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祁(998~1061)、字子京,安州安陸(今屬湖北)人,后徙河南雍丘。宋祁是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詞人,歷任翰林學士、龍圖閣學士,天圣年間,與兄長宋庠于仁宗天圣二年(1024)進士及第,人稱“二宋”。禮部定其名次是宋祁狀元、宋庠探花。送請圣載之時,垂簾聽政的劉太后卻認為做弟弟的不應當高于兄長,金口玉言:宋庠為狀元郎,宋祁卻成了第十名。
皇太后發了話、橫插一杠,宋祁縱然不滿也只有徒喚奈何。
宋真宗劉皇后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宋祁與狀元郎失之交臂,卻也因此而聲名遠播,更因為人物風流、文章作的花團錦簇,每天呼朋引類,喜作長夜之飲。
在大宋詞壇,宋祁有一個“紅杏尚書”的雅號。這個美稱,得自他的一首成名詞作《木蘭花》: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縐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宋祁《木蘭花》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是宋祁徹夜之飲的真實記載。其中“紅杏枝頭春意鬧”之句,更是令他收獲了“紅杏尚書”的雅號。近千年來,仍受詞評家激賞。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贊嘆道:“‘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矣。”
據《古今詞話》記載:一天宋祁去拜訪另一詞壇名宿張先,對門僮說:“去告訴你家主人,就說尚書來見云破月來花弄影(在詞雲,張先有名句“云破月來花弄影”、“浮萍斷處見山影”、“隔墻送過秋千影”,故此人稱“張三影”)郎中。”張先在里面聽見說話聲,立即嚷道:“什么尚書?不會是‘紅杏枝頭春意鬧尚書’吧?”。
宋祁與張先二人惺惺相惜,相互引為知己。
張先畫像
詞作優劣從來沒有一定之規,有贊不絕口的,就有破口大罵的。清代著名的戲曲研究者李漁就對宋祁的這首《木蘭花》不屑一顧,他在《窺詞管見》一書中批評道:
若紅杏之在枝頭,忽然加一鬧字,引語殊難著解。爭斗有聲之謂鬧。桃李爭春則有之,紅杏鬧春,予實未之見也。鬧字可用,則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予謂鬧字極粗俗,且聽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不當見之詩詞。
幸虧李漁有自知之明,直承其詞評為“管見”。他認為“爭斗有聲之謂鬧”,卻不知花團錦簇的爛漫春光無聲勝有聲,也是一種“鬧”。
其實,宋人詩詞中經常用“鬧”來表示無“聲”的景象,李漁沒有留意,冒失地批評,結果“鬧”了個大笑話。
自從宋祁此詞一出,“鬧”字在詞壇層出不窮、大行其道,蔚為風尚:宿蕊斗攢金粉鬧”(《漁家傲》),晏殊詞中有鬧;“睡眼忽驚矍,繁燈鬧河塘”(《湖上夜歸》),蘇軾詩中有鬧;“車馳馬逐燈方鬧,地靜人閑月自妍”(《才韻公秉》),黃庭堅詩中有鬧;“風吹雪蕊鬧,雨細杏花香”(《臨江仙》),晏幾道詞中有鬧;“水北寒煙雪似梅,水南梅鬧雪千堆”(《浣溪沙》),毛滂詞中有鬧……
清人李漁
正是因為宋祁將怒放的杏花賦予了擬人的動態美,《木蘭花》一詞中的春光才有了生命的律動,展現出了春的活力。設若只是呆板、了無生趣的春景,宋祁又怎么能發出“浮生長恨歡娛少”的感慨呢?如果沒有“鬧”字這一詞眼,宋祁也不可能被稱為“紅杏尚書”了。
當代人喜歡故作驚人之語,正是繼承了李漁輩的吹毛求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