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論當前茶藝表演的一些問題
一.茶藝溯源

  自從20世紀七十年代臺灣的茶人們提出“茶藝”這個概念以后,20多年來已被海峽兩岸 的廣大茶文化界人士所接受,在大陸各地的街頭巷尾到處都可看到“茶藝館”的招牌,在各種大 小茶文化盛會及茶藝館中,“茶藝表演”也往往成為重要節目。在各種視聽媒體中,“茶藝”也是 一個出現率較高的名詞,并已逐漸成為人們的日常用語。
  應該說,“茶藝”一詞的創造和“茶藝館”業的形成,是臺灣茶藝界對祖國茶文化事業的重要 貢獻之一。依我之見,從中華茶文化發展史的角度來考察,“茶藝”一詞的出現,則具有更高的 學術意義。 

  眾所周知,早在唐代,我國就出現“茶道”一詞但其內涵并無明確的界定,往往指煮茶之道 和飲茶之道,有時也泛指飲茶過程中所領悟之道。
 
    如《封氏聞見記》記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 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 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里的“茶道”顯然 是指煎茶之道,以技術層面為主。
 
   宋人重視斗茶,但斗的是點茶的技術,并無道德方面的要求, 因此,宋代的茶書不談茶道。

   直到明朝的張源《茶錄》中才重提茶道:“茶道:造時精,藏時燥,泡 時潔。精、燥、潔,茶道盡也。”但是這“茶道”僅僅是造、藏、泡等純技術層面的要求,也無品茗悟 道等精神的東西。
 
    中國歷代茶人不太談“茶道”,不將老百姓日常的飲茶之道硬抬到“非常之 道”的高度,中國古代也沒有專談茶道的論著,這是不爭的事實,毋庸諱言。現在有許多文章和 著作大談茶道,論證茶道在中國自古有之,不讓日本專美于世。然而更多的是從古籍中發掘出 一些處于萌芽狀態的零星章句,然后以自己的現代意識加以深化,加以升華。但這些最多只能 說是現代茶人對中國茶道的理解和闡述,并不等于古代就有如此豐富、如此完備、如此理想的 理論體系,至于這些理解和闡述是否就是;住確無誤,能否為大家所接受,形成共識,更需經過 時間和實踐的考驗,并不以個人意志或地位而轉移。
 
  茶追傳到日本,被發揮到極致。自從唐代中國茶道傳入日本之后,經過幾世紀的發展,到 相當于中國明朝中期(十六世紀),“在紹鷗、利休等一大批偉大的茶人們的卓越的努力之下,日 本茶道終于發展成為具備有深遠的哲理和豐富的藝術表現力的一大綜合文化體系;從那時 起,“茶道”一詞逐漸被使用起來。至十八世紀,‘茶道’已成為人人皆知的詞匯和事物。”
 
  • 但是即使在日本,“茶道”的概念也不是那么確定的:有時它指“具有深遠的哲理”的精神層面,如歸 納為“和、敬、清、寂”四規:有時又是指具體的操作方法,如“煎茶道”、“末茶道”和“茶道表演” 等,這里的茶道就是只指泡茶方法等技術層面。
  • 臺灣的茶文化界為了恢復弘揚品飲茗茶的 民俗而創造“茶藝”一詞時,最初的用意是“‘茶道’雖然建立于中國,但已為日本專美于前,如果 現在提出‘茶道’恐怕引起誤會,以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臺灣來;另一個顧慮,是怕提出‘茶道’ 過于嚴肅性。
 
  • 中國人對于‘道’字是特別莊重的,比較高高在上的,要人民很快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茶藝’這個詞。顯然,這里的“茶藝”也只是“茶道”的代名詞,其內涵并無明顯 的區別。因此臺灣茶文化界在解釋“茶藝”一詞時也與“茶道”沒有什么區別,有時是指泡茶的 技藝,有時又指“茶藝精神”,所謂“茶藝精神”也就是“茶道精神”。換句話說,在中華茶文化復 興事業的起步階段,“茶藝”并沒有真正從“茶道”中獨立出來。 
   有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當茶藝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各種茶文化活動蓬勃開展起來以 后,廣大群眾要求明確“茶藝”的內涵,要求解釋它和“茶道”到底有無區別,區別何在?特別是 一些學者在研究中國茶文化歷史以及當前茶文化蓬勃發展的趨勢時,更加覺得有必要對“茶 藝”和“茶道”給以科學界定,以有利于茶丈化事業健康地向前發展。
  • 臺灣茶文化專家范增 平先生在1987年就提出:“廣義的茶藝是,研究茶葉的生產、制造、經營、飲用的方法和探討茶 業原理、原則,以達到物質和精神全面滿足的學問。狹義的界說,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壺茶的技 藝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藝術。”
  •  
  • 臺灣茶藝專家蔡榮章先生在1992年也說:“我們認為‘茶道’、 ‘茶藝’都可以表示茶在文化上的內涵,無需因使用的名稱強加解釋其差異。但可以因為使用的場合分開使用不同的名稱:如要強調有形的動作部分,則使用‘茶藝’,強調茶引發的思想與 美感境界,則使用‘茶道’。”蔡先生的這段話最終還是肯定了茶道、茶藝的差異之處。
  •  
  • 同在 1992年,北京的茶文化學者王玲教授在她的《中國茶文化》一書中也對“茶道”和“茶藝”進行明 確的解釋:“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 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 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 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 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
  依我之見,所謂廣義茶藝中的“研究茶葉的生產、制造、經營”等方面,早已形成相當成熟的 “茶葉科學”和“茶葉貿易學”等學科,有著一整套的嚴格科學概念,遠非“茶藝”一詞所能科學概 括,也無須用“茶藝”一詞去涵蓋,正如日本的“茶道”一詞并不涵蓋種茶、制茶和售茶等內容一 樣。因此茶藝應該是專指泡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而言,而茶道則是茶藝實踐過程中所追求 和體現的道德理想。茶藝是茶道的載體,是茶事活動中物質和精神的中介,只有通過茶藝活 動,沒有生命的茶葉才能與茶道聯系起來,升華為充滿詩情畫意和富有哲理色彩的茶文化。所 以,茶藝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是茶丈化活動的重心,也是茶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課題。應該讓 茶藝的內涵明確、具體起來,不再和蒂道、制茶、售茶等概念混同在一起。它不必去承擔“茶道” 的哲學重負,更不必擴大到茶學的范圍中,去負擔種茶、制茶和售茶的重任,而是專心一意將泡 茶技藝發展為一門藝術。這既有利于茶文化事業的發展,也是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中國的茶文化事業的復興已經將近三十年,特別是近十幾年來的大陸茶文化事業迅猛發 展,帶動了各地民間茶藝館產業的勃興,一大批文化界人士介入到茶丈化活動中來,還有許多 專家學者投身于茶文化理論研究,出版了眾多的學術論著,既極大地豐富了中國茶文化內容, 也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茶文化事業向前發展。這一大好形勢,正處于方興未艾之際,其影響并 非只局限于中華大地,而是波及國外了。中華茶文化正以茶藝為先導,不但已在東南亞各國生 根開花,迂開始遠渡重洋飛向歐美了。這是當年的陸羽所抖想不到的事情,也是無法比擬的事 情。因此千年以前的老概念已無法涵蓋日新月異的現實生活,我們不能只在老祖宗的舊帽子 下打圈圈,需要新的創造、新的概念、新的理論、新的方法。

