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本草》言密陀僧:“主久利,五痔,金創,面上瘢酐,面膏藥用之”,《本草經疏》說:“密陀僧感銀銅之氣而結,故其味咸辛氣平,有小毒。久痢、五痔,大腸濕熱積滯也,辛主散結滯,咸主潤下除熱,大腸清寧,則久痢五痔自瘳矣。體重能消磨堅積,味咸能入血涼血,故又主金瘡及滅面上瘢酐也”,還有白芷、白附子等都有祛疤功效。《本草綱目》言白芷“長肌膚,潤澤顏色,可作面脂”,《日華子》說:“去面皯疵?!保糯廊莘街卸嘤弥€具有一定的增白作用。白附子也可去“頭面痕”,配伍此三味興許可以盡快除去面子上的烏疤。
1. 治鼠瘡巳破;初起遍生(身)瘡毒,有管出水,有口出膿;頑廉(臁)多年不愈,及痔漏諸瘡:黃蠟一兩,枯礬三錢,陀僧、雄黃、殊砂各一錢,蜜五錢。除蜜、蠟,研細末聽用。先將蠟化開,入蜜溶化離火,將前藥入內攪均,眾手速丸,綠豆大。每服三分,滾水送下,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鼠瘡未破者,長(常)以帛絹按之,已破者用米泔水煎地錦草勤洗之。(《良朋匯集》陀僧丸)
2. 治多骨瘡(骨疽又名“多骨瘡”,瘡內不時露出細骨),不時出細骨:以密陀僧末,桐油調勻,攤貼之。(《壽域神方》)
3. 治血風臁瘡:密陀僧、香油。入粗碗內磨化,油紙攤膏,反復貼之。(《孫天仁集效方》)
4. 治口舌生瘡:蒲黃、黃藥子各半兩,密陀僧、黃柏、甘草各一兩多。上為細末,干貼口瘡上。(《普濟方》陀僧散)
5. 治濕疹:密陀僧10克,黃柏5克,冰片0.5克。共研細末,以香油調稠。用竹板將藥涂抹于病損處,每日午前換藥一次。(《中華皮膚科雜志》(1):44,1966)
6. 治腳丫濕爛:密陀僧一兩,輕粉一錢,熟石膏二錢,枯礬二錢。為末,濕則干敷,干則桐油調搽。(《洞天奧旨》陀僧散)
7. 治陰汗濕癢:密陀僧末敷之。一方加蛇床子末。(《綱目》)
8. 治腋下狐臭:漿水洗凈,油調密陀僧涂之,以一錢,用熱蒸餅一個,切開摻末夾之。(《瀕湖集簡方》);狐臭:密陀僧,無名異(按,枯礬更好)等量,研細末,洗凈腋窩,藥末涂搽,早晚各 1 次。用藥 5 天后,再取密陀僧 1 份,大蒜頭 3 份,共搗如泥,每取5克左右藥泥,平攤紗布上,敷于腋下,固定,日換 1 次,7 天一療程。一般在2~4周獲效。(《浙江中醫雜志》9(4):154,1966)
9. 治赤白痢,所下不多,遍數不減:密陀僧三兩,燒令黃色,細研如粉。每服一錢,以醋茶調下,日三服。(《圣惠方》)
10. 治消渴飲水:密陀僧二兩。研末,湯浸蒸餅丸梧子大。濃煎蠶繭鹽湯、或茄根湯、或酒下,一日五丸,日增五丸,至三十丸止,不可多服。五、六服后,以見水惡心為度;惡心時,以干物壓之,日后自定。(《余居士選奇方》神效丸)
11. 乳腺癌密陀僧、香油各120g。將藥放在砂鍋內,炭火上熬,用筷子攪,熬至滴水成珠為度,將膏藥暖后貼患處。若核已破,則將瘡口露出,藥貼周圍,便于向外流水。
12. 遺精密陀僧3g,五倍子3g,海螵蛸4g。共研細末,篩去粗末備用。每晚臨睡前,用少許搽在陰莖龜頭上;如果為包莖,用凡士林擦龜頭上,再搽藥末。搽藥當天不遺精。
13. 汗斑、雀斑、花斑癬密陀僧、硫黃各等份,研細末。用75%的酒精浸濕的棉球蘸藥粉直接涂擦汗斑或雀斑至皮膚微紅。40例患者均1~2次痊愈。密陀僧30g,硫黃5g,川椒30g。共研細末,取生姜1片,蘸藥粉少許搽患處,早晚各搽1次,每次5~10min。搽藥勿用水洗去。治花斑癬369例, 全部痊愈。
14. 黃褐斑:密陀僧 3 克,白及 6 克,白芷 6 克,白蘞 4.5 克,白附子 6 克,白丁香(雀糞)4.5 克,上藥共研細末,每次用少許藥末放入雞子清或白蜜內調成稀糊,晚睡前先用溫水浴面,后將此藥涂于斑上,一般一年內可消退。
15. 燒傷大黃密陀僧藥膏是用大黃、密陀僧按3:2的比例研極細粉,每100g凡士林,加入藥粉10g,攪拌均勻即可。用法:清創后按創面大小用此藥膏在創面上均勻涂敷,再用無菌紗布包扎,每1~2天更換1次。治療258例中,Ⅰ度燒傷6天痊愈,淺Ⅱ度平均8天痊愈,深Ⅱ度15天痊愈,Ⅲ度燒傷平均28天痊愈。Ⅰ度、Ⅱ度燒傷均不留瘢痕,治愈率為100%,無惡化死亡。取密陀僧30g,冰片3g,分別研末,用量視傷口大小,用狗油調搽。可起清熱燥濕,止血收斂,消腫止痛生肌的作用。
