2分鐘。醫學教 育網搜集整理
(2)取坐位,家人用扌袞法扌袞肩關節周圍2分鐘;再用拇指、示(食)中指從肩部拿至腕部,并配合活動肩、肘、腕關節,反復進行5遍;再用拇指指腹端按揉肩髃、尺澤、曲池、手三里、合谷穴各2分鐘;最后用雙手掌及指,自肩部搓至腕部,往返進行3次,并用捻法捻手指關節5分鐘。
(3)取仰臥位,家人用攘法自患側下肢髂前上棘向下沿大腿前面至踝關節及足背部,重點在伏兔、膝眼(屈膝,在髕韌帶的側凹陷處,在內側的稱內膝眼,在外側的稱外膝眼,見圖3-53)、解溪(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中,拇長伸肌與趾長伸肌腱之間)往返操作3遍,并配合被動伸屈活動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和內旋整個下肢;再用拇、示(食)中指拿患側下肢內側,以大腿內側中部及膝部周圍為重點,往返操作3遍,并用拇指指腹端按揉風市、膝眼、陽陵泉、解溪穴各1分鐘;最后用雙手掌搓整條患側下肢2分鐘,并用捻法捻足趾關節2分鐘。
(4)取側臥位,健側在下,患側在上,家人用扌袞法自患側臀部沿大腿外側經膝關節、小腿外側扌袞至踝關節,以髖關節、膝關節為重點,往返操作3遍。
(5)取俯臥位,家人用掌按法按揉背部脊柱兩側,重點在天宗、肝俞、膽俞、膈俞、腎俞,自上而下重復操作3遍;再用攘法扌袞脊柱兩側,并向下至臀部,股后部、小腿后部,以腰椎兩側、環跳、委中、承山及跟腱部為重點,并配合腰后伸和患側髖后伸的被動活動,反復操作5分鐘。
偏癱:穴位按摩治療偏癱又叫半身不遂,是急性腦血管病的一個常見癥狀。如果久病不愈,很可能造成營養代謝障礙。而頭部按摩則可以促進人體的血液循環,改善大腦功能,緩解偏癱癥狀。
臨床表現
輕度偏癱患者雖然尚能活動,但走起路來,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單側肢體活動不利,嚴重者常臥床不起,喪失生活能力。
特效穴位
印堂穴、神庭穴、太陽穴、陽白穴、頭維穴、百會穴、率谷穴、風池穴、風府穴
輔助按摩
1.按摩者將雙手拇指交替置于被按摩者的印堂處,自印堂穴向上推至神庭穴30~60次,持續23分鐘(圖①)。
2.按摩者雙手拇指指腹從被按摩者前額正中間分抹向兩側太陽穴處,按揉太陽穴12分鐘。
3.按摩者拇指或食指指腹按揉被按摩者陽白、頭維、神庭、百會、率谷、風池、風府各穴,每穴按揉5—10次,至局部有脹痛感最佳。
偏癱重在預防
眼睛突然黑了一下,或者突然就不會說話了;走著路,胳膊和腿突然不會勸了。如果有類似癥狀,千萬不要大意。這可能就是偏癱的預誓信號。預防偏癱,只有靠體檢。尤其是年齡超過55歲的人,或患有冠心病、高血脂的病人,體檢時,一定要做頸動脈檢查,避免偏癱發生。
治療中風按摩的穴位
中風通常與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病患有關,所以穴位按摩療法同
高血壓,
高血脂相似,此外還需要緩解病人的手腳麻痹等癥狀。
治療中風按摩的穴位
(1)
百會:刺激本穴位能夠改善全身的不適癥狀,可以有效緩解手腳麻痹。百會位于頭頂中央。穴位找法:連接兩耳之間的直線和眉間中心的直線的交點,即頭頂處。
操作:醫者在后面以手包住病人頭部,用左右手拇指輕輕指壓穴位。
(2)天鼎:按摩該穴可以調節血液循環,能夠改善頸部與肩部的酸痛。天鼎位于胸鎖乳突肌,斜方筋和鎖骨所形成的三角形凹陷中心,胸鎖乳突肌后緣,當結喉旁,扶突穴和缺盆穴連線中點。
操作:醫者站在病人后側,以一手支撐病人身體,另一手指輕揉穴位。
按摩治療中風(3)內
涌泉:反復輕敲能緩解病人手腳麻痹。內涌泉位于靠腳跟方向的凹陷處。穴位找法:將足部5個腳趾用力彎曲,則會產生凹處。涌泉即在此處,比此略靠拇趾的穴位為內涌泉穴。以腳拇趾根部隆起為基準找尋,即位于靠腳跟一側。
操作:握拳左右交互反復輕敲,有降
低血壓的作用。同時可以用力揉壓旁邊的涌泉穴,有增進血液循環的作用。
(4)內關:和手背側的外關穴相對應的穴位。加以指壓可以有效地達到活血化淤的作用,進而緩解中風患者的癥狀。內關位于前臂手掌側中心線上。穴位找法:將一手手掌朝上而彎曲手腕,