   茶人創造了“無我茶會”,創造 “聞香杯”,更創造了“茶藝”一詞,
都是適應了時代的要求。
 
    大陸也有很多茶藝工作者在潛 心研究、整理、加工茶藝表演,不停地在各地演出.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同和歡迎,對推動茶文 化事業的發展起了積極推動作用。還有一些專家、學者對茶藝予以更多的關注,進行理論探 討,這些都是非常可喜的現象。當前需要做的事情是加強學術交流,開展深入的討論,及時加 以總結和提高,以使之更加成熟,日趨規范,臻于完美。
 
二.茶藝鳥瞰 

  放眼中華大地的茶藝活動,異彩紛呈,美不勝收。從各地茶藝館日常接待客人到各種大小 不一的茶會活動,茶藝表演總是重頭戲。就我個人這些年來所觀賞到茶藝表演來說,最合適的 概括就是“百花齊放,推陳出許演總藝活動,異彩紛呈,美不勝收。從各地茶藝館日常接待客人到各種大小不一的茶會活動,茶藝表演總是重頭戲。就我個人這些年來所觀賞到茶藝表演來說,最合適的概括就是“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八個字。 大體而言,
 
目前國內的茶藝表演基本上可分為:傳統茶藝、加工整理和仿古創新三大類型。 

(一)傳統茶藝
 
  在我國民間最流行的茶葉沖泡技藝,主要有:四川及北方地區的蓋碗茶,以沖泡花茶為主, 也有用蓋碗沖泡綠茶的。其次是閩廣港臺地區的小壺小杯的工夫茶,專泡烏龍茶。再次是江浙地區的玻璃杯沖泡名優綠茶、其歷史較前二者為晚,是近代玻璃器皿盛行以后才開始使用 的。而蓋碗茶和上夫茶至少在清朝初年就已經流行,歷史較為古老。此外,民間有用大壺泡茶 或用大茶杯泡茶的,茶具簡單,沖泡和飲用都沒有什么講究,屬于喝茶范圍,不在茶藝之列,最多可放到茶俗范疇中去研究。 

 1.工夫茶 
  上述幾種沖泡技藝中,以工夫茶最為講究。早在清朝初年丈人袁杜就在《隨園食單》中提 到武爽山寺廟里“僧道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椽,每斟無一兩。上,不忍遽咽,先嗅其 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清朝中期俞蛟在《夢廠雜著》中也說:“杯小而盤如滿月: ……—先將泉水貯鐺,用細炭煎王初沸,投茶于壺內沖之,蓋定,復遍澆其上,然后斟而呷之。”已 經和今天的工夫茶差不了多少。從其壺杯如此之小,可知不足用來喝的,而是用來品的,所以 富有情趣,最具藝術性。數百年來一直在閩廣港臺地區流傳,諸如“鳳凰三點頭”、“關公巡城”、 ”韓信點兵”等術語、幾手是家喻戶曉,老少皆知:走在閩南或潮汕街頭,到處都可見到商店門 前擺有工夫茶具(甚至連街上補鞋攤上都會見到一套),既供店員自用,也用以招待顧客,可見 它的普及程度:工夫茶本是生活型的茶藝,它本來不是用來表演娛人,只是因為它有別于解渴 的喝茶方式而具有一定藝術韻味,稍加整理就可登臺表演,因此,在茶文化熱潮掀起之初,它 就最早登臺亮相而受到群眾的歡迎。 1990年,武夷山市舉行“首屆武夷巖茶節”,該地茶藝工 作者根據清代品飲巖茶之法,稍作整理,首次向海內外茶人推出‘工夫茶”茶藝,共有16道程 序:”焚香靜氣 絲竹和嗚 葉嘉酬賓 巖泉初沸 孟臣霖沐 烏龍入宮 懸壺高;十 春風拂 面 重洗仙顏 若踩出浴 玉液回壺 關公巡城 韓信點兵 三龍護鼎 鑒賞三色 喜聞幽 香 初品奇茗 再斟的孔 細啜甘露 三斟石乳 領悟巖韻 自斟滿飲 敬獻茶點 欣賞茶 歌 蚌龍戲水 盡杯謝茶””’1991年在日本單行‘中日茶文化交流800年紀念展覽會”上,現福 州“別有天茶藝居”總經理昊唯真女士代表中國茶藝界在會上表演福建“工夫茶”時,將程序精 簡為18道:”備器候用 傾茶入則 鑒賞佳茗 清泉初沸 孟臣淋霖 烏龍入宮 懸壺高沖 推泡抽眉 重洗仙顏 若琛出浴 游山玩水 關公巡城 韓信點兵 三龍護鼎 鑒賞湯色 喜聞幽香 細品佳茗 重賞馀韻。””顯然,不管是26道還是18道程序,都是經過現代茶藝 工作者整理過的,已不是清代丈人品飲巖茶之法的原始面目,也不是原封不動地將民間工夫茶 直接搬上舞臺。不過從“烏龍入宮”、“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三龍護鼎”等名稱,可以看出是 老百姓的民間口語,并非是丈人雅士們憑空杜撰出采的,因此這些程序大體上還是保留了傳統 二天茶的基本面貌。
 
  • 在鐵觀音產地的福建省安溪縣,其工夫茶沖泡方式本來和廣東潮汕 一帶工夫茶的基本程序大致相同,也是用小壺小杯沖泡的。然而現在安溪地區在;泡鐵觀音烏龍茶時,卻不用小壺,而是改用小蓋杯。這是因為解放以后,國家茶葉收購部門在收購茶 葉時,要對茶葉進行評審,而評審時使用的評審杯就是白瓷蓋碗杯。茶農們開始重視茶葉的質 量,也就效仿坪審人員用評審杯來鑒定自己茶葉的質量。后來在日常生活中也就采用評宙杯 來泡茶,原來所用的紫砂小壺不便于觀察湯色和茶葉底色而被放棄,結果現在安溪地區的功夫茶;泡茶器具就采用蓋碗杯,半個世紀以來,成為該地的主要泡茶方式,因為它不是哪位個人的 改良提倡,而是群眾自發形成的,故也應該視為民間傳統茶藝,又因為它僅足以杯代壺,并未改用沖泡程式,仍可歸類于傳統工夫茶的范疇。
     
