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有些在回答之前需要談的東西:
第一點,詞本‘倚聲之學’,在最初都是配著曲調唱的,但在明清之后,詞的唱法、乃至古調的遺失,使得詞這種文體脫離了音樂性,以致于明清之后的文人填詞都是按著詞譜的四聲來填寫。很多人也因此把【填詞】當成了【寫詩】------拿著所有詞牌都當一個詞牌來寫。殊不知雖然【詞】喪失了音樂性,但通過每一曲調的句度長短、字音輕重、韻位疏密和它的整體結構,依然能看到一些曲調的聲情配合的關系,而每個詞牌都有不一樣的“聲情配合的關系”。
其次,講如何填《滿庭芳》,也就是講如何填詞。如果更確切的說是,學填詞需要學的東西。我們說詞填的好,為什么填的好?很簡單很直接的講就是‘感情’到了,技巧到了。那感情這種東西不能教也不用教-----情緒都是一樣的喜怒哀樂,但是有的人可能反應更‘矯情’。這種觸感是天生的,至多也就是能改善(比如提高審美、語感),卻也是不能改變的(填詞需要的確實是一些比較幽微細膩的感覺的)。那我們能學的,也就是詞中“每一曲調的句度長短、字音輕重、韻位疏密和它的整體結構”所代表的含義。那我們談如何填《滿庭芳》,講的也就是這些東西。
滿庭芳格律如下: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中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中中仄、中仄平平。平平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中平仄仄,中中仄、中仄平平。平平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首先,我們從韻腳來看,基本上都是夾句一韻,平仄交替有致,從聲律上的變化差近近體詩,所以音節上便是相當悅耳;同時在其中四言句的部分,又多是平仄相對的格式,便使得聲容更加和婉。而從句式上看,通篇幾乎都是四六言句,這就使得詞牌而是需要層層轉進、往復細膩的筆法來推進的,所以《滿庭芳》一般都是用來寫細膩的情感變化,而非是大開大合的激越。
那此詞牌寫法的關鍵便是:上片第一韻中兩個四字句和六字句處的遞進、第二韻中四六句的轉進要各有層次;其次在接下來第三韻的七字句則是上三下四的逆挽句式,也是整手詞唯二(下片還有一處)有別于和諧的拗勁,也是此詞中較為隱藏的‘發力點’;而在上片結尾處的三;四;五的句式中要有鏡頭的推進感。而詞的下片相對來講句式變化較之于上片便是換頭處略有不同,兩字句或入韻或不入韻,便是急、緩之辨,且看當時的情感變化決定;唯需注意的是下片結句句式與上片一樣,這里注意層次感切不可與上片重復,比如上片是鏡頭推進,由大而小,那么下片就試著鏡頭推遠,有近及遠。
總而言之,這個詞牌因句式變化較少、聲情和婉等原因,是非常適合初學朋友作為長調入門的選擇,當然,如果是為人豪邁不拘小節的性子,這個詞牌恐怕就太過束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