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自
3 e d u教育網 [內容提要]1、理解權利和義務的法理學定義是增強公民權利義務意識的思想起點和認識基礎;2、明確我國公民權利的特點是增強公民權利義務意識的出發點;3、深入理解公民要依法行使權利的內涵是增強公民權利義務意識的關鍵;4、從聯系的角度把握我國公民權利和義務的關系是增強公民權利義務意識的著力點;5、自覺履行法定義務是增強公民權利義務意識的落腳點。
[關鍵詞]權利 義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依法治國的步伐不斷加快,依法辦事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維權意識逐步增強。但是,長期以來,在對待如何正確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問題上,不少中
學生包括一些成年人都在思想上存在不同程度的認識誤區。他們認為:只要我一不違法,二不犯罪,就是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守法好公民了。這種觀點在目前仍有一定市場。實際上,這是一種把依法辦事簡單化的過于狹隘化的錯誤認識,在理論上是站不住腳的,在實踐上也是極其有害的,如果不在廣大人民群眾中間繼續大張旗鼓地普及權利義務方面的
教育,勢必將大大延緩我們社會主義民主化和法制化的進程。
關于如何增強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意識,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本文僅結合初中法律常識課教材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理論知識和權威觀點以及中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嘗試對如何增強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意識作一淺顯分析,希望專家學者和有識之士能夠對此問題引起重視。
一、理解權利和義務的法理學定義是增強公民權利義務意識的思想起點和認識基礎
增強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意識,首先要明確“權利”和“義務”的準確法律定義。
在法律層面上,公民的權利是指公民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以作為和不作為的方式取得利益。一方面,公民有權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去實踐某種行為;另一方面,公民有權要求其他公民、國家機關或有關組織去做或者不做某種行為,以使自己的利益得到實現。在教學實踐中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區分“權利”和“權力”的差別。《現代漢語小詞典》對“權利”的解釋是“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權力和享受的利益(跟‘義務’相對)。”對“權力”的解釋是“(1)
政治上的強制力量:國家權力。(2)職責范圍內的支配力量:行使大會主席的權力。”由此可見,“權力”著重強調政治學意義上的支配性和強制性,而“權利”則強調法律意義上的實體利益關系。
與公民權利相對應的是公民的義務,它指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公民必須履行的責任。
從公民與國家的關系來看,我國公民享有人身的、家庭的、受教育的權利,享有廣泛的經濟、政治權利以及依法同違法犯罪做斗爭等權利;同時,我國法律又規定了公民必須相應履行的各項義務。
懂得我國公民權利的特點、權利與義務的一致性,有助于增強我們的國家觀念和法律意識。增強權利觀念,正確行使公民權利,增強義務觀念,自覺履行公民義務,既是增強公民權利和義務意識的題中之義,也是公民意識的重要內容和學習法律常識的落腳點。
二、明確我國公民權利的特點是增強公民權利義務意識的出發點
一般來說,我國公民的權利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平等性。我國憲法第3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我國公民權利的平等性表現在:所有公民一律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權利和自由;所有公民一律平等地承擔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義務;執法機關對于任何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這是不附加任何條件的。
2、廣泛性。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享受權利的主體極為廣泛。我國的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以及一切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都是國家的主人,都享有憲法所賦予的權利。第二,公民享受權利的范圍極為廣泛。我國公民在人身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享有權利和自由。
3、真實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公民權利的確認上,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憲法規定公民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實現的基本權利;二是在公民權利的實現上,國家在法律上、制度上、物質上提供保障,使這種權利能夠真正為公民所享有。
三、深入理解公民要依法行使權利的內涵是增強公民權利義務意識的關鍵
法律所確認的公民權利,要經過公民做出或不做出某種行為來實現。公民在行為選擇時,要依法行事,依法行使權利。
1、首先,不得以非法手段謀取權利。在社會生活中,公民只應享受合法權利,而不能在合法權利之外謀取非法利益,否則會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其次,不得超越合法權利的范圍。公民行使自己的權利,要限制在法律規定的權利范圍之內,而不能超越合法權利的范圍;否則,會侵害他人的權利,自己所奢求的權利也會落空。
3、再次,要采用合法方式、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自由權利。公民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利,并不是隨心所欲的,而必須采用合法方式、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否則,會損害他人的或國家的利益,甚至會違犯法律。
4、最后,要依法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在現實生活中,公民的合法權益遭到侵害時,應該采取的正確辦法,是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其中包括向幽谷思念部門投訴或到執法部門控告,必要時到法院起訴,討會公道,捍衛權益。
總而言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公民不得濫用權利和自由,而應依照法律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利和各項自由。
四、從聯系的角度把握我國公民權利和義務的關系是增強公民權利義務意識的著力點
馬克思說過:“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可見,權利和義務是密不可分的統一體。權利和義務的關系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合一性。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是不可分割的,在某些條件下,權利就是義務,義務就是權利。公民權利和義務的這種合一性,體現了二者的一致性。比如,我國憲法規定,勞動和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2、對等性。公民所享受的權利,是通過公民為社會所盡的義務來確定的。如果不盡相應的義務,社會就不存在行使這種權利的條件。可見,權利和義務相伴相生,二者是對等的。公民所盡義務越多,即對社會的貢獻越大,他所享有的權利也就越充分。
3、制約性。公民所享有的權利和自由,要以義務的履行為條件,受義務的制約。公民享受權利,并不是為所欲為的,而要以保證他人也同樣享有這種權利為前提。權利和義務是密切相連、彼此制約的。
我國憲法第33條規定:“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我國公民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既要求公民增強權利觀念,依法行使權利,又要求公民增強義務觀念,依法履行義務。那種只想享受權利,不愿履行義務的觀點和行為是錯誤的;想多享受權利、少履行義務的觀點和行為也是錯誤的。公民的某些權利,如依法得到的賠償、繼承所得的份額等,公民可以放棄,但是公民的義務則是不能放棄的,是公民必須履行的。
五、自覺履行法定義務是增強公民權利義務意識的落腳點
正確行使權利,是公民意識的重要表現;自覺履行義務,更是公民意識的重要表現。作為一個公民,必須依法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
1、第一,法律所鼓勵的積極去做;我國法律提倡和鼓勵公民的一些行為,自覺履行法定義務,就要積極做出法律所提倡和鼓勵的行為。比如,我國法律提倡和鼓勵公民運用控告檢舉和正當防衛等合法有效手段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全國很多地方都已經和正在設立“見義勇為基金”,都說明公民積極去做法律所鼓勵的行為是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的首要表現形式。
2、第二,法律要求做的必須去做;我國法律明確規定公民的義務,對公民的行為提出具體要求。對此,公民必須按法律的要求去做。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適齡兒童和少年有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義務。這就要求每一名中小學生都要按時入學,在校期間遵守學校紀律,尊敬師長,努力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這也是公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的表現之一。
3、第三,法律所禁止的堅決不做。我國法律明確規定禁止公民的某些行為。公民要自覺履行法定義務,就決不能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所列舉的殺人、搶劫、強奸、綁架、盜竊、吸毒等種種犯罪行為,很明顯都是我國法律所禁止的。我們每一名中學生都要遠離違法犯罪的高壓線,堅決不做觸犯法律的事情,這同時也是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的表現。
總之,增強權利和義務意識,就要求我們每個公民依法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這也是公民意識的集中體現。我們要讓法律常駐心中,知法、懂法,依法辦事,依法律己,以法律作為自己行為選擇的首要標準;守法、用法、護法,樹立牢固的依法治國觀念和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做一個有高度法制觀念的社會主義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