  • 2.蓋碗茶
      蓋碗茶盛行于長江流域和北方地區,其覆蓋面積甚至比傳統工夫茶還要大,主要是沖泡綠茶和花茶,但是正如上述的原因,在閩廣一些地方,也有用蓋碗沖泡烏龍茶。俗稱蓋碗.實際上 應該叫蓋杯,其主要的特點是將茶葉放在杯中沖泡,直接品飲。雖然不用茶壺,比工夫茶簡單 些,但是杯下有托,杯上有蓋,無論是沖泡還是品飲都有些講究,具有相當的觀賞價值,因此也為茶藝表演的基本形式之一。傳統的蓋碗茶藝在四川地區曾得到很長發展,并且創造出一 種類似雜技性質的高唯度動作——摻茶技術,摻茶師傅左手五指夾著七八副茶碗,右手提著 長嘴銅茶壺,來到客人桌前,左手一揚,茶托幾旋幾轉就停在各位客人面前,還未停穩,茶杯已 經落在茶托上,放上茶葉,摻好水,用小指一挑,一個個蓋子就像活了起來跳到茶杯上,蓋得嚴 嚴實買,像是耍雜技似的,令人目不暇接:但這不足一般人能夠做到的事,同時,令人驚奇的表 演也與以“和”、“靜”為主導的茶道精神不協調,所以不宜劃歸茶藝范疇;

 

  • 蓋碗是北方飲用花茶的主要器具,并且傳入清宮,甚受皇帝和后妃們青昧,也就成為宮廷茶藝的主要道具。清朝、民 國時期北方茶館使用的茶具主要是蓋碗。民間也有使用蓋碗泡茶的,只是程序動作都不大 講定、規范。浙江大學童啟慶教授在教學和茶藝活動中對蓋碗茶藝追行了規范,

 

  • 蓋碗沖泡綠茶的要程序為:備具、賞茶、沖泡、奉茶、品嘗、收具,較為簡明扼要。用蓋碗沖泡烏龍茶的主要程序 則為:備具、賞茶、溫蓋碗、置茶、溫潤泡、第一泡、溫杯、分茶、奉茶、品嘗、第二泡、分茶、品嘗、第 三泡、分茶、品嘗等,較前者細致些,但后者實際上與傳統工夫茶沖泡技藝相似,只是將小茶壺 玫為蓋碗罷了。
     
  • 3.玻璃杯泡法
      玻璃杯泡法盛行于長江流域,特別是長江下游的江浙地區,是龍井、碧落螺春等著名綠茶的產地,人們喜愛在品飲名優綠茶時觀賞茶芽在茶湯中優美的形態和色澤,因此喜歡采用透明的 玻璃杯沖泡,從而形成了玻璃杯沖泡茶藝。在杭州,上海等大城市的茶藝館中經常可以見到 這種沖泡技藝。1990年秋天,杭州“茶人之家基全會”成立大會上,舉行了“龍井茶宴”,其中的 龍井綠茶沖泡程序為:泡茶師鞠躬就座,進行泡茶操作,先請奉茶小姐用茶盤托著茶樣送至客 人面前,請客人鑒賞。然后泡茶師用無蓋玻璃杯沖泡,每杯投入二、三克茶葉,遂沖入少量開水 (約相當于茶杯的四分之一容量),浸潤茶葉,使干茶吸水舒展,稍候片刻再加水,即奉茶請嘉賓 品嘗。浙江大學童啟慶教授曾將玻璃杯沖泡綠茶的技藝概括為8道程序:備具、賞茶、置茶、 浸潤泡、沖泡、奉茶、品嘗、收具。¨¨上海天天旺茶宴館劉秋萍女士也將用玻璃杯沖泡名優綠茶 的技藝歸納為下面幾個要點:賞茶、溫杯、投茶、沖泡、奉茶、品嘗。與前者相比,多了一道“溫 杯”程序,而且要求頗為嚴格:“在150毫升的杯中注入三分之一的沸水。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 指捏住玻璃杯的下端,中指、無名指、小指自然向外,左手的中指輕托杯底。將水沿杯口借助手 腕的自然動作,旋轉一周,但必須滴水不漏。”這種燙杯手法,動作輕緩柔和,具有一定的觀賞 性,給客人一種順其自然、恬淡寧靜的感覺,使浮躁的心情得以緩解。”

   生活現實表明,傳統茶藝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老古董,而是隨著時代的前進、生活的變遷而 不斷更新、發展、豐富、完善,否則就會死板、僵化,就會被歷史和生活所淘汰。歷史告訴我們, 古老的泡茶技藝一直在變化著,唐代的煮茶、宋代的點茶早在元未明初就被淘汰了,明代盛行 的葉茶撮泡法雖然流傳至今,但已演變為上述三大流派,就是各個流派自身也在不斷變化發 展,即以工夫茶來說,過去南制水壺(玉書碌)已被不銹鋼壺或石英壺所代替,泥爐木炭也被電 爐和酒精燈所代替。臺灣茶人們在工夫茶沖泡技藝中增加了一道聞香程序,創造了均勻茶湯 的“公道杯”和專門聞香的“聞香杯”。上海的茶人則更加以改造,而自稱為“海派工夫茶”。跟 隨時代的步伐,這是歷史的必然,只有這樣,中華茶藝才會具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
 

  • (二)加工整理
      在茶文化熱潮興起之后,為了適應在各種茶文化活動中表演和茶藝館營業中的需要,許多 熱心的茶人就對民間自發狀態的傳統茶藝進行加工整理,使之規范化、藝術化,以讓更多的群 眾了解、接受和喜愛,這其中較為成功的當數

 
  • “臺灣工夫茶藝”。與傳統的潮汕工夫茶比較,臺 灣工夫茶在三個方面得到改良提高:一是潮汕工夫茶在置茶時是將茶罐里的茶葉先倒在一張 白紙上,再拿起盛茶的紙傾向壺口倒進茶葉,當時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紙上較粗的茶葉倒在壺嘴 附近,較細碎的茶葉倒在靠后、下面。臺灣工夫茶則改為使用竹制或木制的茶則和茶匙,先用 茶則從茶罐中取出茶葉,再用茶匙將茶則中的茶葉撥入壺中,顯得更為講究、雅致。二是創造 了“茶海(公道杯)”,潮汕工夫茶在茶泡好之后,用“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方法將茶湯均勻倒 入各個茶杯之中。但是,有時不易倒得很均勻,而且茶壺中可能有剩余的茶湯,如不及時倒出, 過后會因浸泡過久而苦澀。于是有人從西方喝咖啡牛奶的器具中得到啟發,創制了形同“奶 罐”的帶流小瓷罐,叫做“茶海”。先將茶壺中的茶湯倒進茶海中,再從茶海倒進各個茶杯里,這 樣每一杯的茶湯都很均勻,故又叫做“公道杯”。茶海中的茶湯還可再喝。三是創造了“聞香 杯”。由于烏龍茶的香氣特別濃郁持久,過去都是在品嘗時先聞杯中茶香再飲茶湯。臺灣茶人 則將聞香單獨作為一道程序,發明了柱狀的“聞香杯”,先將茶湯倒進聞香杯,然后將聞香杯中的茶湯例入品茗杯,再將聞香杯放到鼻子前聞香。

