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們的社會中,有很多關于情緒的困惑。這一點,從「如何去撫養你們的孩子」所引發的大量的辯論和困惑中可見一斑。孩子們的情緒顯然比你們要來得自然得多。這就會帶來一些困難。如果你們某些道德邊界被跨越了,可怎么辦?如果情況失去控制了,成了一片混亂可怎么辦?一個人需要給孩子一些規則,還是讓他們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他們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嗎?
在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重要的是:他們要學會去理解自己的情緒,理解它們從何而來,并且為它們負責。通過你們的幫助,孩子們能夠學會看到:情緒是不理解的一種爆發。這種理解將能夠阻止他們的情緒肆意爆發和失去控制。理解帶來自由,同時也在不壓抑情緒的前提下,將你們帶回到自己的中心。父母作為活生生的榜樣教導了孩子,讓他們以這種方式處理自己的情緒。
你們在應對孩子的過程中遭遇的所有問題,對自己也同樣適用。你們是如何與自己的情緒共處的?你們對待自己很嚴厲嗎?當你們感到生氣(或者憂傷)的時候,你們是不是會規范自己,對自己說:算了吧你,把自己收拾好了繼續前進?你們會壓抑自己的情緒嗎?你們覺得「對自己嚴厲」是好的和必要的嗎?誰教導你們這樣做的?是你們父母中的一個嗎?
又或者你們走向另一極?你們沉浸在自己的情緒中,不愿放開它們。有些人也常常如此。你們可能長久以來感覺「自己是外界境遇的受害者」,比如:你們成長的環境、你們的伴侶或者工作的環境。在過去的某個時刻,那些影響到你的負面事物讓你產生了憤怒的情緒;而在那特定的時刻,與這種內在的憤怒連結給你帶來了自由。【憤怒】讓你們擺脫這些負面事件的影響而走自己的路。但是,你們卻有可能因此而長久地沉浸于憤怒之中,再也不愿放開它。這【憤怒】沒有成為一扇門,反而成為了一種生活的方式。一種受害者的模式就形成了,而這跟治愈是完全不沾邊的。它阻止你們真正地進入你們自己的力量中。
「為你們的情緒負責」而不是把這「情緒當成絕對的真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當你們把它們當成絕對真理時,你們不是把它們看成是「因不理解而產生的爆發」,而是將它們「作為行動的依據」,從而做出一些失去中心的決定。
同樣的,情緒也會發生在那些「被給予過多的情緒自由」的孩子們身上。他們變得狂野和失去控制,他們變成了小暴君;而這不是對的。情緒混亂對孩子和父母來說,都是一樣的無益。
簡短地說:你們在對待自己的情緒這個問題上,要嘛就是太過嚴厲,要嘛就是太過寬大。(同樣,這也適合于你們對待自己孩子的情況。)我希望在那種「對自己的情緒過于嚴厲」這種情況再多說一點,因為它似乎是現在更普遍的一種情況。從六十年代開始,集體層面就開始意識到「壓抑自己的情緒」不是一件好事,因為你們在「窒息自己的自然性和創造性」,事實上你們在「窒息自己的靈魂」。社會會創造出很守紀律和服從的孩子,他們對「規則的關心」超過了對「自己的心靈低語的關注」;而這不管是對個人還是對社會來說,都是一個悲劇。
簡而言之,你們在對待情緒這個問題上,要嘛太過嚴厲,要嘛太過寬容(同樣,這一點也適用于你們對待自己孩子的情況)。我想多談一談「對自己的情緒過于嚴厲」的情形;因為在當今社會,這種情況似乎比較多見。
但是另一個極端又如何呢?那種「認為情緒是正當的,以至于讓它來控制和接管你們生活的方式」又如何呢?
你們可以很好地觀察到自己的內在是否有這樣的情緒!你們對它們非常珍視,以至于你們將它們視為真理;而不是看到它們本來所是的樣子:因不理解而來的爆發。這些就是你們與之認同的情緒。矛盾就在于:這往往也是一些給你們帶來痛苦的情緒。比如說:無力(我無法控制、我無法應付)、憤怒(都是他們的錯)或者悲傷(生活是悲慘的)。這些都是給人帶來痛苦的情緒;然而在另一個層面上,維持這些情緒又讓你覺得自己是獨特不凡的。
比如說:無力感(或者說受害者的那種感覺)!這種情緒模式有它的好處,它可能會給你們帶來一種安全的感覺。它讓你們從一些負擔和責任中解脫出來。「我無法做到,不是嗎?」這是一個黑暗的角落,不過它好像是一個安全的角落。與這個情緒的長久認同所帶來的危險是:你們與你們真正的自由、你們內在神圣的核心失去了聯系。
360pskdocImg_1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