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一拆解111種不良Prompt習慣,開啟智能對話新篇章
進階AI操控者
第1篇
如何正確的寫提示詞(prompt),有各種教程了。
隨便找找就能找到很多。
今天牛叔寫點不一樣的:AI提示詞(prompt)的111個錯誤寫法示例與解析
第1篇
模糊不清的指令:
“寫一篇關于科技的文章。”
- 沒有具體說明科技的哪個領域或文章的具體要求,如長度、風格或目標讀者。
過度泛化的主題:
“創(chuàng)造一個故事。”
- 缺乏具體的起始點、角色、情節(jié)或設定,可能導致生成的故事非常籠統(tǒng)或隨機。
矛盾的提示:
“描述一只會飛的企鵝,但確保它是現實主義的描述。”
- 現實中企鵝不會飛,這會給模型帶來邏輯上的沖突。
04
缺乏文化敏感性:
“為什么某國的文化比其他國家落后?”
- 這樣的提示涉及到價值判斷,且容易引起爭議和偏見。
05
使用專業(yè)術語但未定義:
“分析量子糾纏對超導體的影響。”
- 如果模型沒有相關領域的深入知識,未定義的專業(yè)術語會導致輸出錯誤或難以理解。
指令與任務不匹配:
“請畫一幅蒙娜麗莎的畫像。”
- 給文本生成模型這樣的視覺藝術任務是不合適的。
過于復雜或冗長:
“考慮到全球經濟現狀、歷史趨勢以及最新的貿易政策,預測未來五年內加密貨幣市場的波動情況,并結合區(qū)塊鏈技術的最新進展進行詳細分析。”
- 過于復雜的指令可能導致模型難以把握重點。
情緒引導而非事實請求:
“告訴我為什么這個產品是最糟糕的。”
- 包含了主觀情感色彩,可能引導AI偏向負面評價而忽略客觀信息。
不切實際的假設:
“描述火星上的高級文明生活。”
- 基于未經證實的假設,可能導致不科學或虛構的輸出。
含糊的時間指示:
“最近的新聞”
- “最近”對于AI來說可能沒有明確的時間界限,應具體到日期或時間段。
11
過度抽象的概念:
“探索存在的本質。”
- 這樣的概念極為抽象且哲學化,沒有具體框架,AI很難生成具有實質性內容的回應。
12
混淆命令和內容:
“寫一首關于愛情的詩,但以代碼的形式呈現。”
- 除非AI特別編程處理此類混合任務,否則可能會誤解如何同時滿足詩歌與代碼編寫的要求。
使用雙關語或隱喻:
“畫一個時間在海邊散步。”
- 時間作為一個抽象概念無法實體化,“散步”在此處是隱喻,可能導致AI生成令人困惑的圖像或文本。
信息量不足的指令:
“創(chuàng)造一個角色。”
- 沒有提供關于角色的任何特征、背景或目的,這樣的提示太過寬泛
不明確的比較:
“設計一款比所有手機都好的新手機。”
- 沒有具體說明“好”的標準(如性能、設計、價格等),使得任務缺乏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