 

  • 臺灣茶文化專家范增平先生不久前出版的 《喝杯好茶》一書中,將臺灣工夫茶歸納為18道程序,稱為“行茶十八步”:1.備具。2.迎客。3. 煮水。4.溫壺。5.賞茶。6.置茶。7.溫潤泡。8.將茶水注入茶海。9.懸壺高沖。10.溫杯。 11.斟茶入茶海。12.分茶入聞香杯。13.將聞香杯中茶湯倒入品茗杯。14,觀賞湯色。15.聞 香。16.品茶。17.三口品完。18.靜坐回味。
      
     顯然,經過改良的臺灣工夫茶更加細膩、豐富,更富藝術情趣,因而不但在臺灣流行,而且 也在大陸受到歡迎。目前大陸各地茶藝館都經常為客人表演臺灣工夫茶茶藝。

  由于上海人歷代口味較淡,又緊鄰綠茶產區,素喜飲綠茶。工夫茶泡出來的烏龍茶湯過于 濃郁,泡法也較為復雜,故在上海不易推廣。上海天天旺茶宴館總經理劉秋萍女士經過幾年的 摸索,對傳統工夫茶進行了改良,終于形成了清淡怡人、簡潔明了的獨特風格,被稱為“海派工 夫茶”。海派工夫茶與傳統工夫茶的主要區別在于: 

  一.傳統工夫茶的投茶量一般為壺容量的三分之二,海派工夫茶則占壺容量的三分之一, 這樣跑出來的茶湯橙黃明亮,幽香淡雅,更適合上海地區人們的口味。
  二.傳統工夫茶由于投茶量較大,吸水舒展后的芽葉常常將壺蓋拱出,在這拱蓋的不經意 之中,香和韻自然流失,茶湯達不到完美,而且壺中間的茶葉常常還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就被棄 之,浪費許多茶葉。而海派工夫茶芽葉舒展后洽與壺口持平,七泡之后,每片茶葉都得以舒展, 彌補了傳統工夫茶的不足。
  三.傳統工夫茶的投茶量較大,懸壺高沖后必須迅速出茶,不然茶湯苦澀,常人難以品飲。 海派工夫茶則以科學的泡茶方式,精確計算時間從容有序地調控茶,能使茶的香、味、韻得到充 分發揮,使人品嘗到茶的真味。如泡茶從進水到出茶為1分鐘,過短茶的香和韻不能顯現,過 長則產生苦澀味。按傳統功夫茶泡法,鐵觀音只能泡到七泡有余香,按海派工夫茶的泡法,則 九泡還能有馀香。 
  四.傳統工夫茶的泡茶程序較繁瑣,一般要有21道才能泡完一道茶,武夷山地區的工夫茶 甚至多達26道。海派工夫茶則主張簡潔明了,崇尚喝到茶的真味,將許多無傷大雅的多余程 序剔除,只留必要的泡茶技藝,這種講究實際的品茶方式,受到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的歡迎。 經過改良后的海派工夫茶共有10道程序:1.準備茶具。2.鑒賞佳葉。3.觀音入宮。4.懸 壺高;中。5.觀音出海(洗茶)。6.平分秋色(分茶)。7.觀賞湯色。8.喜聞幽香。9.小口啜飲。 10.收拾茶具。

    如果說臺灣工夫茶主要是通過增添茶具和增加程序的辦法對傳統工夫茶進行改良的話,那么,海派工夫茶則是通過減少投茶量和精簡程序的辦法來進行改良,都取得成功,都有利于工夫茶在綠茶區和花茶區的推廣和普及。

   對蓋碗茶沖泡技藝進行加工整理的主要是北京的一些茶文化工作者。1997年北京大學 的滕軍女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陸堯先生和中華書局的張荷女士進行合作,將北方沖泡香片 (即花茶)茶藝加以整理和規范,取名為“北京香片(蓋碗)茶茶藝”,并在茶會上表演,頗獲好評。 其程序是:恭迎賓客 呈展茶旗 敬宣茶德 精選香茗 理火烹泉 鑒賞甘霖 擺盞備具 流云拂月 執權投茶 云龍瀉瀑 初奉香茗 陶然沁芳 百味凝春 重酌釅香 泉入龍潭 品評江山 即興頌章 書畫會賞 盡杯謝茶 嘉葉酬賓 潔具收盞 茶倉歸一 再宣茶德 致謝話別 雖然加工的程度較大,主要是增添了呈展茶旗、宣講茶德、即興頌章、書畫會賞、再宣茶德、 致謝話別等與泡茶沒有直接關系的輔助項目,而且“敬宣茶德”和“再宣茶德”兩道程序重復,有 說教之嫌,但基本上還是保留了傳統蓋碗茶沖泡技藝的主要程序和動作要領,并且加以規范, 有利于蓋碗茶藝的推廣和普及。

