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癥中醫病因病機分析_高脂血癥
【摘要】本文在大量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并參考相關的文獻資料,對高脂血癥的中醫病因病機進行深刻的探討,以期為高脂血癥的中醫預防提供有價值的理論支撐。
【關鍵詞】高脂血癥;中醫;病因;病機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627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1-0521-01
高脂血癥指人體脂代謝異常導致脂蛋白和血清脂質升高的病癥,尤其與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疾病的發生有重要關系,給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威脅。在我國古代中醫文獻中事實上并未有高脂血癥一說,不過根據高脂血癥的臨床表現,中醫中將“腎虛”、“脂濁”、“血瘀”等的描述歸為高脂血癥的范疇。
1中醫血脂和高脂血癥解釋
脂膏來自于津液,是組成人體的重要物質,我國古代醫家未出現對高脂血癥的描述,不過對脂膏過剩給人體帶來危害的闡述倒是不少。例如《靈柩·五癃津液別》中對“膏”、“脂”的產生這樣描述“五谷之津液合而為膏者,內滲于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于陰股。”另外,《類經·疾病類·五癃津液別》中張景岳將其解釋為:“津液和合為膏者,以填補骨空之中,則為腦為髓,為精為血。”由此看出,古代醫者對脂膏的來源已有所研究,并指出膏者是組成人體的重要物質。同時,張志聰在《皇帝內經靈柩集注》中認為“中焦之氣,蒸津化液……溢于外則皮肉膏肥,余于內則膏肓豐滿。”并且他還認為脂膏來自于與水谷之精華,具有滋潤補養的良好功效,倘若代謝異常容易引發疾病。另外,《醫學心悟》中記載“凡人嗜食肥甘……故卒然暈倒無知也”明確指出“嗜食肥甘”容易使痰瘀膠結于血脈中,進而引發壅滯之患,和高血脂癥概念一致。
2病因病機分析
中醫學觀點認為血脂異常與遺傳、體質、飲食、年齡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概括而言可分為外因和內因兩個方面,其中外因是過度食膏粱厚味之物,導致脾氣滯,進而生痰濕。內因則是因為臟腑功能紊亂,導致痰濁阻滯,引起脈絡瘀阻。高脂血癥的臨床表現較為復雜,但病理則是本虛標實,其中本虛和肝脾腎等器官的功能有著密切的關系。病邪多為痰、瘀,兩者間相互促進,瘀則生痰,痰則致瘀,進而搏結在血脈之中,引起臟腑功能紊亂。綜上所述,臟腑功能失調、痰瘀痹澀是導致血脂異常的根本病機。
2.1過食甘肥醫學專家認為引發高脂血癥的外因中,甘肥飲食過度是非常重要的方面。醫家認為過食甘肥厚味,導致脾胃功能異常,阻礙水谷生成氣血,進而引發高脂血癥。部分醫家認為該病不在虛,在過食甘肥,加上未及時運動,使脾胃負擔大大加重所致。
2.2脾失健運脾主運化,為后天之本,與氣血生成關系甚密,膏脂所成與脾的健運不無關系。如脾胃功能虛弱,脾健運不佳,則水谷精微運輸受阻,使膏脂運輸受阻、沉積,進而導致高血脂癥的出現。該觀點被眾醫家接受,認為高脂血癥病起于脾,源于運作不佳,致痰濕內生,后經脈絡進入血中所致。部分醫家認為高脂血癥無論肝脾不和或脾腎陽衰,均有脾之因素,而脾虛失健運是重要原因。
2.3脾失疏泄慮而傷脾,怒而傷肝,肝失健運,進而痰生,引發血脂升高。醫家認為情緒激動,氣機累積,氣滯血瘀,阻脈絡而血脂高。其他醫家觀點多與之同,認為抑郁易致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內生濁痰,進而血脂升高。
2.4腎失氣化腎為先天之本,主津液與水,在維持人體正常的津液代謝上作用重大。腎虛則易引發功能失常,津液代謝不佳,痰濕內生,匯集而成脂。醫者認為腎虛易引發高血脂癥,通常腎虛是垂體、下丘腦等人體多個部位功能紊亂的反映,進而破壞血脂代謝平衡,使高密度蛋白形成較少,血脂量增加。還有醫家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尤其人到中年,腎氣漸弱,氣血不足,無法促進營血的正常運作,使痰濁累積,血中脂濁增加。
