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方藥】
(一)陰虛
1,臨床表現:午后潮熱,形體消瘦,五心煩熱,顴紅咽千,盜汗骨蒸。舌干紅,脈細數。若兼見腰酸膝軟,遺精陽痿,女性月經不調者,為腎陰虛;兼見于咳,咯血、氣短、聲低者,為肺陰虛;兼見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者,為心陰虛;兼見脅痛、目干澀、頭暈、肢麻者,為肝陰虛;兼見腹脹、便塘、納呆、乏力者,為脾陰虛。
2,病因病機:陰液不足,虛熱內生,五臟功能失調。
3,浩法:滋陰補虛退熱為主,若見某臟陰虛,可調該臟功能,補該臟之陰。
4,方劑:青蒿鱉甲湯(《溫病條辨》)合清骨散(《證治準繩》)加堿。
藥物:青蒿6~10g,鱉甲15~30g(先煎),知母6~10g,地骨皮10~15g,銀柴胡10g,秦艽10g,丹皮6~10g,胡黃連3~6g。
方義:方中用鱉甲滋陰退熱,青蒿清熱透絡,秦艽、銀柴胡解肌退熱,地骨皮、知母、丹皮、胡黃連瀉火退熱,以為滋陰清熱之治。
加減:陰虛內熱甚者加生地、石斛滋陰清熱;兼血虛加白芍、當歸養血補虛。
5,變通法:在五臟陰虛證突出時,可于滋陰補臟法代之。如心陰虛用天王補心丹(《攝生秘剖》),肝陰虛用滋水清肝飲(《醫醇義》),腎陰虛用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大補陰丸(《丹溪心法》),肺陰虛用百合固金湯(《醫方集解》),脾陰虛用六神散(《三因方》)加味。若低熱顯著則加主方藥物。
(=)氣虛
1,臨床表現:午后低熱,時作時止,勞累后尤甚,但患者無熱感,疲乏無力。聲低氣短,自汗,面色蒼白、虛浮,飲食無味。脈虛、濡、細、豁大無力,舌質淡。
2、病因病機:陽氣不足,氣浮不斂,陰火內生。
3,治法:補中益氣,甘溫除熱。
4,方劑:補中益氣湯(《脾胃論》)加減。
藥物:黃苠10~15g,黨參10g。白術10g。當歸10g,陳皮5g,升麻3~5g,柴胡3~5g,甘草3~5g。
方義;方中用黃芪、黨參、白術、甘草補中健脾,陳皮和冒,當歸和血,升麻、柴胡升陽退內熱。以為甘溫除熱之劑,
加減:飲食無味,脘腹瘩脹者,加神曲、備麥芽、焦山楂、砂仁理氣開冒;舌苔微黃,熱甚者,加黃連,黃柏清熱;舌紅無苔,兼夾陰虛者,加壹冬、五味于養陰。
s,變通法:上癥若見畏風怕冷。自汗,脈虛弦或浮緩,可用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或桂枝湯(《傷寒論》)加黃芪,調和營衛。
(三)血虛
1、臨床表現:稍勞即熱,時作時止,頭面烘熱而不紅,面色萎黃、無華,眩暈心悸,肢體麻木,女子月經量少色淡或閉經。舌質淡,脈虛細或芤。
2,病因病機:營血虧損,氣失血戀,虛熱外現。
3,治法:養血益氣退熱。
4,方劑:歸脾湯(《濟生方》)合圣愈湯(《醫宗金鑒》)加減。
藥物:黃芪10~15g,黨參10~15g,炙甘草5~10g,白術10g,當歸10g,白芍10g,熟地10g,棗仁10g,廣木香5g,龍眼肉10g,茯神10~20g。