  對玻璃杯沖泡綠茶的技藝進行加工整理的是上海、杭州等地茶人。他們根據各種名優綠 茶的特點,采用了不同的投茶方法。一為下投法:用茶針(匙)將茶葉拔入杯中,再用85℃水溫 的沸水以360度回旋斟水法注入杯中,泡茶時水流要一氣呵成,不可斷斷續續。二為中投法: 先在杯中倒入三分之一杯的水,再投茶入杯浸潤茶芽,使其舒展,然后采用360度的回旋斟 水法倒至七成水。三為上投法:主要是用來沖泡碧螺春、無錫毫茶、峨眉雪芽等名優綠茶,用 80℃水溫,先在杯中倒入七咸水,再從水面上將茶徐徐投入,投到杯中的茶芽似雪花飄零,瞬間 滿目飛翠,茶湯清澈明亮,飄溢花果之香。顯然,前二者是傳統泡茶技藝的繼承,而后者(上 投法)則是茶藝實踐中的發明創造,從茶藝發展史的角度講,是應該應該加以肯定的。
 (三)仿古創新
  自20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大陸茶文化活動勃然興盛起來,各地不斷舉辦大型的茶文化 集會,有的規模宏大,有的還是國際性的盛會。規模最大的當屬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舉辦的 每兩年一次的“中國國際茶文化研討會”,至今已經開了六屆,其中第四屆是在韓國漢城舉行, 第七屆將于明年在馬來西亞舉行。福建的武夷山、福州、福安及安溪、云南思茅和昆明、上海、 杭州、陜西法門寺、廣西桂林、山西五臺山、江西星子縣和廣東的廣州、佛山等地方也都先后主 辦過國際茶會,有的還是舉辦過多次。其中尤以上海市最為突出,從1994年起連續8年舉辦 了8次“上海國際茶文化節”,在國內外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眾多規模不等的茶文化盛會中;各地茶文化工作者編創了許多新型的茶藝表演節目,內 容豐富,主題鮮明,形式多樣,各具特色,令人耳目一新,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如果說傳統茶 藝是屬于生活型茶藝的話,那么這些新型的茶藝則是屬于表演型的茶藝(有人稱之為主題茶 藝)””,基本上可劃分為仿古和創新兩大類。仿古類主要是根據文獻和考古資料復原古人的 品茗活動。創新類則是根據一定主題編創反映現實生活的茶藝活動。據我這些年來在各種大 型茶會中的直接觀感,下列的這些茶藝表演都給我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盡管不能說是盡善盡 美,應該說還是較為成功的。
 
1.文士茶 
  江西省婺源縣茶葉集團公司于1991年組建了“婺源茶道團”,在黃澗石、洪鵬 等先生主持下編創了“農家茶”、“文士茶”和“富室茶”,并于同年8月在南昌召開的“首屆農業 考古國際學術討論會”上正式向國內外學者公開表演,獲得很大成功:1994年,在“首屆上海 國際茶丈化節”上也表演了“農家茶”和“文士茶”。此后“農家茶”和“文士茶”還被一些地方茶 藝隊所引進。農家茶”和“文士茶”則經常表演。其中尤以 “文士茶”囚程序編排合理,動作嫻熟協調,服裝富有地方特色,很受觀眾歡迎,十年來常演不 衰,還被南北各地的茶藝團體所引進,成為保留節目。1998年10月,在陜西省西安市恭行的第 二屆法門寺唐代茶丈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陜西省歌舞劇院表演了由茶丈化專家陸鈞、 韓全科等人編排的唐代“文士茶”,表現唐代的文人顏真卿、盧仝、皎然、陸羽等人聚會,吟詩品 茗,由陸羽親自為大家煮茶。 因為是按照出土文物和《茶經》上的記載來復原唐代煮茶活動,囚 而也具有較強歷史真實性,獲得較好的效果。 
 
  • “農家茶”是表現江南農村婦女使用大瓷茶壺泡茶,屬于壺泡法。“文士茶”是表 現清末民初江南丈人雅士的品茗活動,屬于蓋碗泡法。“富室茶”是表現解放前江南富貴人家 的品茗活動,也是屬于蓋碗泡法。因婺源古代屬于徽州,故有人也將這些茶藝稱之為“徽州茶 道”。“富室茶”因缺乏特色,后來沒有再演出過。“ 
8.珠海漁女

  1997年8月,在山西省五臺山舉行的“首屆五臺山國際茶會”上,來自廣東省 珠海市的“心靈茶藝公司”茶藝隊表演了反映珠海特區現實生活的茶藝“珠海漁女”。-這是由多 年來致力于珠海特區茶藝事業的劉心靈小姐編創的,分為前后兩半,前半部分表現過去珠海漁 村婦女窮困時的飲茶活動,后半部分表現改革開放后過著富裕生活時的品茗活動,通過背后的 布景和漁女們的服裝、茶具以及心情的變換來反映改革開放前后的巨大變化。在此之前,劉心 靈小姐還編創了反映南方現實生活的綠茶沖泡的茶藝節目“夢江南”在珠海的茶會上表演,也 相當成功。在此之后,她又和澳門茶人合作編創了反映澳門回歸的茶藝“一脈情”,并于2000 年四月在“天下第一泉——新世紀國際茶會”上演出。“一脈情”包括廣東早茶和歐洲下午茶兩 部分,反映中國和葡萄牙兩種文化在澳門的交匯,由葡籍馬央小姐和珠海的茶藝小姐同臺演 出,效果很好,深受出席茶會的各國茶人的歡迎。
9.龍井問茶 
  近年來,我國茶藝界的后起之秀,杭州的袁勤跡小姐在茶藝編創方面也取得 很大成績,先后推出了“龍井問茶”、“九曲紅梅”、“菊花茶道”“禪茶道”等一系列茶藝,多次在大 型茶會上表演,都取得很大成功。袁勤跡小姐本人受到家庭的藝術熏陶,自幼學習琴棋書畫, 后來又學習了插花藝術,具有多方面的藝術修養,將之與茶藝揉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風格。 她所表演的“龍井問茶”(綠茶)和“九曲紅梅”(紅茶),無論是服裝、道具和背景都經過精心的選 擇配合,顯得和諧、優美、典雅,令人耳目一新,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已引起茶藝界的重視。 
10.民族茶藝 
  我國各兄弟民族都有其獨特的飲茶習俗,如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 白族的三道茶、傣族的竹筒茶、侗族的罐罐茶、納西族的鹽巴茶……等等,無論是飲茶方法、飲 茶器具都與漢族不同,在茶文化活動開展得較好的地區,一些茶藝工作者將本地區獨具特色的 民族茶俗加工整理成表演型的茶藝,配以民族服裝和民族音樂,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因而很受 觀眾的歡迎。云南地區的茶文化工作者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成績特別突出。早在1989 年,他們就推出“白族三道茶”,在北京演出,廣受好評。特別是1993年4月在云南思茅舉行的 首屆“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和1994年8月在云南昆明舉行的“第三屆中國國際茶文化 研討會”期間,東道i先后舉辦了兩場民族茶藝晚會,集中表演了云南各兄弟民族的飲茶習俗, 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給國內外茶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云南大理洱海的游船上,天 天都在為游客表演“白族三道茶”,成為大理旅游的一大特色。內陸的一些茶藝表演團體也有 引進“白族三道茶”,頗受觀眾的青昧。
  此外,每年各地都舉辦了大小不同的茶葉節或茶會活動,都有一些茶藝表演,其中當有一 些頗具特色,只是因為屬于地方性的活動,很少在全國性的刊物上報道,我也沒機會看到他們 的演出,不了解具體情況,因此無法在此進行介紹和評論。但是,僅就上面的簡略介紹,亦可看 出這些年來我國茶藝事業欣欣向榮的大好形勢,應該說,成績是巨大的。當然,也有些問題需 要進行總結和探討。
 
