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執(zhí)掌故宮博物院7年的院長單霽翔退休,敦煌研究院原院長王旭東接班。
接班人王旭東是甘肅人,1967年2月生于甘肅山丹,畢業(yè)于蘭州大學地質系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專業(yè)。曾任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蘭州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北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他是研究館員、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1986年—1990年曾就讀于蘭州大學地質系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專業(yè),獲學士學位;1995年考入蘭州大學地質系,獲碩士學位;1999年考入蘭州大學資源環(huán)境學院,攻讀地質工程博士學位;2003年獲得工學博士學位。2014年12月任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
1991年,王旭東來到敦煌研究院,從事莫高窟壁畫及土遺址保護工作。2014年12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長。他也是繼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后第四任敦煌研究院院長。
王旭東從1991年在敦煌研究院從事壁畫及土遺址保護以后,在各級刊物上發(fā)表論文60余篇,合作出版專著3部,獲國家及省部級獎10項,并獲文化部優(yōu)秀專家、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甘肅省優(yōu)秀專家等榮譽稱號,獲技術專利4項,申請技術專利5項,完成國家及行業(yè)技術標準5項。作為項目負責人,王旭東還主持過30余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壁畫及土遺址保護加固的勘察設計和現(xiàn)場施工,承擔國家文物局和科技部下達的文物保護重點研究項目20多項,主持或參加與美國、日本、英國的國際合作4項 。
“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會給我們一種精神的力量和慰藉。”在接受蘭大校友會專訪時,時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的王旭東曾如是說。
曾經(jīng)的王旭東百分之百地確定自己未來會是一名水利工程師,因為這是他從小唯一的夢想,也是他為之努力的目標。在來到敦煌的那一天晚上,王旭東獨自一人繞著寂靜荒涼的莫高窟走了一圈,空無一人的三危山前,那些千年石窟安靜極了,使他對這里心生好感。從此,世上少了一位水利工程師,而敦煌莫高窟則多了一位守護者。
來到莫高窟時,王旭東對敦煌還一竅不通,那些驚世壁畫在他眼里只是石頭和泥巴,唯一的印象來自父親去敦煌參觀時的一張照片。當時,奔赴敦煌的決定在家里只得到父親的允準,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去了。“那時的我,少有歷史積累,對藝術一竅不通,完全看不懂那些佛教壁畫。在我這個工科生眼中,那些泥塑和壁畫往往只是土、礦物,以及滿眼的病害。”身處敦煌,他才開始慢慢受到熏陶,了解不同時代的彩塑、壁畫,風格以及技法。
“敦煌永遠在那里,不近不遠,是敦煌改變了我們。”這是所有敦煌人的心聲。他挨個參觀洞窟,用半年時間將492個有彩塑的洞窟挨個走了一遭。最喜歡的洞窟是中唐158窟,窟內(nèi)臥佛呈現(xiàn)出涅槃重生之時的靜謐之美,讓他忘卻了紛爭和煩惱。王旭東坦言,夫妻兩地分居的時候,他也曾動搖想離開,最終是敦煌把他留下,“這里每天都有挑戰(zhàn),是值得奮斗一輩子的地方。”
有年輕觀眾詢問如何去敦煌工作,王旭東笑言,歡迎研究生畢業(yè)之后來敦煌參與文保工作。“如果你能用5年喜歡上敦煌,可能一輩子都不會離開,留下不是因為人品好,不是崇高,而是與敦煌融為一體。”
王旭東與閱讀公社也有頗深的淵源,他是閱讀公社的專家顧問之一。2015年,在閱讀公社創(chuàng)辦百期之際,王旭東曾為我們殷切題詞:“讀閱讀公社,品百味人生”。
王旭東為閱讀公社題詞
版權聲明:【閱讀公社所使用的文章、圖片及音樂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lián)系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