方義:用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益氣健脾,當歸、白芍、熟地養血補虛,棗仁、龍眼肉養心安神。木香理氣佐諸藥而不致黏膩礙胃。
加減:低熱甚者加銀柴胡、地骨皮、鱉甲清退虛熱,出血未止者加阿膠、仙鶴草、茜草止血,飲食無味加谷麥芽、神曲開胃。
5,變通法:若失血者用當歸補血湯(《內外傷辨惑論》)加牡蠣、龍骨、赤石脂益氣養血,或四物湯(《局方》)加炮姜。
(四)氣郁
l,臨床表現:低熱時起時伏,情緒激動更明顯,或時熱時寒,心煩易怒,脅脹脘痞。舌苔白或微黃,脈弦細時數。
2,病因病機:肝氣不疏,郁結不暢,久而化火。
3,治法:疏肝解郁清熱。
4,方劑:丹梔逍遙散(《內科摘要》)合甘麥大棗湯(《金匱要略》)加減。
藥物:丹皮5~10g,山梔5~10g,柴胡10g,白術10g,當歸10g。白芍10g,茯苓15g,薄荷3g(后下),生姜l片,甘草5~10g,小麥30g,大棗5個。
方義:用柴胡疏肝解郁,兼以退熱;當歸,白芍和血,白術、茯苓健脾;丹皮、山梔清熱,甘草和中,生姜、薄荷調和升降,合以疏肝解郁清熱。甘麥大棗湯養心除煩。
加減:熱甚加白薇、石斛養陰,乳脹加川楝子、橘葉,脅痛加玄胡索、川郁金理氣。心神恍惚加小麥、大棗、遠志、棗仁安神。
5,變通法:若兼痰濁、濕熱,苔白膩、薄黃膩,脈弦滑數者,合用越鞠丸(《丹溪心法》)解郁。
(五)血瘀
1,臨床表現:晚間低熱,或發無定時,身體某部熱感明顯或有剌痛,面色晦黯,肌膚不澤,口于不欲飲,舌有瘀點(斑),脈細澀或結代,或脈象無定。
2,病因病機:瘀血內阻,營衛不和,郁而化熱。
3,治法:活血化瘀。
4。方劑: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加減。
藥物:柴胡10g,枳殼5g,白芍10g,桃仁10g,紅花5g,當歸10~15g,川芎3~5g,生地10~15g,牛膝10g,桔梗5g,甘草5g
方義:用柴胡、枳殼理氣,當歸、川芎、白芍、生地(即四物湯)和血,桃仁、紅花祛瘀,牛膝、桔梗一降一升,是行氣活血之劑。
加減;熱重加連翹、丹皮清熱,痛甚加蒲黃、五靈脂化瘀,便秘加制大黃、全瓜萎通腑。
5,變通法:少腹滿、便秘者用桃仁承氣湯(《傷寒論》)通腑逐瘀。
(六)營衛不和
l,臨床表現:低熱時發時止,畏風怕冷,汗出不甚,易感冒,身體酸楚不適。舌苔薄白,脈浮緩。
2,病因病機:營衛不和故低熱時發時止,衛氣不避面畏風怕冷。
3,治法:調和營衛,益氣固表。
4,方劑:桂枝湯(《傷寒論》)加減。藥物:桂枝6~10g,白芍6~10g,甘草5g,生姜2片,大棗5枚。方義:桂枝、白芍調和營衛,甘草,姜、棗和中。加減:怕冷畏寒加淡附子溫陽,汗出、易感加黃芪、浮小麥固表,血虛加血,口苦加黃芩清熱。
5,變通法:需長期調理時,可用玉屏風散(《世醫得效方》)作丸劑調治。
(七)風濕
1,臨床表現:低熱有汗,關節酸痛。咽痛,心悸,胸悶。舌紅苔黃,脈數。
2,病因病機:風濕久踞而化熱,邪正相爭而低熱。氣血不通故關節痛。
3,治法:祛風化濕清熱。
4,方劑:桂枝芍藥知母湯(《金匱要略》)加減。
