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是曹魏這個3分之一國
1、內黃之戰(勝) 太祖遂擊匈奴於夫羅于內黃,大破之。
2、匡亭之戰(勝) 匈奴於扶羅等佐術,與曹操戰于匡亭,大敗。
3、獷平之戰(勝) 故安趙犢、霍奴等殺幽州刺史及涿郡太守,三郡烏桓攻鮮于輔于獷平。秋,八月,操討犢等,斬之;乃渡潞 水救獷平,烏桓走出塞。
4、平陽之戰(勝) 其后匈奴單于作亂平陽,繇帥諸軍圍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東太守郭援到河東,眾甚盛。諸將議欲釋之去,繇曰:“袁氏方強,援之來,關中陰與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顧吾威名故耳。若棄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誰非寇仇?縱吾欲歸,其得至乎!此為未戰先自敗也。且援剛愎好勝,必易吾軍,若渡汾為營,及其未濟擊之,可大克也。”張既說馬騰會擊援,騰遣子超將精兵逆之。援至,果輕渡汾,眾止之,不從。濟水未半,擊,大破之,斬援,降單于。 南匈奴結局:初,南匈奴久居塞內,與編戶大同而不輸貢賦。議者恐其戶口滋蔓,浸難禁制,宜豫為之防。建安二十一年秋,南單于呼廚泉入朝于魏,太祖留之于鄴,使右賢王去卑監其國。單于歲給 曹操
綿、絹、錢、谷如列侯,子孫傳襲其號。分其眾為五部,各立其貴人為帥,選漢人為司馬以監督之。
5、滅烏桓(勝) 三郡烏丸承天下亂,破幽州,略有漢民合十余萬戶。袁紹皆立其酋豪為單于,以家人子為己女,妻焉。遼西單于蹋頓尤強,為紹所厚,故尚兄弟歸之,數入塞為害。公將征之,鑿渠,自呼沲入泒水,名平虐渠。又從泃河口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 十二年春二月,公自淳于還鄴。丁酉,令曰:“吾起義兵誅禍亂,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豈吾功哉?乃賢士大夫之力也。天下雖未悉定,吾當要與賢士大夫共定之;而專饗其勞,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封。”于是大封功臣二十余人,皆為列侯,其余各以次受封,及復死事之孤,輕重各有差。 將北征三郡烏丸,諸將皆曰:“袁尚,亡虜耳,夷狄貪而無親,豈能為尚用?今深入征之,劉備必說劉表以襲許。萬一為變,事不可悔。“惟郭嘉策表必不能任備,勸公行。夏五月,至無終。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疇請為鄉導,公從之。引軍出盧龍塞,塞外道絕不通,乃塹山堙谷五百余里,經白檀,歷平岡,涉鮮卑庭,東指柳城。未至二百里,虜乃知之。尚、熙與蹋頓、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等將數萬騎逆軍。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眾甚盛。公車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公登高,望虜陳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為先鋒,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萬口。速仆丸,烏延及遼西、北平諸豪等棄其種人,走遼東,遼東悉斬,傳送首級,其余遺迸皆降。
6、隃麋之戰(勝) 太祖使徐晃與夏侯淵平隃麋、汧諸氐,會于安定。
