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京津冀132家醫療機構將互認臨床檢驗結果。
作者:大鵬
來源:“醫學界”微信號
京津冀132家醫療機構將互認臨床檢驗結果。
從10月1日起,北京市將有69家大醫院的檢查結果將可與天津、河北的多家醫院互認。這意味著在不同醫院就診時不用再做不必要的重復檢查了。
據報道,首批試行臨床檢驗結果互認的項目共27項,納入臨床檢驗結果互認的醫療機構共132家,包括北京的69家、天津的37家和河北的26家三級醫療機構和醫學檢驗所。包括協和醫院、人民醫院、北醫三院、兒童醫院等本市多家知名三甲醫院都在首批試點名單內。屆時,這些醫院的檢驗結果將實現“互認”。
據北京市衛計委介紹,首批納入互認檢驗的包括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乙肝病毒表明抗體等常見檢驗項目。醫院之間“檢驗結果互認”將有利于合理利用醫療資源,解決了重復檢查等問題。
消息引發醫療界廣泛熱議:
@另一端:真的一來,總歸讓藥占比提高了,不知道醫院門診打算怎么應對;
@兒科李醫生:在醫療體制不改變的前題下,目前做的這些事情杯水車薪,甚至可能會制造更多的醫患糾紛;
@大國醫護:專業的問題應該讓專業的人去做,這些事情政府不應該管;
@大白:醫護利益雖然說不掛鉤,但還是以收支結余來算勞務費,這樣以來真正脫鉤了嗎?
實際上,醫療機構檢驗結果互認由來已久。2010年,原衛生部下發了《關于加強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建設推進同級醫療機構檢查結果互認工作的通知》,該通知要求,各省區市同級醫療機構之間要于2010年底實現醫學影像資料互認和常規臨床檢驗項目結果互認。
而據《醫學界》了解,作為一項指導性的文件,原衛生部的這一通知并沒有在預期內被所有省市執行。這其中,都有哪些阻礙因素呢?
1、醫院和醫生的“軟抵制”
自從2010年原衛生部發文后,越來越多的省市縣也做出了了一些反應,但具體的“動作”也僅僅是發發文件,多年來似乎并沒有一個“硬”落實。不僅如此,由于這項政策涉及到了醫院利益和醫療風險等因素,甚至受到了醫院和醫生的“軟抵制”。
一位三甲醫院的院長向《醫學界》坦言:“根據新醫改的要求,各大醫院都在嚴控藥占比,如果病人的相關檢查在別的醫院做了,而轉到我們醫院不重新檢查的話,他的費用大部分是藥費,長此以往,醫院的藥占比指標將會嚴重超標。”
“按照規定,藥費超出比例的部分要由醫生支付,醫生們當然不愿意。”據一名公立醫院的醫生透露,“在當前取消藥品加成的政策下,藥品的利潤被砍掉了,轉而提高醫生的診療費和檢查費。由于醫生的勞動價值得不到科學體現,這也使得很多醫生樂于給患者重復檢查。”
2、病種的特殊性
“醫療本是一個技術性非常強的專業活動,既需要細致的技術規范,也需要高水平的醫生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做出正確的判斷。”陜西省山陽縣衛計局副局長徐毓才認為,比醫院、科室、醫生這些顯而易見的“差距”更難以估計的是,患者病情是變化的,而某一項檢驗、檢查結果的“有效期”有多長,也就是多長時間內的結果可以互認,多長時間的結果可以不互認,這的確是一個太不好“統一”的問題。
徐毓才為此還舉了一個例子,兩位同名同姓年齡僅相差幾歲的老太太在樂清市人民醫院取錯了胃鏡和病理切片報告,其中本沒有得惡性腫瘤的老太太拿到的報告診斷患有“(胃竇)腺癌”,根據三級醫院檢查結果互認制度,在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并沒有做復檢,就做了三分之二的胃切除手術。根據“同級醫院檢查結果互認”規定,溫醫二院并沒有錯,然而卻實實在在給病人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
“這只是一個普通的案例,但往往正是這樣的案例凸顯出制度本身的缺陷。”
“有一些檢查,他是每天都會變化的,你比如說檢查血糖,今天的血糖水平跟明天的血糖水平可能是不一樣,這得根據情況來做判斷;比如說肺炎的病人拍一個胸片,今天肺炎很嚴重,可是過一天或者過兩天,可能因為治療改善了,胸片的癥狀也會不一樣,我覺得這得根據情況來做判斷。”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莊一強也表示,有些重復檢查完全由病種的特殊性決定的。
3、存在著法律上的風險
除了醫院和醫生的利益牽涉、醫學本身的特殊性,“檢驗結果互認”還需要考慮到法律上的風險。
“醫務人員應對外院檢驗、檢查結果持慎重態度,該復查的仍應復查。”在著名醫療律師宋紹輝看來,醫務人員必須將醫療安全置于首位,在保證醫療安全的前提下再考慮是否承認人其他醫療機構的檢驗、檢查結果。
宋紹輝認為,“各家醫院的檢驗設備及實驗室質量控質水平不一致,操作人員的操作技術有差異,患者病情程度不一致,醫生診斷水平不一致,同一檢查項目在不同醫療機構的檢查結果可能不一致,因此推廣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必須以保證醫療安全為前提。”
據《醫學界》觀察,不管“檢驗結果互認”這一決策是迎合社會輿論還是希望避免過度檢查,不可否認,政策的初衷是好的,這也是減少過度檢查的一個有效辦法。
目前,中國的醫改,尤其是公立醫院的運行機制改革仍處于探索階段甚至是猶豫階段,比如實行藥品零加成之前并沒有制定很好的政府投入機制、支付制度和監管機制,因此嚴重地影響了檢驗檢查結果互認的推行。正如廣東省衛計委巡視員廖新波所言,實現檢查檢驗互認不僅是作為控制醫療費用盲目增長的工具,更重要的在于醫護人員的勞動價值回歸。
(本文為醫學界微信號原創文章,轉載需經授權并標明作者和出處。)
投稿請發郵件至yxjtougao@126.com,爆料亦有酬謝! 投稿類型:行醫感悟,醫院管理,海外醫療,醫學科普等。 業務合作請聯系:021-58545118
▼過往的君子給我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