三.存在問題
  上述各家的茶藝編創工作可以說是各自為政,各憑自己的對茶藝的理解和體會獨自進行 嘗試,既沒有統一的認識和明確的理論指導,也沒有自覺的進行相互交流和探討,完全處于分 散的自發狀態,取得成績實屬可喜,存在問題也是勢所必然。我們至今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 全國茶藝工作者的組織,也從來沒有就茶藝編創和表演問題開過一次學術研討會(這次在廣東 佛山召開的“中華茶藝面向世界研討會”算是第一次專門討論茶藝問題,但由于時間和準備不 足,對茶藝問題并沒有進行集中、深入的探討,只能算是開了個頭)。雖然有些同志寫過一些論 述茶藝的文章,但既不系統全面,又無針鋒相對的深入討論,經常是各說各的,許多理論問題沒 有科學的解釋和明確的結論,令群眾無所適從,這就妨礙我國茶藝事業的健康發展。我認為, 在茶文化振興運動興起之初,出現一些問題和不足的現象總是難免的,但要使中國茶藝事業持 續向前發展,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就必須要有正確的理論指導,在有關茶藝編創表演的一些原 則問題上要有明確認識并取得統一。可喜的是近一年來,已有學者重視茶藝理論的建設,相繼 出版了《中國茶藝》(林治著)、《中華茶藝學》(范增平著)等書,自覺將茶藝作為一門學科進行系 統的探討。但因屬初創,多為一家之言,是否完備,能否為大家所接受,尚需學者們的評判和時 間的考驗。
就個人這些年來所觀摩的一些茶藝表演,我覺得當前茶藝編創表演中有些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
1.概念不清,藝、道混同。 
  有些茶藝編創者對中國茶文化缺乏基本常識,對茶藝、茶道的 概念還沒弄不清楚,連構成茶藝的幾個基本要素也沒弄明白,就動手編創茶藝。他們把茶藝看 得太過簡單,太過容易,似乎只要有一個茶壺、幾個茶杯就誰都可以隨意編排出一大套茶藝來, 結果就會出現曹進先生所批評的令人強烈反感的“牽強附會、不倫不類的‘表演’。”有些人 將其編創的茶藝節目命名為“某某茶道”,或冠以地名,或冠以姓氏,這也不大合適。這是不了 解只有茶藝才具有操作性,才能進行表演,而茶道是屬于精神層面,只能通過茶藝來體現。所 以應該稱為“某某茶藝”表演,不宜稱為“某某茶道”表演。同時,茶藝也不宜和茶俗混同。因為 茶藝是指泡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兩者是統一的整體。而民間許多飲茶習俗,更多地保留著 古老的煮茶方式,側重的是“喝”和“食”,重點不在“品”,其“藝”的成份稀薄。如前述的“客家擂 茶”和“姜鹽豆子茶”,就屬于茶俗,而不應稱之為茶藝。同樣,“惠安女茶俗”中所使用的茶具和 泡茶技藝完全是屬于工夫茶范疇,故不稱為“惠安女茶藝”,而稱為“惠安女茶俗”。當然,茶俗 同樣可以表演,因為它不但具有一定的觀賞性,而且還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能加深我們對中 華茶藝廣博性的認識。因此,科學地區分茶道、茶藝、茶俗等概念,有助于茶藝編創質量的提高 和成熟。 
2
.自然主義,照搬生活。 
  不管是在客人面前表演的生活型茶藝,還是在舞臺上表演的表 演型茶藝,它都不是為了滿足表演者自己的飲茶需要,而是在為他人演示,因而或多或少都具 有表演性和觀賞性,已經不是生活的原生狀態,也就是說要進行一定的藝術加工,不能完全照 搬生活,表演型的茶藝更是如此。比如日本的茶道,在生活中完成整個過程需要一兩個鐘頭, 但他們來中國表演時如果也在舞臺上擺弄一兩個鐘頭,觀眾就受不了,所以他們經常是壓縮成 豐個鐘頭左右。同樣,我們日常要燒開一壺水可能要10來分鐘,但在舞臺上表演茶藝時,就不 能花這么長時間,經常是在水壺中裝入已經燒開的水,這樣就可以縮短煮水的時間,避免觀眾 發煩;又如在編創反映佛門茶事的禪茶時,可能會安排面壁坐禪的程序,在生活中要完成這道 程序可能需要十幾分鐘甚至更長的時間,但在舞臺上如果表演者也這么紋絲不動地閉目靜坐 十幾分鐘,觀眾就會坐不住,效果肯定不好。因此就要適當縮短時間,同時還要在這段時間內 給助泡者安排一些活動,以分散觀眾的注意力。曾經在一次國際茶會上看到表演“君山銀針” 的沖泡技藝,為了表現“三起三落”的景象,表演者竟然木然久坐,靜候茶葉自然吸足水分緩慢 下沉,然后久久等侯茶葉上升,接著又靜候茶葉再次下沉。結果整個茶藝表演就給人以中斷了 幾次的感覺,破壞了藝術的完整性。實際上,編創者如果安排三個茶杯錯開時間沖泡,就可分 別表現“三起三落”現象,而不要只用一個茶杯或者雖用三個茶杯卻是同時;中泡。所以,藝術雖 然是來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不能自然主義地照搬生活。
3.脫離生活,過于做作。 
  有的茶藝表演則走向另一個極端,不考慮茶藝的本身特性和主 題的需要,脫離生活地胡亂編造一些夸張性動作,結果成為不倫不類的表演。如有的茶藝小姐 出場時,一步一頓,或一步三顛,顯得很不自然,使人看起來不舒服。有的在拿起茶則、茶托和 茶杯等器物時,居然要高舉到頭頂做幾個翻轉動作,猶如耍雜技似的,令人有突兀驚悚之感。 還有的在茶藝表演時安插進許多與茶藝無關的舞蹈動作,將茶藝異化戍茶舞。有的在表演時 故做笑臉,表情夸張,動作僵化,既不符合生活實際,也缺乏藝術美感。茶藝的特性是靜、雅、 和,最強調自然,它雖然要對生活進行一定的藝術加工和提煉,但不能脫離生活過于做作,否則 就失去藝術的真實,損害茶藝表演的藝術效果。
4.喧賓奪主,廢話連篇。 
  茶藝表演是通過茶葉沖泡技藝和品嘗藝術的一系列程序來反 映一定的事物和表現一定的主題,一般是通過表演者的形體動作來完成,輔以必要的音樂和舞 臺布景,通常是不使用對話形式。有時為了向觀眾交代歷史背景和解釋一些程序,可以在表演 前作簡要的介紹和在表演過程中作點必要的解釋,但切忌長篇大論喋喋不休,妨礙觀眾集中精 力地觀賞茶藝。也是在一次國際茶會上,有個茶藝隊在表演過程中,解說者在臺上從頭到尾講 個不停,從該茶葉產地的地理位置、歷史背景、有關典故、詩詞文章一直講到;中泡技藝、觀賞要 點、品嘗方法,茶藝表演簡直變成了演講比賽,令觀眾坐立不安。即使是表演得再精彩,喋喋不 休的解說也會讓觀眾大倒胃口。
5.只重形式,忽視泡茶。 
  茶藝既然是以沖泡和品嘗為核心如何將茶沖泡好就成為茶藝 表演中的關鍵問題。因為茶沒泡好,品嘗藝術就無從談起。但是有些人卻忽略了這一點,盡管 有些茶藝表演看起來花樣翻新,頗有觀賞性,但泡出來的茶卻令人不敢恭維。或者是茶葉不 好,或者是水溫不夠,或者是泡法不對,總之是表演者自己對如何泡好一壺茶所知甚少,對茶藝 的實質缺乏了解,表演時只重視動作的協調、優美,不懂得茶藝表演的所有動作都是為了將茶 泡好。這一點有時也不能全怪表演者,有時是編創者本身在編排茶藝程序時,就沒有重視這個 問題。實際上,不但是生活型的茶藝要重視將茶泡好,就是表演型的茶藝也應該注意將茶泡 好,就是說在編創茶藝節目時所有動作的編排都應該圍繞著如何將茶泡好來考慮,要在此基礎 上來講究藝術性,不能本末倒置。即使是在編創一些在舞臺上表演的仿古茶藝,有時奉茶的對 象就在臺上,觀眾品嘗不到,難以斷定茶湯泡得好壞,似乎可以不考慮如何泡好茶的問題。但 是既然是在反映古代的茶事活動,所有程序的編排仍然應該符合古代泡茶的實際情況,不能讓 (見眾看出有違背生活真實的破綻。
6.違背歷史,時空錯位。 
  中華茶文化歷史悠久,中國的飲茶方式也古今不同,一般群眾 對陸羽《茶經》上所記載的唐代煮茶方式和蔡襄《茶錄》上所記載的宋代點茶方式,都不甚了解, 旦又懷有很大興趣;因此各地的茶文化活動中,一些仿古茶藝的表演特別引起觀眾的興趣,很 ;茶藝工作者都嘗試編創一些仿古茶藝,也都取得相當的成功,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最主 的是違背歷史,時空錯位:有些茶藝編創者自己缺乏歷史知識,對歷代飲茶方式和茶具的發 :歷史不了解,憑自己的一知早解想當然地編造古代茶藝活動,結果錯誤百出,讓人笑話;如 近年來許多地方都有“禪茶”表演,有的是引進的,有的是模仿的,有的是自己編排的。曾在一 次國際茶會上看到一場“禪茶”表演,只見主泡者身披大紅袈裟,頸掛珍貴項鏈,使用名貴瓷器 茶具,場上的氣派顯得富麗堂皇,結果卻與“煎茶留靜者,禪心夜更閑”的禪意相差太遠,這是表 演者(或編創者)對“禪”缺乏常識的原故。又如有次國際茶會中,表演了一個唐代宮廷茶藝,表 演者身穿仿唐服裝,在古典音樂伴奏下,手提現代的玻璃水壺在沖泡蓋碗茶,其茶具用的都是 青花瓷器。這是將現代的泡茶方式套到唐代去,完全違背歷史常識。因為唐代泡茶方式是煮 茶,是將茶餅碾碎過篩后放到釜里去煮,并不是用茶葉直接沖泡。不要說唐代沒有玻璃水壺, 就是青花瓷器也是元代才盛行起來,在唐代還根本沒有發明,怎么可能會出現在唐代宮廷中 呢?豈不成了秦瓊戰關公嗎?希望有志于茶藝事業者,今后在編創茶藝節目時,要盡量掌握些 歷史知識和考古常識,以免貽笑大方。 
 四.問題討論
  在鳥瞰了中國大陸茶藝事業的發展歷程之后,有些問題需要提出來進行討論。這些問題 有的已經在實踐中逐步明確,得到解決。有些問題卻是在實踐過程中引發出來的,有待于切磋 研究,以取得共識。
 
