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覺是我們能夠享受美食的關鍵。所以,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項研究中,失去嗅覺的肥胖小鼠日漸消瘦,這或許沒什么稀奇的。然而,意料之外的是這些嗅覺失靈小鼠食量并沒有減少,它們也吃了與嗅覺正常小鼠等量的高脂飲食,但卻不會像正常小鼠那樣發胖。此外,小鼠嗅覺越是靈敏,高脂飲食越是容易讓它們發胖。這一研究發表于近日的Cell Metabolism期刊上。
這實在是一項令人意外的研究——食物氣味可能會影響身體儲存脂肪的過程。如果你不能聞到食物氣味,你的身體或許會更傾向于燃燒脂肪而非儲存脂肪。
“感官系統在新陳代謝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體重增加不僅僅取決于卡路里攝取,也與這些卡路里被如何處理有關。”本研究的資深作者Andrew Dillin表示,“如果可以在人類中驗證這一點,也許我們能夠制造一種不會干擾嗅覺的藥物,但仍然能阻斷有關的代謝環路,這將是十分驚人的。”
本研究第一作者Céline Riera博士指出,小鼠和人類在饑餓時的嗅覺更加敏感,或許氣味缺乏讓身體誤以為自己已經吃過了。在尋找食物時,身體會儲存卡路里,以防覓食失敗。一旦食物得到保障,身體就會隨意地燃燒脂肪。
模式圖。圖片來源:Cell Metabolism
研究人員使用了基因療法來破壞成年小鼠鼻中的嗅覺神經元,但是不影響干細胞,因此小鼠只是暫時失去嗅覺。嗅覺缺陷的小鼠通過上調其交感神經系統迅速燃燒卡路里。它們的白色脂肪細胞縮小,米色脂肪細胞被轉變成棕色脂肪細胞,燃燒脂肪酸產生熱量。(注:白色脂肪的主要作用是將體內多余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形成通常人們所不愿看到的肥胖,而棕色脂肪能將脂肪轉化為熱量。)
原本肥胖且葡萄糖耐受不良(可導致糖尿病)的小鼠不僅在高脂肪飲食下減輕體重,而且還恢復到正常的葡萄糖耐量。
不過,嗅覺的喪失也伴隨著不利的一面,比如去甲腎上腺素的水平大幅增加。在人類中,這種激素的持續上升可能導致心臟病發作。
在該研究中,Dillin和Riera開發了兩種不同的技術來暫時阻斷成年小鼠的嗅覺。一方面,他們利用基因工程改造小鼠,在其嗅覺神經元中表達白喉受體。當將白喉毒素噴入鼻腔時,神經元死亡,使小鼠嗅覺失靈,直至干細胞再生。另外,他們還設計了攜帶受體的病毒,通過吸入發揮作用,這種方法大概能讓小鼠嗅覺失靈三周。
右邊嗅覺失靈的小鼠盡管吃的不少,但它們比左邊的正常小鼠要苗條許多。圖片來源:Cell Metabo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