7、長離興國之戰(勝) 淵以為遂兵精,興國城固,攻不可卒拔,不如擊長離諸羌。長離諸羌多在遂軍,必歸救其家。若羌獨守則孤,救長離則官兵得與野戰,可必虜也。淵乃留督將守輜重,輕兵步騎到長離,攻燒羌屯,斬獲甚眾。諸羌在遂軍者,各還種落。遂果救長離,與淵軍對陳。諸將見遂眾,惡之,欲結營作塹乃與戰。淵曰:“我轉斗千里,今復作營塹,則士眾罷弊,不可久。賊雖眾,易與耳。”乃鼓之,大破遂軍,得其旌麾,還略陽,進圍興國。百頃氐王千萬奔馬超,馀眾悉降。轉擊高平、屠各,皆破之。 興國氐王阿貴為夏侯淵所攻滅《魏略》
8、平隴右(勝) 淵別遣張郃等平河關,渡河入小湟中,河西諸羌盡降。 太祖每引見羌、胡,以淵畏之。
9、新平之戰(勝) 太祖徙出故韓遂,馬超等兵五千余人,使平難將軍殷署等督軍,以趙儼為關中護軍,盡統諸軍。羌虜數來寇 害,儼率署等追到新平,大破之。
10、武都之戰(勝) 魏公曹操自將擊張魯,將自武都入氐,氐人塞道,遣張郃、朱靈等攻破之。別遣晃討攻櫝、仇夷諸山氐,皆降之。
11、河池之戰(勝) 魏公自陳倉出散關至河池,氐王竇茂眾萬馀人恃險不服,攻屠之。
12、代郡之戰(勝) 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數千騎卒至。時兵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騎數百匹。用田豫計,固守要隙,虜乃退散。彰追之,身自搏戰,射胡騎,應弦而倒者前后相屬。戰過半日,彰鎧中數箭,意氣益厲,乘勝逐北。至于桑干,去代二百余里,長史諸將皆以為新涉遠,士馬疲頓,又受節度,不得過代,不可深進違令輕敵。彰曰:“率師而行,唯利所在,何節度乎?胡走未遠,追之必破。從令縱敵,非良將也。”遂上馬,令軍中:“后出者斬。”一日一夜與虜相及,擊,大破之,斬首獲生以千數。 后代郡烏桓反,比能復助為寇害,太祖以鄢陵侯彰為驍騎將軍,北征,大破之。比能走出塞。
13、武威之戰(勝) 武威三種胡復叛。武威太守毋丘興告急于金城太守、護羌校尉扶風蘇則,則將救之,郡人皆以為賊勢方盛,宜須大軍。時將軍郝昭、魏平先屯金城,受詔不得西度。則乃見郡中大吏及昭等謀曰:“今賊雖盛,然皆新合,或有脅從,未必同心。因釁擊之,善惡必離,離而歸我,我增而彼損矣。既獲益眾之實,且有倍氣之勢,率以進討,破之必矣。若待大軍,曠日彌久,善人無歸,必合于惡,善惡就合,勢難卒離。雖有詔命,違而合權,專之可也。”昭等從之,乃發兵救武威,降其三種胡。
14、北方大戰(勝) 文帝初,北狄強盛,侵擾邊塞,乃使豫持節護烏丸校尉,牽招、解俊并護鮮卑。 自高柳以東,濊貊以西,鮮卑數十部,比能、彌加、素利割地統御,各有分界;乃共要誓,皆不得以馬與中國市。 豫以戎狄為一,非中國之利,乃先構離之,使自為讎敵,互相攻伐。素利違盟,出馬千匹與官,為比能所攻,求救於豫。 豫恐遂相兼并,為害滋深,宜救善討惡,示信眾狄。單將銳卒,深入虜庭,胡人眾多,鈔軍前后,斷截歸路。 豫乃進軍,去虜十馀里結屯營,多聚牛馬糞然之,從他道引去。胡見煙火不絕,以為尚在,去,行數十里乃知之。 追豫到馬城,圍之十重,豫密嚴,使司馬建旌旗,鳴鼓吹,將步騎從南門出,胡人皆屬目往赴之。 豫將精銳自北門出,鼓噪而起,兩頭俱發,出虜不意,虜眾散亂,皆棄弓馬步走,追討二十馀里,僵尸蔽地。
15、河西之戰(勝) 十一月辛未,鎮西將軍曹真命諸將及州郡兵討破叛胡治元多、封賞等,斬首五萬余級,獲生口十萬,羊一百一十一萬口,牛八萬,河西遂平。
16、斬骨進(勝) 烏丸王骨進桀黠不恭,豫因出塞案行,單將麾下百馀騎入進部。進逆拜,遂使左右斬進,顯其罪惡以令眾。眾皆怖懾不敢動,便以進弟代進。自是胡人破膽,威震沙漠。
17、破瑣奴之戰(勝) 比能復擊素利,豫帥輕騎徑進掎其后。比能使別小帥瑣奴拒豫,豫進討,破走之,由是懷貳。
18、安定之戰(勝) 安定羌大帥辟蹏反,討破降之。每羌、胡來降,淮輒先使人推向其親理,男女多少,年歲長幼;及見,一二知其款曲,訊問周至,咸稱神明。
