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國務院發布《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要求從2016年開始,用3年至5年的時間退出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具體到2016年,則定下了2.5億噸煤炭去產能目標任務。隨后,30個省市相繼出臺去產能方案,細化煤炭去產能各項措施。
截至11月末,我國已經提前完成年初制定的去產能任務。
276天 推動煤炭去產能順利進行
煤炭行業去產能的落地,帶有鮮明的政策性。
今年3月,國家發改委、人社部、國家能源局、國家煤礦安監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和改善煤炭生產經營秩序的通知》。通知要求引導煤炭企業減量生產,明確從今年開始,全國所有煤礦按照276個工作日規定組織生產,即直接將現有合規產能乘以0.84(276天除以原規定工作日330天)的系數后取整,作為新的合規生產能力。
煤炭去產能效果立竿見影。以極具代表性的煤炭大省山西為例——今年,該省關閉退出和減量重組煤礦25座,退出產能2325萬噸,安置職工2萬多人。其中,山西省屬煤企所轄煤礦23座,退出產能2130萬噸。截至11月26日,山西省內驗收工作全部完成。
從全國看,國家發改委相關數據顯示,全年鋼鐵4500萬噸、煤炭2.5億噸的去產能目標任務均提前完成。另外,今年1至11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原煤產量30.5億噸,同比下降10.0%。
去產能政策的落地,加上需求端行業產量回升,令煤炭行業的供需格局得到明顯改善。統計數據顯示,至2016年12月21日,在36家上市煤企中,已有15家披露了2016年業績預告。其中,扭虧、續盈等預喜公司11家。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認為,這固然有去年低基數的原因,但也反映了企業盈利的明顯改善。這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外界的悲觀預期,起到穩定市場信心的作用。
量減、價漲 去產能面臨更多考驗
不過,自去產能政策落地以來,煤炭產量減少,加之下半年冬季供暖等需求上升,煤炭價格開始走高。7月以來,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連續上漲,頻頻刷新年內最高紀錄。11月期間甚至一度反彈至2013年6月的水平。業內預計,年內焦煤、焦炭價格漲幅料將突破200%。
煤炭價格高企引發了對煤企復產的擔憂,對去產能形成壓力。另外,向火電、鋼鐵、化工、鐵路運輸等行業的傳導效應,壓縮了下游火電等行業的利潤空間。火電企業的業績因自身市場需求不足、燃料成本上漲而利潤驟減,煤電矛盾再次凸顯。據悉,從今年9月開始,五大發電集團煤電板塊利潤由正轉負,從去年同期的盈利64億元變為虧損3億元;10月,五大發電集團煤電板塊的虧損進一步擴大至26億元。
對此,9月份國家發改委專門召開“穩定煤炭供應,抑制煤價過快上漲”會議,并在隨后啟動了煤炭價格一級響應機制:價格上漲到每噸500元,全國74個礦井均可增產50萬噸。隨后,有1503家煤礦加入到先進產能的釋放隊伍中。
為抑制煤價快速上漲、保證煤炭合理充足供應,發改委連續針對煤炭供需形勢召開了七次會議,出臺多項政策從穩定煤價。在“規范煤炭企業價格行為提醒告誡會”上,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煤炭企業維護正常市場價格秩序,防止煤炭價格劇烈波動。隨后三大煤企帶頭集體下調煤價。
此后,276個工作日制度開始出現松動。11月16日,發改委宣布,所有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合法合規煤礦,在明年采暖季結束前都可按330個工作日組織生產。
需要強調的是,價格上升并未改變中長期煤炭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而煤炭價格上漲的基礎也并不牢靠。可以說,一旦去產能政策不能嚴格執行,煤炭產量快速增加會重新拉低煤炭價格,也會阻礙煤企改革和轉型。因此,必須堅定不移地繼續落實去產能政策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煤炭行業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繼續落實去產能政策
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要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繼續推動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防止已經化解的過剩產能死灰復燃。隨后,發改委為落實會議精神,把明年定為去產能攻堅之年。
目前來看,雖然276個工作日限產政策已開始彈性化作業,但是煤炭去產能工作仍在繼續,限產、減產仍將是明年去產能的主要方式。對此,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表示,全部執行276個工作日減量化生產措施,煤炭市場可能供不應求;而全面放開減量化生產措施,則與去產能的初衷背道而馳。276個工作日制度不會被放棄,而是要根據實際進行完善。
有市場分析師認為,政府通過允許符合條件的礦井有序釋放產能來抑制煤價過快上漲,預期未來煤炭價格保持穩定,煤炭企業盈利能力年內將進一步改善。中金公司指出,預計2017年一季度后,煤價的下行壓力將逐步顯現。但明年進一步去產能以及限產措施也將部分緩解煤價過度暴跌的風險。綜合邊際產量的增減博弈,明年煤價走勢將呈現前高后低,并最終穩定在合理區間。
另外,優化產能、員工安置、債務處置等問題也將是明年煤炭去產能過程中需要繼續攻克的難題。今年,去產能主要是解決產能過剩行業短期能否穩住的問題,2017年,去產能政策會更加關注相關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例如通過引導技術進步、提升環保要求等方式推進行業的新陳代謝,在抑制產能過剩的同時實現行業的優化升級。
記者:張末冬 編輯:張蘭、吳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