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之中刷手機,刷到視頻號“老陳說地理”一則視頻。視頻很短,總共三幅圖片,伴隨著 《神話》 電影主題曲的旋律,徐徐展現:海棠頁的地圖中,甘肅省輪廓高亮在綠色之中,下面一句醒目的文案:河西走廊才是隱藏的C位。然后是一幅東亞地形圖,最后是甘肅省地形簡圖。
沒有任何的旁白,河西走廊身處中原-青藏高原-天山南北-蒙古高原四大版塊交界處咽喉之地的重要性一目了然。在張掖生活了近十年的我,不久前剛剛休假從張掖歸來,頓時生出一種親切感,有了碼字的沖動,梳理一下第二故鄉----河西走廊的過往。
河西走廊納入中華版圖,和漢武帝密切相關。秦皇統一六國后,西-北方向的游牧民族匈奴,給農耕地區的中原帶來很大的壓力。始皇帝派長子扶蘇帶重兵在陰山防守匈奴;漢高祖劉邦立國之初因抗擊匈奴在白登山遇圍;呂后在老公死后,遭匈奴單于求婚。武帝歿后,依然有昭君出塞和親。
漢武帝時,為了解決當時民族的生存危機,先派張騫出使西域,了解當地情況;后派第二任皇后衛子夫的弟弟衛青和衛青外甥霍去病與匈奴大戰于河西、漠北,奪取河西走廊、封狼居胥山(據考證在今蒙古烏蘭巴托東側肯特山),匈奴主力盡失,漢地安全得以實現。
始皇統一六國后100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元狩二年),霍去病帶兵奪取河西走廊,漢武帝遂在河西設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這便是河西四郡的由來。至此,河西走廊納入中原王朝版圖,漢王朝西部威脅暫時解除,中原和西域的通道打通,絲綢之路應運而生,至今發揮重大作用。
河西四郡名字各有來歷。武威,是漢武帝為彰顯大漢帝國軍隊的“武功軍威”而得名。酒泉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 ,一說霍去病大敗匈奴,把匈奴殘部逐到玉門關外,漢武帝賜酒一壇犒賞。酒少人多,霍去病傾酒于泉中,與將士共飲,酒泉因之得名。張掖,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一說乃“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意。敦煌,敦,大也。煌,盛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有老哥說,張掖,武威,酒泉,敦煌......多好的名字,這才是漢字該有的味道......
這里,要隆重寫一下驃騎將軍霍去病。這次休假回甘肅,朋友從機場接我,剛進蘭州市區,見到一尊武將塑像,不禁問是誰。朋友說是霍去病,語氣中帶著種這還不知道的意味。不禁汗顏。后來在城內不少路口都看到霍去病塑像。去山丹軍馬場的路上,也見到幾處霍去病塑像,軍馬場里的一座旅店叫驃騎營,真切感到霍去病在河西的影響。想想兩千年前驃騎將軍在此征戰,感慨萬千。
霍去病是大將軍衛青的外甥,是漢武帝時期和衛青齊名的戰神,封驃騎將軍。19歲時,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今甘肅山丹縣、永昌縣交界處大黃山)與匈奴大戰,千里奔襲,斬首匈奴人近萬余。匈奴從此元氣大傷,聞風喪膽,乃至幾百年后的北魏民歌,還留傳匈奴的悲嘆“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嫁無顏色(意思是,失去了我們的祁連山,我們的牲畜怎能繁衍。失去了我們的焉支山,使我們的婦女沒有了胭脂打扮)”從軍馬場回來的路上,朋友指著路標說,焉支山就在不遠處。因時間關系,沒有前去參觀,留待今后。
可惜這樣一位功勞大大的戰神,公元前117年(漢武帝元狩六年)不幸因病早逝,年僅24歲,天妒英才的另一例證?;羧ゲ〈髷⌒倥畷r,漢武帝賞賜他豪宅和美女,他斷然拒絕,說出了千古名句“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成為后代男兒典范。
衛青霍去病的赫赫戰功,塑造了大漢積極不屈的斗爭精神。百余年后,一位名叫陳湯的大漢軍人,在給皇帝的奏章中留下了那句蕩氣回腸的名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河西走廊,就這樣留下了霍去病的烙印。兩千多年來,河西走廊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影響著中原王朝的命運。期間得而復失,失而復得,伴隨著王朝更迭,興衰輪替,功臣大將垂名,士卒黎民留骨。有人統計,古代300多首邊塞詩中,有近200首都是寫的這里。隨便舉幾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城人未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河西走廊,是中華民族的生命線,奮斗場。
有人總結中國歷史,發現一條規律:中原王朝強大,才能保有河西走廊,保有河西走廊,便能控制天山南北,國家才能更加安全;一旦中原王朝無力,河西走廊不保,河西走廊不保,天山南北便失,陜西西北遂成為中原王朝國防前線。想想強大時的漢、唐、元明清,積弱時的東晉、南北朝、宋,個中意味,你細品。
末了,編幾句順口溜,表達一下對河西走廊上浴血將士的敬重:
河西四郡,男兒戰場
無以家為,慷慨激昂
匈奴悲歌,漢武威揚
張國之掖,絲路綿長
酒乃帝賜,泉蘊夜光
雖遠必誅,盛大敦煌
張騫出使,丹青留芳
千古偉業,神州無疆
感我先輩,民族脊梁
繼往開來,再鑄華章
每晚九點,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