2.5痰濁瘀租高血脂癥以痰濁瘀血為標,臟腑功能失調為本,其中脾臟功能異常易導致痰瘀,而痰瘀則是高血脂癥發生的重要原因。醫家認為脂質不能正常代謝,致使過氧化脂質損傷血管內壁,進而使血管出現粥樣硬化病癥,其發生原理和瘀血、痰濁有著密切的關系。還有部分醫家認為食肥甘厚味較多,增加脾胃負擔,容易影響脾胃的正常功能,進而水谷精微不能順利運達人體各部,聚濕則為痰,痰瘀凝結而為病。
有醫家認為高脂血癥主要體現在積、瘀、痰、血、氣等方面,屬于虛實融合在一起的慢性疾病,因此治療時應將重點放在消解瘀積和健脾理氣上。高血脂癥如表現為氣滯血瘀,痰瘀阻塞、脾腎陽虛等,治療效果較好,如表現為陰虛陽亢或肝腎陰虛,則治療周期較長,不容易治愈。有醫家認為高脂血癥主要由脾失健運,痰濕阻滯引起,因此應將健脾化痰祛濕作為治療的根本方法。
3治療方法
3.1辯證分型施治高脂血癥屬于本虛標實之癥,病位主要在于心肝脾肺,臨床主要表現在脾腎虧虛、血瘀證、痰濁證等,治療時應虛實分清,即實證則應注重通絡降脂、活血化痰,虛證則應注重肝腎同補,如果是陰虛則注重補脾和胃。
3.1.1從治脾著手部分醫家將“高血脂為血中痰濁”作為立方的主要根據,從理脾化痰角度研究治療方案,最終制造出能夠消除血液中濁痰的理脾化痰降脂片。經過大量的臨床實踐,通過服用該藥物能夠明顯的降低人體內甘油三酯、膽固醇等,調查140高血脂老人患者,其有效率高達93%左右。部分醫家認為高脂血癥由痰凝引起,因此將治療時使用導痰湯化痰,并注重調解日常飲食,此種方法的有效率高達96%左右。
3.1.2從治痰瘀著手部分醫家將重點放在治痰瘀上,并經過大量的臨床實踐制定藥方(山楂、地龍、丹參、陳皮、黃芪等),并根據病人實際情況加減藥量。使用該藥方通過調查60例患者來看,有效率高達96%左右。部分醫家使用血通膠囊進行治療達到了降低患者血粘度和血脂的目的。
3.1.3從治腎著手醫家使用固本降脂丸對高血脂病人進行治療,發現在降甘油三酯和清理膽固醇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另外還有醫家使用山萸肉、杜仲、枸杞、人參等24味中藥制成清宮長春丹,用于治療腎虛。
3.1.4從治肝著手有醫者從平肝健脾對高血脂癥進行治療,運用牛漆、黃芩、半夏等藥材制成平肝降脂丸。通過調查服用該藥的患者發現有效率達到80%左右。還有醫者認為高血脂癥主要因痰瘀夾雜和氣機阻塞所致,因此,將治療的重點放在調肝導濁上,運用丹皮、大黃、澤瀉、草決明等藥材進行治療。部分醫者使用有紅景天、郁金、丹參等藥材制成的心腦喜康治療高血脂者發現,有效率達80%。
3.1.5從養生著手從中醫學養生的角度分析,“治未病”是治療疾病的重要思想方法,即“未病先防,既病防變”這在治療高血脂癥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需要注重平時的飲食,多食用瓜果蔬菜,飲食多以清淡為主,避免飲食不規律,過度食用膏粱厚味。同時還應加強鍛煉,例如經常性的跑步等,以促進體內脂質的轉化。另外還應以樂觀的態度生活,保持愉快的心情等,這些都能有效預防高脂血癥的產生。
3.2單味藥治療中藥里能夠起到降脂作用的單味藥有多種,比如,白術、茯苓等,能夠除去水濕,強健脾腎;白蒺藜對肝有很好的調理作用,而何首烏能夠起到較好的滋補肝腎作用,并能滋補精血,將這兩種藥物結合使用,能夠消除脾的疾病,以防脾功能受到影響;而川芎為血中氣藥,有利于人體氣的順暢,它和雞血藤在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上均有很好的效果;山楂有助于消化,進而降低濁的產生。綜上可知,這些藥方均比較注重除濕健脾,祛痰化痰等作用。
4總結
高血脂癥是威脅人體健康的重要病癥,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誘因,因此應注重加強該病癥的治療研究,尤其應查閱有關中醫學文獻資料,總結中醫學在該病癥治療中的成功經驗。目前來看,醫學專家將中醫理論與現代藥理相融合,并進行了大量的臨床實踐,在高血脂癥的治療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