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脂肪代謝或運轉異常使血漿一種或多種脂質高于正常稱為高脂血癥。脂質難溶于水,必須與血漿蛋白結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才能在血液中運轉,故高脂血癥常為高脂蛋白血癥的反映。臨床主要根據在正常飲食情況下,檢查血清總膽固醇(TC)≧6.0mmol/L或甘油三酯(TG)≧1.54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HDL-C)男性≦1.04mmol/L、女性≦1.17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C)>3.12mmol/L,即可診斷。本病病因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由于脂質和脂蛋白代謝先天性障礙及飲食、營養、藥物等因素引起;繼發性者主要繼發于糖尿病、嗜酒者、甲狀腺功能減退、膽道阻塞、冠心病、腎病綜合征等。本病古代中醫未有明確的病證與之相對應,現代中醫名之為“血濁”。
辨治方藥
目前,中醫認為高脂血癥屬“本虛表實”證,以痰瘀內阻為標,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為本。一般主張臨床分如下5型進行辨治:痰濁中阻者,予導痰湯加減;胃熱滯脾者,予保和丸和小承氣湯加減;肝腎陰虧虛者,予六味地黃湯加減;肝郁脾虛者,予逍遙散加減;氣滯血瘀者,予血府逐瘀湯加減。
筆者認為,飲食營養的消化代謝,主要靠脾胃的運化和肝膽的疏泄。所謂高脂血癥,多因飲食不節、嗜食肥甘、好逸少動、情志不舒,或稟賦因素及年老體衰等,導致脾失運化,肝失疏泄,痰濁、瘀濁內生為患。臨床所見高脂血癥的患者,大多或伴有頭暈,目眩,胸悶,腹脹,困倦,口干苦,大便秘結或溏滯不爽,舌苔多膩,脈多弦滑等證及體偏肥胖者。故筆者臨床治療高脂血癥,多以疏肝健中、祛痰化濁、消食散瘀立法組方,可取得比較好的療效。
疏肝健中降脂方:柴胡、黃芩各12克,黃精30克,法夏10克,澤瀉、炒山楂各20克。水煎日服一劑,分早晚2次服。
方解:柴胡、黃芩疏肝清膽,以助脾胃之運化;黃精補中益氣、健脾生精,以治其本;半夏、澤瀉祛痰和胃、化濁利濕,山楂健胃消食、散瘀化積,共治其標。此外,方中的柴胡、黃芩、黃精、澤瀉、山楂等,為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均能顯著降低試驗動物的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標。
臨床加減:頭暈目眩著者,加白術、天麻;血壓高者,加鉤藤(后下)、夏枯草、草決明(打碎);胸悶、胸痛著,選加郁金、石菖蒲、全栝樓等;血瘀證明顯者,加丹參、生蒲黃等;脅腹脹痛者,加芍藥、枳實;有脂肪肝等肝膽疾患者,選加郁金、山梔、虎杖、茵陳、蒲公英等;大便秘結者,加大黃(后下)。
驗案舉隅
賀某,男,40歲。2008年9月3日初診。近半年來一直感到疲乏無力,精神萎靡,時伴右脅腹脹痛不適,胸悶,口苦而干,厭油膩,大便干結,2日1行,體稍肥胖,唇舌紫暗,苔黃膩,脈弦滑。經B超檢查診為:膽囊炎,脂肪肝;空腹抽血查:血清膽固醇(TC)為6.8mmol/L;甘油三酯(TG)為2.9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為0.91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為3.65mmol/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71.2U/L。證屬肝郁脾虛,痰濁、瘀濁、濕熱內阻。予上述“疏肝和中降脂湯”加炒枳實、郁金、山梔各10克,白芍、虎杖、全栝樓(打)各15克。先后服用21劑后,諸癥基本消失,精神健旺,空腹抽血檢查:TC3.66mmol/L,TG1.09mmol/L,HDL1.06mmol/L,LDL3.11mmol/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27.6U/L,均已在正常范圍。囑節制飲食,起居守常,堅持鍛煉,停藥觀察。
預防和調護
1.預防以堅持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適度鍛煉、心態平和為基本原則,控制體重,避免肥胖。
2.治療以長期堅持飲食調治為基礎,應適當限制食物中總熱能的攝入,少吃油膩食物,食用油以植物油為主,尤應控制動物脂肪和膽固醇高的食物(如動物內臟、蛋黃等)的進食量;除以魚類及適量素肉共給蛋白質的需要外,可增加豆類等植物蛋白;避免高糖飲食,控制飲酒。
3.積極有效地治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冠心病、膽道阻塞、高血壓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