藥物:桂枝5~10g,赤白芍各5~l0g,知母10g,蒼白術各L0g,防風10g,防己10g,秦艽10g。
方義:桂枝、芍藥調和營衛,宣痹通絡;知母、秦艽清熱祛風,蒼術、白術化濕,防風、防己祛風止痛。
加減:關節痛甚加地龍、片姜黃、海風藤祛風通絡,血虛加當歸、川芎養血,熱重加石斛、生地養陰清熱,濕熱重加苡仁、黃柏利濕清熱。
5,變通法:若關節腫痛紅熱,苔黃膩,口苦,為濕熱痹者,用薏仁竹葉散、宣痹湯,熱甚用加減木防己湯(均《溫病條辨》方)。
(八)暑濕
1,臨床表現:低熱發于5~8月,頭昏沉重,肢體困倦,胸悶脘痞。食不知味,口不渴或喜熱飲,口甜,便溏,熱不為汗衰。苔白粘膩,脈濡數。
2,病因病機:暑濕相搏,表里壅遏,三焦不通。
3,治法:芳香化濕,清暑退熱,宣通三焦。
4,方劑;三仁湯(《溫病條辨》)加藿香、佩蘭。
藥物;薏苡仁10~15g,杏仁10~12g(打),白蔻仁3~5g(打),厚樸3~5g。半夏10g,通草6g,竹葉6~10g,六一散(包)10g,藿香10g,佩蘭(后下)10g。
方義:杏仁宣肺,蔻仁和中,苡仁滲濕,厚樸、半夏除濕,通草、竹葉、六一散清利暑濕,藿香、佩蘭芳香化濕。
加減:熱重加大豆黃卷、山梔清熱,濕重加豬苓、茯苓利濕。
5,變通法:若暑熱口渴自汗,心煩口千,脈數舌紅者,用清絡飲(《溫病條辨》)加減。
(九)注夏(夏季熱)
1,臨床表現:低熱經久不退,發于夏季。入秋則退。或早熱暮涼,或暮熱早涼,煩躁,脘痞納呆或腹脹便溏。面色虛浮白嫩,無力,自汗,易感冒;口渴欲飲,汗多。脈虛數,舌淡或紅。本證多見于小兒脾肺氣虛,稱為小兒夏季熱,也可見于成人(以女性為多)。
2、病因病機:暑熱傷及氣陰,氣虛不足、衛氣不固而無力,自汗,易感冒;暑邪傷陰,津液虧乏而口渴欲飲,汗多。
3,治法:清暑益氣或清暑養陰。
4,方劑:
(1)氣虛用李東垣清暑益氣湯(《脾胃論》)加減。
藥物:黃芪10g,白術10g,黨參10g,麥冬10g,五味子5g,陳皮5g,銀柴胡10g,升麻5g,黃柏3~5g,甘草5g。
方義:方用黃芪、白術、黨參、甘草健脾益氣,升麻升陽,陳皮理氣,銀柴胡、黃柏清熱,麥冬、五味子斂陰止汗。
(2)陰虛用王盂英清暑盞氣湯(《溫熱經緯》)
藥物:西洋參5g,石斛10~15g,麥冬10g,黃連3g,陳皮5g,竹葉6~10g,荷葉10g,知母6~10g,西瓜翠衣’30g。粳米10~15g。
方義:方用西瓜翠衣清暑熱,知母、黃連清熱,竹葉、荷葉利濕。麥冬、石斛養陰,西洋參益氣養陰,陳皮、粳米和胃,
加減:脘痞納呆加砂仁、蔻仁燥濕理氣,腹脹便溏加扁豆、苡仁建脾滲濕。
5,變通法;有熱而不為所苦,中午熱甚。氣短明顯者,可用生脈散(《內外傷辨惑論》)加黃芪。
【醫家經驗】
(一)施今墨經驗
施氏將低熱經久不退者分為兩類:
1,外邪內陷不出:熱無定型,發無定時。檢查無異常發現,用抗生素、退熱劑無效或旋退復發。由感冒誤治或延誤治療而成,為風寒外襲,內有燥火所致。治用清解并舉、和調共圖。①提拔伏陷之邪:秦艽、荊芥、防風、柴胡、葛根,雛辛、常山等,藥用十分中之二分;②搜剔熱積:山梔、黃芩、黃柏、知母、丹皮、赤芍、青蒿、地骨皮、板藍根、羚羊角、紫雪丹,藥用十分中四分;③和氣血、通腸胃。益氣養陰:黨參,茯苓、白術、甘草、厚樸、枳實、陳皮、神曲。川芎、芍藥、鱉甲、山甲、地龍,壺冬、石斛、玉竹、首烏等。可先取其中合適藥味作湯荊暫試數劑,以作探治;然后選上藥合度者配比,制成蜜丸每重6g,日3次,每次1丸。