19、雁門云中之戰(勝) 郡在邊陲,雖有候望之備,而寇鈔不斷。招既教民戰陳,又表復烏丸五百余家租調,使備鞍馬,遠遣偵候。虜每犯塞,勒兵逆擊,來輒摧破,于是吏民膽氣日銳,荒野無虞。又構間離散,使虜更相猜疑。鮮卑大人步度根、泄歸泥等與軻比能為隙,將部落三萬余家詣郡附塞。敕令還擊比能,殺比能弟苴羅侯,及叛烏丸歸義侯王同、王寄等,大結怨讎。是以招自出,率將歸泥等討比能于云中故郡,大破之。招通河西鮮卑附頭等十余萬家,繕治陘北故上館城,置屯戍以鎮內外,夷虜大小,莫不歸心,諸叛亡雖親戚不敢藏匿,咸悉收送。
20、并州之戰(勝) 并州刺史梁習討軻比能,大破之。
21、馬城之圍(平) 豫遣譯夏舍詣比能女婿郁筑鞬部舍為鞬所殺。其秋,豫將西部鮮卑蒲頭、泄歸泥出塞討郁筑鞬,大破之。 還至馬城,比能以三萬騎圍豫。 太和二年,護烏丸校尉田豫出塞,為軻比能所圍于故馬邑城,移招求救。招即整勒兵馬,欲赴救豫。并州以常憲禁招, 招以為節將見圍,不可拘于吏議,自表輒行。又并馳布羽檄,稱陳形勢,云當西北掩取虜家,然后東行,會誅虜身。檄到,豫軍踴躍。 又遺一通于虜蹊要,虜即恐怖,種類離散。 軍到故平城,便皆潰走。
22、塞北之戰(勝) 比能復大合騎來,到故平州塞北。招潛行撲討,大斬首級。
23、樓煩之戰(敗) 并州刺史畢軌遣將軍董尚、蘇弼,比能遣子將騎與尚等會戰于樓煩,臨陣害尚、弼。
24、征鮮卑(勝) 明帝遣驍騎將軍秦朗將中軍討之,軻比能乃走漠北,泄歸泥將其部眾來降。 冬十月,步度根部落大人戴胡阿狼泥等詣并州降,朗引軍還。
25、安定平叛(勝) 秋九月,安定保塞匈奴大人胡薄居姿職等叛,司馬宣王遣將軍胡遵等追討,破降之。
26、平鮮卑(勝) 是歲,幽州刺史王雄使勇士韓龍刺殺鮮卑軻比能。自是種落離散,互相侵伐,強者遠遁,弱者請服,邊陲遂安。
27、涼州之戰(勝) 景初二年,燒當羌王芒中、注詣等叛,涼州刺史率諸郡攻討,斬注詣首。
28、討羌氐(勝) 郭淮遂討羌迷當等,按撫柔氐三千馀落,拔徙以實關中。遷左將軍。又破隴西名羌唐蹏于枹罕,加建威將軍。
29、平諸羌(勝) 隴西、南安、金城、西平諸羌餓何、燒弋、伐同、蛾遮塞等相結叛亂,攻圍城邑,南招蜀兵,涼州名胡治無戴復叛應之。討蜀護軍夏侯霸督諸軍屯為翅。淮軍始到狄道,議者僉謂宜先討定枹罕,內平惡羌,外折賊謀。淮策維必來攻霸,遂入沨中,轉南迎霸。維果攻為翅,會淮軍至,維遁退。進討叛羌,斬餓何、燒弋,降服者萬馀落。九年,遮塞等屯河關、白土故城,據河拒軍。淮見形上流,密于下渡兵據白土城,擊,大破之。治無戴圍武威,家屬留在西海。淮進軍趨西海,欲掩取其累重,會無戴折還,與戰于龍夷之北,破走之。
30、伐東濊(勝) 正始六年,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以領東濊屬句麗,興師伐之,不耐侯等舉邑降。其八年,詣闕朝貢,詔更拜不耐濊王,居處雜在民間。
31、一征高句麗(勝) 正始中,儉以高句驪數侵叛,督諸軍步騎萬人出玄菟,從諸道討之。句驪王宮將步騎二萬人,進軍沸流水上,大戰梁口,宮連破走。儉遂束馬縣車,以登丸都,屠句驪所都,斬獲首虜以千數。句驪沛者名得來,數諫宮,宮不從其言。得來嘆曰:“立見此地將生蓬蒿。”遂不食而死,舉國賢之。儉令諸軍不壞其墓,不伐其樹,得其妻子,皆放遣之。宮單將妻子逃竄。儉引軍還。
32、二征高句麗(勝) 六年,復征之,宮遂奔買溝。儉遣玄菟太守王頎追之,過沃沮千有馀里,至肅慎氏南界,刻石紀功,刊丸都之山,銘不耐之城。諸所誅納八千馀口,論功受賞,侯者百馀人。穿山溉灌,民賴其利。
33、討濊貊(勝) 儉討濊貊,破之,韓那奚等數十國各率種落降。
34、滅韓濊(勝) 景初中,明帝密遣帶方太守劉昕、樂浪太守鮮于嗣越海定二郡,諸韓國臣智加賜邑君印綬,其次與邑長。其俗好衣幘,下戶詣郡朝謁,皆假衣幘,自服印綬衣幘千有馀人。部從事吳林以樂浪本統韓國,分割辰韓八國以與樂浪,吏譯轉有異同,臣智激韓忿,攻帶方郡崎離營。時太守弓遵、樂浪太守劉茂興兵伐之,遵戰死,二郡遂滅韓。
只有第23敗和第21平
小結:曹魏和外族34戰,32勝1敗1平,勝率約為94%,平率為2.9%,負率為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