1.“茶藝”能否成立? 
  “茶藝”能否成立,實際上已經被實踐所解決了。雖然在茶文化復 興事業開始之際,對來自臺灣的這個新詞還不大了解,常有人愛稱茶道而不習慣稱茶藝。但是 二十多年過去了,“茶藝”、“茶藝館”等名詞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大陸群眾接受,早已立地生根了, 因而這是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但是“茶藝”究竟是指什么?還是沒有完全解決,還有討論一 番的必要。有些學者喜歡套用文化學的概念,將茶藝分成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茶藝是研 究茶葉生產、制造、經營、飲用的方法和探討茶業原理、原則,以達到物質和精神全面滿足的學 問。狹義的界說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藝術。而依我之見,茶 藝就是泡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根本就沒必要有廣義、狹義之分。因為古代雖有指種茶的 “藝茶”和指泡茶技藝的“茶之為藝”(扣,等說法,但都和現代的“茶藝”一詞的科學概念不同。前 面我們已經提到過,“茶藝”一詞的出現就是為了恢復弘揚品飲茗茶的民俗和回避日本茶道概 念才創造出來的,不論是品飲茗茶的民俗也好,還是日本的茶道也好,都與種茶、制茶、賣茶無 關,也就是說,臺灣的茶文化界在創造“茶藝”一詞時本來就是專指泡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而 言的,從來就沒有“廣義”一說,因此后人也就沒有必要提出毫無實際意義的“廣義茶藝說”了。 所以我同意很多專家的建議,今后提“茶藝”者,都應拋棄“廣義”說,按其原創涵義去理解。
 
2.“茶藝”是否藝術? 
  日常因解渴需要而大碗(杯)喝茶,只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對泡茶 方式和茶具、環境無所要求,自然也就沒有什么藝術可言。但只要將喝茶提升到品飲的層次, 是為了滿足精神上的需求,從而對泡茶方式、器具、環境以及參與者本身都有一定的要求,這時 自然就具有一定的藝術性。而當人們對這種藝術性有了自覺的追求時,泡茶和品茶也就成為 一門生活藝術。工夫茶雖然是種生活型的茶藝,就因為它的沖泡方式和茶具都更富有藝術,仕 而日益受到各地茶人的歡迎,已經成為各地茶藝館的當家品牌。至于表演型的茶藝,其藝術性 自然更強,更具觀賞性。更為重要的是,經過÷十多年的實踐,所謂表演型的茶藝(或稱主題茶 藝)已經發展為一種新型的文藝形式:它通過茶葉的沖泡和品飲等一系列形體動作,反映一定 的生活現象,表達一定的主題,具有一定的場景和情節,講究舞臺美術和音樂的配合,既使人得 到熏陶和啟示,也給人以審美的愉悅。可以說是蓬勃發展的茶文化活動給我國藝術舞臺上增 添了一個新的藝術品種。雖然還不夠成熟,但已在社會生活中生根、萌芽,只要大家關愛,勤于 澆灌,她定會揚花吐穗的。
 