2,陰虛血少:下午低熱,體溫不高,經久不退,為陰血虛虧而成,或先天偏勝,或久病年老者,但必須排除慢性感染。①養陰;生熟地、天冬、麥冬、黃精、山萸肉、楮實子、天燭子、龜甲,鱉甲等;⑦養血生津:龜甲、黃明膠、黑豆、芝麻、西洋參、玄參、石斛、五味子、芍藥、雞血藤、丹參等;③清解三焦濕熱:丹皮、梔子,黃連、黃芩、知母、白薇、青蒿、地骨皮、茅根、蘆根、銀花、連翹、蓮心、土茯苓、車前子、澤瀉、滑石、甘草。用法及制劑配比原則同上。
以上藥物據證情選擇,不必拘泥全用,以藥證合拍為選藥原則。(施小墨,等,中醫臨床家施今墨,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1,338~342)
(二)蒲輔周經驗
蒲氏認為“肝為罷極之本”、“陽氣者煩勞則張”為內傷低熱治療的理論基礎。該癥患者常不注意勞逸結合,過勞而傷及中氣,脾陽內陷、虛熱內生;或精神過度緊張,肝脾不和。他將低熱分為氣虛、血虛兩類,又有火郁一種。
1,氣虛:用補中益氣湯甘溫除熱,重則用當歸補血湯合甘麥大棗湯加黨參,汗多加浮小麥。若疲乏嗜睡,體重,關節痛,口苦,食不知味,大便不調,脈細弦數,為脾胃虛弱兼夾濕熱,用升陽益胃湯制成散劑,分包煎服。
2,火郁:長期低熱,口苦,頭暴,或熱如火燎,捫之灼手,為脾胃虛弱,過食冷物,陽氣抑郁;或先有外感,治以涼遏、誤補,熱郁于內。脾陽抑郁宜用升陽散火湯(《脾胃論》),外邪郁閉則用火郎湯,胸脅脹滿加用越鞠丸。
3,血虛:用圣愈湯加地骨皮,納呆加神曲、荷葉,若脅下疼,煩熱口苦,脈弦細,用丹梔逍遙散加香附、神曲、荷葉,脅痛加川芎、郁金。脅下有塊加片姜黃。(中醫研究院,蒲輔周醫療經驗,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6,53~55)
{三)傅宗翰辨病治療經驗
傅氏治本癥重視辨證和辨病,茲介紹他辨病治療經驗,
1,心肌炎:低熱為主者,用清宮湯(《溫病條辨》)加玳瑁,心動過速加琥珀、貝齒。
2,風濕熱:以低熱、關節痛為主者,用越婢湯、三妙丸,酌加秦艽、菝羹;后期低熱、乏力、自汗、血沉不降者,上方加麥冬、玉竹、石斛、知母、生地,汗多加黃芪、櫓豆皮。
3,風濕性心臟病:低熱,面白,心悸氣短,用歸脾湯加銀柴胡,玉竹。有心悸、心痛、脈澀數者,用桃紅四物湯;陰虛則參陰虛內熱治法,用清骨散、青蒿鱉甲湯等。
4,結核病:在辨別陰虛、氣虛基礎上,選用龜甲、鱉甲、青蒿、白薇、功勞葉、黃芩等。
5,甲亢癥低熱;可在疏肝清熱方(如丹梔逍遙散)中,加用夏枯草、胡黃連、黃藥子、烏梅。
6、慢性支氣管感染:炎癥控制后低熱不退,百合固金湯加功勞葉、鹿銜草,
7,慢性膽囊炎:用蒿芩清膽湯加茵陳蒿、蒲公英、玉米須等。
8,慢性腎蓋腎炎后期:有低熱者,六味地黃湯加柴胡、蒲公英、五味子、萆薛。
9,慢性口腔炎;有熱者用清胃散加大青葉、板藍根;久病反復而清熱法無效者,用甘露飲加肉桂。或知柏地黃湯加附子。
