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多讀點《道德經》
琢磨君專欄
物質文明越是高度發達,人心越是復雜,人們越是能夠去老子《道德經》中找到返璞歸真的不變真理,繼而化繁為簡,清心省事。
因為縱使是世代在變化,但存在了幾千年的“大道”依然不變,擺在那里,就等我們自己去發掘。
魯迅先生說:不讀老子《道德經》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主持人白巖松甚至在演講中說道:《道德經》是我的生命之書。
可見,人到中年以后,讀點《道德經》,有利于我們更好地悟透人生,更好地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繼而成就一番事業。
比如說,老子《道德經》中詳細闡釋了“柔”的思想與智慧,他在第四十三章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遍天下再沒有什么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勝過水。
在第七十六章又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后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后就變得干硬枯槁了。
由此可見,老子認為:堅強的東西屬于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則屬于生長的一類。
讀懂了老子的這條智慧,我們舉一反三,便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很多“柔”的妙用。
做人,處世方式要柔和,不可過于剛強自負,不可處處爭強好勝,要不然就會“人至察則無徒”,人緣不好,還經常得罪人。
處理的問題的方式,我們也要柔,不可強來,不要過于簡單粗暴,要不然他人就很難接受。凡事好商量,和氣才能生財,話不要說絕,事不要做絕。
這些都是柔和做人做事的表現,最終也可以“曲則全”,做人做事無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