3.“茶藝”能否表演?
  有的同志是不贊成茶藝表演的,但是也不全盤否定茶藝表演。侯 軍先生在五臺山國際茶會上發言指出:“中國品茗藝術是不能表演的,它從來就不是一種表演 藝術。品茗需要安安靜靜地‘自悟’,正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然而,并不是人人都天生就 會品茗的,所以要教會人們如何品茗、如何體味茶中的意境,特別是在商品經濟逐步興起的時 代,做任何生意都要講究包裝,講究推銷,茶作為一種商品也不例外。因此就需要營造一種氛 圍,需要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形式,所以茶藝表演就應運而生了。”“我們需要普及茶文化,我 們需要本來遍布城鄉而近百年來卻從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逐漸消失的那些茶風茶俗茶藝茶 禮,重新‘展示’給人們看,以便大家了解進而喜歡茶文化。”這種意見不但是有道理的,而且 也是很辯證的。我認為,如果只是一個人自斟自飲,自然不存在表演問題。但是只要是為他人 泡茶而又講究一定品味,就存在一定的示范性和觀賞性,就已經具有表演性質。因此,不但是 那些表演型的茶藝可以表演,就是生活型的茶藝也是可以表演的。只要我們承認茶藝是一種 藝術,它就是可以表演的。二十多年來的實踐也早巳說明,茶藝天天都在表演,不管你承認與 否,它都是個客觀存在。當前需要我們討論的,已不是能否表演而是如何表演的問題。
 
4.“茶藝”如何分類? 
  由于標準不同,茶藝的分類也就多種多樣,有從沖泡方式和茶具來 區分,如工夫茶、蓋碗茶和玻璃杯泡法。有按茶葉來區分,如龍井茶藝、碧螺春茶藝、花茶茶藝、 寧紅茶藝等。有按地區名稱來區分的,如武夷茶藝、安溪茶藝、潮汕茶藝等。還有一些加工整 理的民族茶藝和仿古創新的主題茶藝,其名稱類別就更是五花八門了。但是有些名稱和分類 卻是沒有嚴格的科學含義,并不能準確反映該茶藝的主要特色,經常會與別的茶藝混同。比如 綠茶類的龍井、碧螺春和黃山毛峰等名茶,都是用玻璃杯(或者用蓋碗杯)沖泡,其程序大體相 同,如果都用茶葉名稱來命名,則中國有數百種綠茶,就有數百種茶藝名稱,但除了名稱不同 外,其沖泡茶藝卻是大同小異的。同樣,所謂武夷茶藝、安溪茶藝和潮汕茶藝等,盡管各自都有 其特點,但都是采用工夫茶沖泡方法,應該是與工夫茶同類。如果都按地區名稱來命名,那么 有多少生產烏龍茶的地方,就有多少種茶藝,令人無法進行科學的統計。如果我們承認茶藝就 是茶葉的沖泡技藝和飲茶的藝術的話,那么以沖泡方式作為分類標準應該是較為科學的。為 了突出地區的特色,有時可以在前面冠以地名,如武夷工夫茶藝、安溪工夫茶藝、潮汕工夫茶藝 和臺灣工夫茶藝等。前面介紹的滕軍等人加工整理的花茶沖泡技藝即是取名為“北京香片(蓋 碗)茶茶藝”,就是在地名之后還加以茶名(北方地區亦稱花茶為香片),這都是比較可取的作 法。 
 
5.“茶藝”如何定位? 
  由于未能從理論上對“茶藝”進行深入的探討,至今在茶文化界尚 未完全取得共識,有時將茶藝和茶道混為一談,有時又將茶藝等同于茶丈化。甚至有的專門論 述茶藝學的論著,也將茶道、茶俗、茶詩、茶詞、茶丈、茶聯、茶書、茶食、茶菜等等,通通歸屬茶藝 的門下,這顯然是將茶藝的外延無限擴大,以至成為茶文化的同義詞。我認為只有對“茶藝”進 行準確的定位,將它的內涵和外延與茶道、茶丈化等概念區別開來,才能有益于茶藝學和茶文 化學的理論建設。茶文化是茶葉在被人類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現象。其中最為重 要的現象就是茶葉的飲用,所謂茶藝,既指沖泡技藝的審美要求,也包括整個飲茶過程的美學 意境。而茶道是茶藝實踐過程中所追求和體現的道德理想,因此茶藝是茶道的載體,沒有茶 藝,茶道就無從體現,成為空乏的說教。茶道是茶藝的靈魂,沒有茶道精神指引,茶藝就成為沒 有文化價值的日常瑣事。因此,互為表里的茶道、茶藝就成為茶文化的核心,其他的茶文化現 象都是由此派生而來的。可以想象,如果陸羽《茶經》所提倡的一系列煮茶技藝沒有得到推廣 和提高,就不可能有皎然的“三碗便得道”等詩句和盧仝的七碗茶歌的創作。沒有宋代斗茶活 動的蓬勃開展,就沒有建窯黑釉茶盞的興盛,也就沒有范仲淹的《斗茶歌》以及一系列的《斗茶 圖》的問世。同樣,如果今天茶藝館里沒有茶藝,它就同老茶館和廣東的老茶樓沒有區別。如 果大型茶文化活動,沒有高水平的茶藝表演,它就失去活力、失去魅力、失去,盡引力,就會變成 純粹的政治聚會和商業行為。現在各地紛紛舉辦各種類型的茶葉文化博覽會,有成功的,也有 很多失敗的,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沒有認識茶藝在茶文化的核心地位,輕視它的作用,使 得博覽會如同普通的茶葉市場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觀茶
中國茶藝表演要“創意”更要“創藝”
中國茶藝的創意與創藝
錄:茶藝表演
轉載:做個懂茶人--中國的茶文化
聽香茶藝·臺灣工夫茶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镇市| 广河县| 浦东新区| 囊谦县| 通许县| 怀柔区| 汝城县| 宜春市| 嫩江县| 绿春县| 永济市| 建瓯市| 永德县| 彩票| 龙岩市| 邹平县| 织金县| 新源县| 呼伦贝尔市| 来凤县| 内江市| 陕西省| 融水| 北票市| 安达市| 交口县| 吴江市| 洛阳市| 肇源县| 灵璧县| 扶风县| 遂宁市| 东兰县| 绵竹市| 富顺县| 荔浦县| 茂名市| 柘城县| 东明县| 邮箱| 米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