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功能
一、祠堂初始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過對祖先的祭祀,懷念祖先,寄托先人的精神,給所有的子孫一個根,讓所有子孫知道自己是什么人的來歷,不至于迷失。如祠堂內的世系周表,牌位塑像,族譜家譜等,我們從中可了解到家族的產生、發展的歷史過程。由于宗祠用于供奉祖先的較多,又有牌位塑像,人們長期在宗祠內燒香念經祈求老祖宗保佑,常言道百善孝為先,為了奉先思孝,也為了承先啟后,不忘根本,因此,祠堂往往香火不斷,成為人們祭祀祖先的場所。
二、宗祠的另一種功能為族人修譜、文化研究的場所。人們常說:“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來,通過追根溯源,你就會知道了你從哪里來。古人云:“雁過留聲,人過留名。”過去和現在,有很多人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打碑,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你的根底在哪里?萬里江水,源起何處?現在不知道自己上三代祖宗名諱的人為數不少,更談不到自己是哪支哪房,所以宗祠文化研究意義重大,一者可以幫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誰,讓你的名字與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你如果真的斷線,把你的祖輩、父輩和你一同記載下來,讓你的后人代代相傳,永遠知道你們是他們的先祖,將來和他們一起流芳千古。
三、在新時代的今天,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宗祠又有了新的價值標準。各房子孫平時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利用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之用。另外,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利用祠堂作為會聚場所。
祠堂的現狀 建國后,隨著宗族制度的衰落,祠堂人為破壞不少,特別是“大躍進”和“文革”期間,借掃“四舊”之風,很多祠堂被當作工場拆除,沒有被毀環的,經歷風雨侵蝕,也破舊不堪,再加上改革開放后經濟的發展,農村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又有不少祠堂拆建為商鋪或住宅,直正保留下來的祠堂不多。祠堂是我們祖先的“根”,我們沒有理由不保護自己的“根”。隨著人們觀念的改變,尋根熱的興起,族人的凝聚力在不斷加強,全國各地對文物古建筑祠堂越來越被重視,興起一種祠堂維修保護熱潮,這對建設和諧團結的鄉村文化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宗祠和宗祠的區別
宗祠(zōngcí),又稱宗廟、祖祠、祖厝、祠堂。它是供設祖先的神主牌位、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又是從事家族宣傳、執行族規家法、議事宴飲的地方。民間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時期。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是建于唐末。涵江黃巷村黃氏宗祠,建于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到南宋,莆田林氏“建先祠”,“置祭產”。(宋濂《宋文憲公全集》卷十二)建陽陳氏家族的祠堂,始筑于元代。各地大規模營造祠堂,則在明清兩代。此時入閩各家族經過長期發展和繁衍,族眾日益增多,家族為團結族人大興土木,故一時建祠之風盛行。
民間的俗民在其社會實踐中與使用這兩個概念時,也是有所區別的。通常的情況是談到家族時,其所指稱的人群范圍比較小,而講到宗族概念時,其所指稱的人群范圍比較大。我們如果在中國南部到單姓的宗族村落中調查,往往可以看到,有的村落中有許多供奉祖先牌位的祠堂。從建筑物的表象看,它們大大小小,并不一致,有的富麗堂皇,有的簡陋。對外人來說,雖有這些建筑物表象上的差別,但都可以統稱為祠堂或家廟、祖厝。但對本地人而言,這些統稱為祠堂或家廟、祖厝的建筑物,則是有區別的。最一般的情況往往是,在這些統稱為祠堂或家廟、祖厝的建筑物中,只有一座是整個宗族的總祠堂,其余不是房祠,就是更小的支祠或私祖厝、私祖廳或公廳,或有的地方稱之為“香火堂”。人們往往用“總祠”、“大宗祠”、“大宗廟”、“大祖厝”等去稱呼與界定這種整個宗族的祠堂,而用其他的術語去稱呼除此之外的其他祠堂,或用“小宗”去概括它們。在這種稱之總祠、大宗祠、大宗廟或大祖厝的祠堂中,一定是只供奉這個宗族的本地開基祖的神主,或者有的最多包括其第二、三代祖先的牌位,或者有的可能還會加上一些其他世代祖先的牌位,但如果發生后一種情況時,這些非前幾世的祖先,往往是這一宗族中能光宗耀祖的人物,或是在修建這一總祠中貢獻資財最多的人物,因為他們是為整個宗族做出了貢獻,所以其牌位才能放于總祠中,接受整個宗族的派下人的祭拜。而其他世代的祖先的牌位多不供奉在這種稱為“大宗祠”的祠堂里,而可能供奉在不同的“房祠”、“支祠”或甚至“私祖厝”或“公廳”里。一個宗族內派下人的世代數越多,這類房祠、支祠以至私祖厝、公廳等就可能越多。有的地方或有的宗族就用“某某公祠”、“某某公祖厝”或“某某公廳”來區分,這是因為所指稱的祠堂是從“某某公”開始祭祀的,或也可稱之為“某祠的開基祖”。這些小宗祠的“開基祖”往往輩分并不一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