10,慢性肝炎以低熱者為主者,選用鱉甲、白薇、平地木、垂盆草。
11,夏季熱:口渴尿多用葛根、沙參、石斛、花粉、青蒿、烏梅、木瓜;低熱而項后、脊背熱,四肢不溫,便溏,苔白者,用異功散加葛根、桂心、山藥、蓮子肉。
12,熱病愈后低熱稽留:用何人飲(《景岳全書》)或雷豐二甲拽邪法(《時病論》),即山甲、人參、首烏、術賊草。(南京中醫院編,傅宗翰醫術集錦。1982,54)
【評述】
低熱的證候類型雖多,但可分為虛熱、實熱兩類,在臨床上各型常相互兼夾、虛實互見。氣虛低熱與外界氣候關系不大,與勞累因素有關,較少有陰虛之證。陰虛者常見于結核、甲亢癥,血虛者可見于貧血、出血及血液病,氣郁者常呈功能性低熱表現。因局灶性感染引起者,應用抗生素無效或不敏感,多屬虛證,宜用補劑治療有效。如用抗生素局部炎癥消退或細菌培養陰性,熱仍不退者,也屬虛證,常以扶正補虛為主,兼以祛邢(濕、熱、火等),則可達到退熱作用。
低熱病程纏綿,時作時止。在中藥達到退熱效果后。仍須繼續鞏固治療,其總療程一般在l~2個月之間。除注夏、暑熱較易見效之外,其余各型需待久治療,以改善體質。功能性低熱(包括夏季熱)單用方藥治療即可,器質性低熱尚需針對原發及病因,進行對抗性西醫治療,如結核病須抗癆,腫瘤需化療等。
本癥患者脾胃不調者為多,治療應以胃氣為本。藥量要小,寧可再劑,匆用重劑。可1周服5劑,服服停停。一般較少用苦寒藥以免損傷脾胃,且化燥傷陰。在確診后之處方,只要合度不可隨意更改,在治療過程中,若因服藥不便,可用丸、散劑緩調。
本癥患者要注意情緒變化與飲食清淡(除血虛之外),氣郁型還要配合心理治療。
長期低燒案例
長春中醫學院教授 肖永林
患者趙X X,女,23歲。1976年12月初診。
該患系X X醫科大學X X臨床醫院X療區的護士,因長期低燒而住本醫院本療區治療。已住院很長時間,無明顯效果。診見患者形體消瘦,面色黃白少華,口唇淡潤,呈疲憊無力狀。自言低燒已很長時間,體溫經常在37?7.5℃之間,很少升至38℃。經多種臨床及實驗室檢查,未查出原因,自感身體疲乏,懶動懶言,動甚則疲倦、氣短,或有汗出,食欲不振,強食則脹滿不消,嗜臥喜靜,四末經常清冷。視其舌淡少華,苔白薄而潤,脈弱無力。詢問其他癥情,言無頭痛身痛之感。雖有低燒,而不惡熱,反有陣陣畏寒之感,得溫暖則消除。無心中煩熱、口渴等癥,大便基本正常,有時稍溏,小便清利,經期大致正常,唯血量時多時少而色淡。似屬氣虛發熱,遂用補中益氣湯加減:黨參15g,生黃芪20g,白術15g,茯苓15g,當歸15g,甘草10g,升麻5g,柴胡5g,陳皮10g,麥芽15g。水煎3次,合并濾液分3次服,為1日量。
3劑后,自覺食欲好轉,飲食增多,其他癥狀如前。
又2劑后,除飲食增加外,又覺身上有點氣力,已不像從前那樣疲憊不堪。
繼續服前方數劑,體溫降至36.5℃,疲乏無力、短氣等癥皆大有好轉。根據現在的情況,患者與療區的領導研究,決定出院回家服藥休養。囑其服用人參健脾丸與補中益氣丸,補益脾氣,以培根本。繼續服上述2種丸藥至春節,身體完全復原,從未發熱,容光煥發,精力充沛,與1個半月以前完全判若兩人。
【醫生甲】此患者長期低熱,老師根據什么辨為氣虛低熱呢?
