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佛教人物在玉雕中是常見的題材,也是受大眾喜愛的題材之一。佛教自傳入國內(nèi)以來,備受民眾供奉,自古以來留下許多珍貴的佛教文物。到現(xiàn)在佛教依舊在玉雕行業(yè)內(nèi)熠熠生輝,今天咱們來講講比較少見的佛教題材——飛天。
說到飛天就不得不提敦煌中的飛天壁畫,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在千余年的歷史長河中,由朝代的更替,政權的轉移,經(jīng)濟的發(fā)展繁榮,中西文化的頻繁交流等歷史情況的變化,飛天的藝術形象,姿態(tài)和意境,風格和情趣,都在不斷地變化,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藝術家,為我們留下了不同風格特點的飛天。
在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幾乎每一個都畫有飛天。不長翅膀、不生羽毛、沒有圓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憑借飄逸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凌空翱翔,具有中國文化特色。時至今日,飛天題材在當代玉雕中才偶有出現(xiàn)......
上海博物館 唐代玉飛天
唐朝時期佛教鼎盛,文化交流廣泛,出現(xiàn)了玉制飛天,造型生動形象,袒胸露乳,身披透雕立體長飄帶,挽高發(fā)髻,面容刻畫生動莊嚴,雙手持帶呈飛舞狀,身下飾鏤空透雕三朵如意云頭,似駕云而來,為玉雕飛天精品。
在玉雕行業(yè)中,石窟佛教人物造像一直是極為重要的資料,飛天作為敦煌壁畫中典型形象,自然成了玉雕師刻刀重要的題材,以玉石雕刻凌空翱翔,體態(tài)優(yōu)美的飛天別有氣韻。
飛天,佛教傳說中的天人,常在佛說法時在空中飛舞,奏樂,灑鮮花,是西方極樂世界中音樂舞蹈之神。意譯為天歌神、天樂神,因其周身散發(fā)香氣,又叫香音神。
又有傳說,佛教中飛天是乾闥婆和緊那羅。乾闥婆的任務是在佛國里散發(fā)香氣,為佛獻花、供寶,棲身于花叢,飛翔于天宮。緊那羅的任務是在佛國里奏樂、歌舞,但不能飛翔于云霄。后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相混合,男女不分,職能不分,合為一體,變?yōu)轱w天。把早期在天宮奏樂的叫“天宮伎樂”,把后來持樂器歌舞的稱“飛天伎樂”。
所以,在玉雕中飛天題材常見反彈琵琶、吹笛、散花等等飛天仙女。她們發(fā)髻高聳,身體修長,婀娜多姿,乘著彩云凌空翱翔;衣飾花紋繁復,質地華美,隨著飛天飛舞的身體,衣服和飄帶輕盈而舒展地圍繞在身旁。這也就是她們被稱為“飛天伎樂”的原因。
仙樂飄飄,無羽自飛。當下的玉雕飛天更應該從眾多的壁畫中汲取營養(yǎng),取其精華,應更注重工藝性和雕塑性,講究繪畫性與書法性,突出作品的神韻,風格細膩而靈秀,造就當代的飛天形象。
玉雕中常見的飛天題材常以圓雕和浮雕手法表現(xiàn),圓雕更顯飛天仙女形象的生動,衣帶飄飄,或撒花或手持樂器。浮雕作品更注重線條的拿捏,造型配合線條使飛天人物細節(jié)更加細膩。
飛天題材在玉雕還十分少見,主要是做這種人物的人較少,一是,其題材比較冷門,人們很少知曉。二是飛天人物的姿勢形態(tài)不一,這是難點,掌握不好比例,作品出來會顯得沒有靈性。
飛天玉雕做好了成品是很震撼人心的,相比觀音佛等當下主流的玉雕,飛天雖只是伎樂,但其形態(tài)婀娜多姿,造型別致典雅,有很多玉雕師都會挑戰(zhàn)這個題材,以此鍛煉自己的人物比例結構、造型能力、審美、繪畫等等。
一個飛天題材,在設計畫稿到雕刻期間,都要大量的閱讀文獻和臨摹壁畫以及制作泥塑,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每做一個新的題材,就會學習到很多的知識,這就是雕刻給人帶來的成長。
有興趣的玉雕師傅可以挑戰(zhàn)一下飛天題材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