16. 痤瘡用密陀僧、赤石脂、硫黃、樟腦、大仙子、白果各10g,冰片適量。共研細末,加入75%乙醇300mL。裝瓶密封5天即可。用時將藥物充分搖勻,以棉簽蘸藥外搽皮損處,早晚各1次,10天為1個療程。治療144例,治愈76例,有效62例,無效6例。
17. 酒渣鼻密陀僧60g,玄參、硫黃各30g,輕粉24g,研粉,白蜜適量調成糊狀, 早晚各搽1次, 每次在患處搓5分鐘。治療69例,痊愈32例,顯效21例,有效10例,無效6例。
取密陀僧3g,研細末,人乳調搽,也可治酒渣鼻。
18. 神經性皮炎密陀僧18g,土槿皮、蛇床子、百部根各30g,五倍子25g,輕粉6g。共研細末備用。先用皂角洗患處,再用醋調藥粉成糊狀,敷貼患部,上蓋一層油紙,每日換藥1次,病程較短、病情輕者可用紗布包藥糊,每日擦數次。治療16次,均有效。隨訪1~3年均無復發。
19. 白癜風密陀僧10g,硫黃、枯礬、雄黃、蛇床子各6g,冰片3g,共研細末,用凡士林調擦患處,每日1次。治療30例,痊愈24例,好轉5例,無效1例。
20. 濕疹密陀僧10g,黃柏5g,冰片2.5g,共研為末,以香油調勻,每日1次涂于患處。治療50例,臨床治愈48例,顯效2例。用密陀僧6g,明礬30g,芒硝30g,以開水600mL沖化坐浴,可治肛門濕疹。
21. 陰囊皮膚病密陀僧、青黛、硫黃、滑石各等份,共研細末,香油調勻外敷,每日2次。治療160例,其中陰囊皮炎85例,陰囊濕疹45例,陰癬30例,經隨訪110例,全部痊愈。
22. 水田皮炎密陀僧1000g,研成細粉,用桐油500mL調成糊狀。下水部位先洗凈,擦干,再用棉球蘸藥涂之,經1~2h干后,即形成藥膜,再下水工作,可保護皮膚,預防水田皮炎的發生。如出現皮炎,患處用溫水洗凈擦干,用上藥涂局部,每日2~3次。共防治水田皮炎患者3860人,療效達90%,預防作用達96%。
23. 手足癬:密陀僧、赤石脂各 120 克,研細末,生桐油 150 毫升,調勻備用。每日擦 3 次,或晚上敷藥于患處。
24. 瘧疾密陀僧6g,胡椒6g,砂糖少許。前二味共細末與砂糖和勻,用飯作小餅貼肚臍上。
25. 痢疾密陀僧、黃丹、二粉、硫黃、輕粉,用面和搗,貼臍甚妙。
26. 復發性口瘡取密陀僧3g,研細末,醋調漱口;另用密陀僧10g,白芷6g,共研極細末。以雞蛋黃油調搽,見效快。
27. 坐板瘡(生于臀部瘡瘍的統稱)腫痛多膿,:密陀僧、白礬、大黃等份,研細末敷之。(《景岳全書》)
28. 褥瘡密陀僧10g,蜂房6g,冰片2g,用凡士林調成軟膏外敷。
29. 治諸瘡久不收斂,密陀僧(煅)、花蕊石(煅)、白龍骨各一兩,乳香、輕粉各一錢。為細末,和勻。干摻。(《證治準繩·瘍醫》平肌散)
30. 治癰腫穴后,惡瘡膿水雖減,肌肉不生,密陀僧一兩半,黃連一兩去須,檳榔三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日三貼之。(《圣惠方》)
31. 治一切熱毒惡瘡及下疳瘡,密陀僧、黃柏各一分半,膩粉一錢,麝香少許。先洗瘡,拭干敷之,甚者三四次。(《證治準繩·瘍醫》)
32. 皮膚瘙癢癥密陀僧10g,爐甘石3g,呋喃西林0.1g,研極細末,用人乳或開水調搽;滲液多者先用開水沖明礬30g,外洗后再敷藥。 另:將密陀僧放爐火中燒紅后立即投入醋中,冷后撈起,如此反復7次,將藥研為細末,加白茶油調勻,涂患處。治療數百例頑固性皮膚瘙癢癥,無不獲愈。
33. 痔瘺方:密陀僧細末 6 克,明礬、芒硝各 30 克,開水 600 毫升沖化坐浴。 痔瘺方(《濟急方》):密陀僧、青銅、麝香(10∶5∶0.5) 。研末,撒貼患處。
按:密陀僧確實是中醫外科常用的一昧藥,用之得法,可收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可以解決難于治療的問題,古今都有很多使用它的效驗方,這些都是不可小覷的小單方,明了藥性,自己也可組方,誠為不可多得的靈丹妙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