【老師】臨床上,長期低熱的患者不少,導致長期發熱的原因很多,證情也較復雜。
此患者之長期低熱,所以診為氣虛發熱,主要是因為其有一派脾虛氣弱之候。
首先,對長期發熱,應辨明其為外感發熱,還是內傷發熱。此患者既無實熱之表現,也無濕熱之征象,更無毒熱(如瘡痛)之證侯。故基本上可以排除外感之實熱。那么,此病之發熱只能屬于內傷發熱之范疇。
其次,在內傷發熱中,也有虛、實兩類,也應辨明。此患者,既無外傷、出血之病史,也無痛有定處與刺痛之癥狀,口唇舌質又無青紫及瘀斑之現象,則其發熱非瘀血發熱可知。
患者無恚怒不遂而致氣滯肝郁之因,也無脹悶易怒、太息之征,又無經期腹痛乳房脹痛之癥,則氣滯肝郁化火之發熱也可排除。剩下的只有在虛證中進行辨別了。
因虛而致之發熱,有陰血不足與陽氣虛衰之不同,皆為虛熱之屬,也稱虛火。丹溪所說的“實火可瀉,苓連之屬;虛火可補,參芪之屬”的“虛火”,即屬此類。更確切地講,參芪之屬所治的虛火,必為氣虛無疑。
陰血不足之發熱,由于陰虛不足以涵納陽氣,而陽氣獨亢,故多出現五心煩熱(即手足心發熱,心中煩熱),多夢失眠;而此患者五心不煩熱,且嗜臥多眠。陰虛之發熱,由于陰液不足則欠于濡潤,故多口唇焦干而紅,咽燥;而此患口唇淡潤,不紅不干,且無咽燥之感。知其并非陰(血)虛發熱。該患者明顯地表現出身體疲乏,四肢倦怠,懶動懶言,動則益甚,則其為脾氣虛衰已屬無疑。故在治療時,采用補中益氣之法而獲效。從其服藥后的效果看:首先表現出來的是食欲轉佳,飲食增多。說明中氣漸旺,脾升胃降之功漸復。飲食一增,則谷化精微,機體得養,故逐漸感覺有了力氣。以后才逐漸體溫下降恢復至正常。可見欲治氣虛發熱,必先補益中氣,使脾胃之氣得復,能納能化,谷氣日充,則熱可自退。若一見發熱,而不辨其屬虛屬實,在氣(陽)在血(陰),而一概施以寒涼繼以滋潤,不唯難于收功,恐反益增其疾。
【醫生乙】陰血虛則熱,陽氣虛則寒,這是一般的規律。而氣虛反能發熱,應該怎樣理解呢?
【老師】陰血虛而熱自內生,陽氣虛而寒從中起,易于為人所理解。氣虛反能發熱,確實難于說明其機理。但在臨床上,由于氣虛而導致的發熱,確實存在,有致長期低熱者,也有長期高熱者。
首先,應當明確,氣虛發熱之氣虛,是指脾胃氣虛而言。造成脾胃氣虛之原因,主要為飲食失節,勞役過度,憂傷思慮等。但對脾胃氣虛為什么能導致發熱,目前尚無統一的認識,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并對這些說法提出我們的看法:
一是認為脾氣虛陷,中焦虛寒,虛陽外浮而致發熱。但從臨床來看,很多氣虛發熱的患者,并無中寒之象,所以說因中焦虛寒而致虛陽外浮之說,似屬無據。何況在治療時,又很少應用溫中散寒,引火歸原之藥!
