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法配合中藥外敷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轉載)
1.手法治療:急性期,有紅腫熱痛時暫時停用。患者取仰臥位,常用手法為滾、揉、彈撥。揉拿放松繩肌,揉髕下脂肪墊、搓髕、旋髕、刮髕、提髕、松髕,及滾壓、提拿股四頭肌、伸膝扳鎮等手法。再取俯臥位,常用手法為點按委中穴,揉、滾推、拿、散、扳鎮、捋等手法。
2.外敷中藥治療:手法治療后即行外敷中藥治療,外敷藥物組成:寬筋藤60g,獨活20g,姜黃25g,大黃30g,生梔子25g,當歸30g,赤芍20g,紅花20g,桃仁25g,劉寄奴30g, 桂枝20g,牛膝30g,威靈仙30g,五靈脂25g,防風25g。15味
用法:上藥共研為細末,每次以適量水煮加醋調成糊狀,置于紗布制成的藥袋內,乘熱外敷于患側膝關節,24小時換藥一次,10天為一個療程。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中醫“痹癥”范疇,是由于患者年老體衰,肝腎不足,筋骨失養,加之久勞傷筋累骨,風寒濕邪乘虛侵襲,客于關節導致氣血運行受阻;或由于傷后氣血瘀滯不宣,聚瘀成痰,致使經絡不通,關節腫痛,活動不力。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疾病,被認為是以關節軟骨退行性改變為核心,累及骨質、滑膜、關節囊及關節其它結構的全方位、多層次、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癥。臨床上以關節疼痛、變形和活動受限為特點,病理變化最初發生于軟骨,逐漸發展到關節畸形。
手法治療該病,通過點穴舒筋,可以恢復股四頭肌和繩肌的肌力,以改善關節的穩定性和功能狀態。手法能通利關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快局部代謝,促進膝關節骨關節炎無菌性炎癥的吸收和疼痛物質的代謝。通過實驗研究顯示手法治療可減輕骨內壓,減低全血黏滯性,有利于血液流動,為組織代謝提供充足的營養和氧氣,并利于致痛產物的清除。
中藥外敷治療是利用藥物加熱后的熱能及藥物本身的作用,具有雙重功效,所用中藥具有活血通絡、祛風除濕的作用;熱能可使皮膚黏膜充血擴張,使藥物的有效成分能滲透到關節組織內;兩者協同作用可加速局部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減輕靜脈瘀滯,降低骨內壓力,促進關節積液吸收,緩解疼痛和腫脹,從而達到改善關節功能的作用。
中藥熱敷,通過局部用藥使藥力直達病灶,效力集中,方中防風、牛膝、威靈仙、五靈脂祛風濕,活血止痛,寬筋藤祛風舒筋通絡,紅花、劉寄奴活血散瘀;中藥外敷能更好地發揮其活血化瘀、舒筋通絡、消腫散寒止痛、通利關節、松解粘連作用使局部皮膚充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局部炎性物質通過毛細血管吸收消散。
通過手法和中藥外敷治療療效確切,無明顯副作用。
二、中藥外洗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老中醫極力推薦!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以關節骨及軟骨的退行性病變為主的疾患,多見于中老年人,特別是女性體胖者,伴隨年齡增長癥狀也逐漸加重。本病在中醫學中屬“痹癥”、“骨痹”等范疇。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病因
1、慢性勞損:勞損是本病的主要原因,長期姿勢不良,負重用力,中度肥胖癥,導致膝部軟組織損傷,關節移位,加速關節軟骨的磨損和破壞;
2、創傷:關節部位遭受過傷病,可導致膝關節關節炎;
3、關節受力不均:關節軟骨受力不均,部分軟骨負擔過重,經常磨損關節面;
常見癥狀
以疼痛為主,經常出現于活動之后,開始為酸痛,后期逐漸加重。有時上下樓梯疼痛加重,休息后關節感到僵硬,站起時關節劇痛。嚴重者出現瘸行,無法上下樓梯,重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后常感覺到關節活動不靈活,經常出現各種響聲;有關節腫脹、關節積液現象。
外用中藥方
基本方:透骨草30克,乳沒藥30克,獨活30克,車前子30克,澤瀉20克
關節紅腫熱痛加黃柏15克,土茯苓15克,防己20克
關節腫脹皮色無變化,加桂枝15克、川椒15克
用法
以上方藥先加500ml浸泡1小時,武火燒開,文火煎20分鐘,取藥液300毫升,二三煎各加水300ml,文火煎后取藥液,三煎藥液混合煮沸后取出,先熏蒸膝關節,稍涼后用藥液擦洗膝關節,每次熏洗30分鐘,每天3次,每日用藥一劑,連用7天為一個療程。
該方為外用熏洗方,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效果顯著,一般用藥一周明顯好轉,三周可見康復。
三、中藥熱敷治膝骨性關節炎療效好
骨性關節炎是臨床常見的膝關節 退行l生疾病,好發于中老年女性患者。 研究表明,60歲以上老年女性中約有 60%存在一定程度的膝關節退行性病 變,雖然部分患者尚未出現明顯臨床 癥狀,但需進行早期干預。目前臨床治 療膝骨l生關節炎多上以玻璃酸鈉關節 腔內注射為主,但僅使用關節腔內注 射玻璃酸鈉的臨床療效維持時間較 短,而且治療周期長,醫療費用高。臨 床采用中藥熱敷治療陽虛寒凝型膝骨 性關節炎患者,臨床療效顯著,現介紹 如下。
1.治療方法
處方:制川烏、生草烏各10克,干姜、桂枝、淫羊藿、杜仲各12克,桑寄生、獨活、細辛各15克,透骨草、尋骨風各2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