內關穴位于人體的前臂掌側,從近手腕之橫皺紋的中央,往上約3指寬的中央。
操作:醫者或者病人自己以拇指用力指壓本穴位。
(5)臂臑:指壓本穴位能有效緩和肩部疼痛對因疼痛而使手臂沒有辦法舉高的癥狀有效果。臂臑位于手臂外側。穴位找法:將手臂朝正側方舉起,從肩膀到肘部分的三角肌會隆起之處。該三角肌,到手臂中央為好。壓迫其附近,可摸到皮膚下面的肱骨。臂臑在其凹陷中,加以壓迫,從上臂到肘方向會感覺疼痛。
操作:醫者用一手支撐病人手臂,另一手拇指指壓穴位。除了指壓外,抓住前臂部由上往下進行按摩更有效。
中醫推拿治療中風偏癱
偏癱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側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運動障礙,以一側肢體癱瘓、口眼歪斜、舌強語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癥。
古方中醫專業人士表示:
偏癱中醫學稱為“
中風”、“卒中”、“偏枯”。它是急性腦血管病(高血壓)的一個常見癥狀。輕度
偏癱病人尚有一定的活動能力,嚴重者常臥床不起,喪失生活能力。
發生
偏癱的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本病是為風所害。《諸病源候論》指出:“中風者風氣中于人也。”不論是外感之風或者內動之風,必以肝木為之內應。肝喜條達,肝陽易升,肝氣以疏泄為順。若腎陰不足,或肝血虧損,則可致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氣血逆亂,上擾清竅,神明不能自主,故病人出現意識模糊,神志不清。肝主筋藏血,血虛陰虧,筋脈失養,因而口眼歪斜,舌強語澀,肢體偏廢不用。
古方中醫專業人士認為:治療應以“治痿獨取陽明”為指導,重點在手、足陽明經施術,其次是膀胱經。
1.病程在半年以內者為初期,治以活血化瘀為主;
2.半年以上者為后期,治以補益氣血為重,以扶正固本、強筋壯骨。
3.病程若在一年以上者,則推拿效果較差。
古方中醫專業人士提醒:
中醫推拿治療中風
偏癱時間較長,故在治療過程中應視病情的變化而改變手法的刺激量、操作時間和重點部位等,具體如下:
1.中醫推拿治療中風
偏癱治療原則:舒筋通絡,行氣活血。
2.中醫推拿治療中風
偏癱基本操作:手法:滾、按、揉、搓、擦等法
(1)頭面及頸項部操作:患者取坐位、仰臥位或俯臥位。推印堂至神庭2~3分鐘:依次一指禪推印堂、睛明、陽白、魚腰、太陽;四白、迎香、下關、頰車、地倉、人中等穴,往返1~2次,并配合抹、按、揉2~3分鐘;掃散頭部兩側(重點在少陽經)1~2分鐘,拿五經1~2分鐘,擦面部1~2分鐘。
(2)上肢部操作:患者取坐位或側臥位。沿患肢外側、前側、內側往返掖2~3分鐘,以肩關節、肘關節及其周圍為重點,同時配合患肢外展和肘關節屈伸的被動活動;按揉曲池、尺澤、手三里、合谷等穴各一分鐘;推抹腕部、手背、手掌各一分鐘;理五指1~2分鐘,同時配合腕關節及指間關節屈伸的被動活動;捻五指1~2分鐘,配合拔伸手指一分鐘。
(3)背部及下肢部操作:患者取俯臥位或仰臥位。自上而下按揉脊柱兩側2~3遍,重點在天宗、心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腎俞等穴;掖脊柱兩側2~3分鐘;掖臀部、大腿后部和小腿后部各1~2分鐘,以腰椎兩側、環跳、殷門、委中、承山及跟腱部為重點,同時配合腰部后伸和患側髖關節后伸的被動活動。
3.中醫推拿治療中風
偏癱的施治方法
沿督脈和膀胱經自上而下推腰背部2~3遍;自上而下按揉膀胱經諸背俞穴2~3遍;推橋弓2~3分鐘;擦腰骶部2~3分鐘。或一指禪推、按揉上脘、中脘、下脘、氣海、關元等穴各一分鐘;摩腹2~3分鐘;按揉百會、足三里等穴各一分鐘;擦督脈2~3分鐘。
古方中醫專業人士提醒
偏癱患者推拿治療應注意以下事項:
1、開始治療的時間越早越好:一般來說,只要病情穩定,生命體征(即體溫、呼吸、脈搏、血壓)平穩,就可以開展中醫推拿治療。
2、推拿力度要適中,體形肥胖者力度易偏大、體型瘦弱者力度易偏小。
3、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有活動能力者應配合進行日常生活鍛煉:鼓勵病人自己做事,如更衣、梳洗、進食等。減少其對家庭的依賴,提高獨立生活能力。
4、注意日常保健:按時服藥,規律起居,保持平穩的情緒和開闊的胸懷。可適量進食具有防治血栓形成的
中醫藥膳食療方,保持大便通暢,避免過勞。
5、不穿過緊過小的衣服,以免影響血液循環和肢體活動。文章來源:古方中醫網
偏癱又叫半身不遂,是急性腦血管病的一個常見癥狀。如果久病不愈,很可能造成營養代謝障礙。而頭部按摩則可以促進人體的血液循環,改善大腦功能,緩解偏癱癥狀。
臨床表現
輕度偏癱患者雖然尚能活動,但走起路來,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單側肢體活動不利,嚴重者常臥床不起,喪失生活能力。
特效穴位
印堂穴、神庭穴、太陽穴、陽白穴、頭維穴、百會穴、率谷穴、風池穴、風府穴
輔助按摩
1.按摩者將雙手拇指交替置于被按摩者的印堂處,自印堂穴向上推至神庭穴30~60次,持續23分鐘(圖①)。
2.按摩者雙手拇指指腹從被按摩者前額正中間分抹向兩側太陽穴處,按揉太陽穴12分鐘。
3.按摩者拇指或食指指腹按揉被按摩者陽白、頭維、神庭、百會、率谷、風池、風府各穴,每穴按揉5—10次,至局部有脹痛感最佳。
偏癱重在預防
眼睛突然黑了一下,或者突然就不會說話了;走著路,胳膊和腿突然不會勸了。如果有類似癥狀,千萬不要大意。這可能就是偏癱的預誓信號。預防偏癱,只有靠體檢。尤其是年齡超過55歲的人,或患有冠心病、高血脂的病人,體檢時,一定要做頸動脈檢查,避免偏癱發生。
中風的按摩治療法
核心提示:按摩治療中風具有雙向調節(溶栓和止血)的作用,可解除腦血管痙攣和降低顱內壓。
中風可分為缺血性與出血性兩大類。缺血性中風包括
腦血栓形成、
腦栓塞、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出血性中風包括
腦出血、
蛛網膜下腔出血等。中風患者多為中老年人,在發病前常有頭暈、乏力、手腳麻木等癥狀,或者有多年的
高血壓或
頸椎病等病史。發病后常突然昏倒、口眼歪斜、肢體抽搐或軟癱,當日或數日后出現一側或雙側肢體
癱瘓等。
按摩治療中風具有雙向調節(溶栓和止血)的作用,可解除腦血管痙攣和降低顱內壓。過去,許多人在為中風患者按摩時只將重點放在手腳上,故收效甚微。下面就給您開具一張簡便有效的中風按摩治療的處方:
◇按摩步驟:先按摩患者的肩頸部和頭面部,再按摩腰背部,最后按摩上下肢和胸腹部。
◇按摩力度:先輕后重,循序漸進。
◇按摩次數:每天可按摩1次,每次按1小時。
◇按摩方法:在患者發病的一個星期內可讓其取半臥位(保持頭高腳低位)進行按摩,隨著病情的發展可逐漸讓患者取仰臥、側臥和坐位。具體的按摩方法如下:
1.頭頸部按摩:①可用手指拿捏患者肩頸部的斜方肌和相關的督脈、膀胱經、大腸經、三焦經等穴;②用手指按摩患者肩頸部的肌肉和天柱、啞門、風池、肩井、廉泉等穴;③用手指揉按患者頭面部的肌肉和百會、囟會、印堂、太陽、人中等穴。
2.背腰部按摩:可用手指或掌根部揉按患者背腰部的豎脊肌、腰方肌、脊柱和相關的督脈、膀胱經等穴。
3.上肢按摩:可用手指拿捏、揉按患者患側上肢的肌肉和天府、曲澤、手三里、外關、內關、合谷等穴。
4.下肢按摩:可用手指拿捏、揉按患者患側下肢的肌肉和血海、足三里、委中、涌泉等穴。
5.胸部按摩:可用手指揉按患者胸腹部的肌肉和華蓋、玉堂、膻中、中脘、天樞、氣海等穴。
中風偏癱的按摩與推拿
按摩與推拿
患者俯臥位,按壓背部天宗、肝俞 、膽俞、膈俞、腎俞、秩邊,再用滾法松解之。
患者側臥位(患側在上)用擦法、滾法治療患側部位。
用拿法治療患肢的軟組織。
點穴,如膝眼、委中、承山、伏兔、風市、解溪等。
最后以搓法而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