二是認為脾胃氣虛,谷氣下流而蘊為濕熱,使下焦陰火上沖而致發熱。此說與上說正屬相反,前者為虛寒,而此則為濕熱。如若為濕熱內蘊,或在便溺時,或在舌苔上必有濕熱之象。而治之者,必先治其濕熱,而后發熱之癥方能漸退。可是臨床上,氣虛發熱的患者,往往既無濕熱之表現,而又無需使用清利濕熱之藥,只宜甘溫升舉之劑而氣虛得補則發熱自退。況清利濕熱之品是以祛邪為主,絕非脾氣虛陷之可用。因而此說也似屬不符。
三是認為氣虛而衛氣不固,因之易于感受外邪,正邪相搏而致發熱。此說顯然屬于外感而致之發熱,絕非內傷發熱之屬。盡管補中益氣湯可用于氣虛外感證,有益氣解表之功,但不能因此而將氣虛發熱與因氣虛而外感之發熱混為一談。況且氣虛發熱往往為長期發熱,又無表證可察,與氣虛外感之時常感冒,有外感則發熱,無外感則不發熱者顯然不同。
四是認為脾胃氣虛,健運失職,不能生血,血虛而致發熱。這種說法實是將氣虛發熱與血虛發熱混為一談。
五是認為陽氣不足,不能腐熱水谷,而致陰虛,陰虛則熱。上兩種說法,—為氣虛導致血虛,一為氣虛導致陰虛。陰血不足不能配陽,陽氣偏亢而發熱。若說脾胃氣虛不能腐熟,運化水谷而致陰血不足,為臨床所常見。治之者,或補氣而生血,如當歸補血湯;或培土而養陰,如資生湯(《醫學衷中參西錄)方:白術、山藥、內金、玄參、牛蒡子)。上方皆是在用補脾益氣之藥的基礎上,或加補血之藥,或加滋陰之品。這與以溫補升提宜暢之藥為主的補中益氣湯等,不能同日而語,因而上兩種說法也屬似是而實非。
六是認為脾胃氣虛,升降失常,氣機不暢,郁滯而化熱。這種說法,雖然尚難盡美盡善,但卻能夠比較正確地說明氣虛發熱的機理。其關鍵即是因氣虛而致郁,因郁而化熱。其中因氣機郁滯而化熱,易于為人所理解。那么,因為氣虛又怎么能致成氣郁呢?往往難于理解。
蓋人身之氣,無時無刻不在運行,只有氣機之升降出入運行不已,則生機不息,若有郁滯則疾病生,一旦停止則生命息。人身臟腑之氣的升降出入,以中焦脾胃的氣機為樞。脾主升清,胃主降濁,升降出入之機以脾胃為最。若飲食失節,勞役過度,損傷脾胃,至脾胃氣虛,運化失常,當升者不升,當降者不降,氣機滯澀,郁而生熱。
那么,氣滯屬實,氣虛如何能導致氣滯呢?蓋人之氣血,如江河之水。水勢浩蕩則奔流涌瀉,一日千里,何滯之有?一旦水量減少,甚或枯涸,則推動無力,流通滯澀而處處淤積。故有云,“氣之所以行者,氣旺故也;氣之所以滯者,氣虛故也”。又有云,“人之氣血如水,盛則流行,虛則鮮有不滯者”。
【醫生丙】氣虛發熱,應以補氣為法。而補氣之方很多,為何以補中益氣湯為主呢?
【老師】氣虛發熱,凡以補氣為主的方劑皆可酌用。其所以以補中益氣湯為主方者,一因其方重在升補脾氣,二因其方之作用補益之中又有升發行散之義。蓋氣以暢行為補。補其不足,宣其壅滯方為善補氣者。況此證又為因虛致郁者乎!
低熱的中醫治療(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