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舟山道古
第三十七期
舟山廣電微信“老舟山道古”專欄
(原“王教授的課”專欄)
為大家講述
舟山的文化、記憶和故事……
本期《老舟山道古》
聽陳桂珍為大家講述
一張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這張照片
可能很多舟山人都看到過
照片中展現的是
1978年東海漁場上捕撈大黃魚的場景
由已故的舟山著名攝影家葉文清拍攝
但你可能不知道
這張照片背后卻有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
……
像照片中這樣的大網頭,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是非常多見的。多年前,筆者曾采訪過現已去世的全國人大代表、舟山著名船老大、曾任蝦峙黃石村帶頭船老大的陳良銀老人。他說:“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1974年春汛,一網捕獲5000擔(250噸)大黃魚,創下全國機帆船對網網產量的最高紀錄。”
陳良銀(右一)
那是1974年4月22日,陳良銀老大駕駛黃石村帶頭船“一號船”,在海礁以東80海里,即東經124.45度、北緯31.2度海域尋找大黃魚魚群。蔚藍色的大海在年輕的陳良銀眼里就像一幅漂亮的圖畫,充滿了希望。每次出海,陳良銀都有一種欣喜感,用他的話說,就是“每一個細胞都會興奮”。
那天,他把網撒開,抽了根煙,等著魚進網。突然,海面上浮起一個個泡泡,而且越來越密集,陳良銀睜大了眼睛。“大網頭來了。”陳良銀一句話就把船上弟兄們的激情調動了起來:“乖乖,這是什么樣的網頭啊,只見網兜里出現海市蜃樓般金光閃閃的大黃魚魚群。”
由于網頭大、魚多,那天的大黃魚把漁網都撐足了,如果用起網機起到網結頭的話,漁繩就會被拉斷。怎么辦?陳良銀派船上伙計蔣世國等7人搖著舢舨到圍進的大黃魚群邊,用刀割開漁網袋筒結頭,再讓機帆船上伙計用撩篷掏魚。
蔣世國等人想試探魚群究竟有多大、多厚,就從舢舨跳到魚群上。想不到,漁民們竟可以在浮起的魚背上自由走動、蹦跳而不落水。漁民們驚奇于一生中難得遇到如此大網頭的黃魚,大家都興奮不已。
(網絡圖)
正當漁民們收獲著勞動果實時,兩艘船號為“ME5501”、“ME5502”的東亞某國漁輪竟不顧道德和良知,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將漁輪駛到陳良銀網獲的魚群旁,割網搶魚。這種明火執仗的搶魚行為,激起陳良銀和船上漁民的強烈憤慨。陳良銀當即拉響船笛,向搶魚者提出警告和抗議。但那兩艘外國漁輪卻趁陳老大漁船系著大網頭魚群行動不便,又仗著自己是鋼質漁輪,不顧陳老大的警告與抗議,繼續搶魚。
陳良銀一面通過無線電臺和對講機,向舟山地區漁場指揮部和普陀縣漁業指揮部報告情況,請求上級支援,一面帶領船員們繼續和搶魚的外國船員展開斗爭。
在陳良銀等人的警告與強烈抗議下,搶魚者雖然暫停搶魚,但耍起了花樣。只見一位船長模樣的人手捧兩條外國香煙,指了指網里的大黃魚,意思想用香煙換黃魚。陳老大立即拿出自帶的國產“大前門”和“飛馬”牌香煙,高高舉起,臉上露出自豪的微笑。那位外國船長見漁民們對香煙不屑一顧,就擼下金表,希望用金表換取大黃魚。陳老大和船員們舉起手,露出光閃閃的“上海”牌手表與其針鋒相對。
就在陳良銀等人和搶魚者僵持時,海上傳來陣陣馬達聲,舟山漁場指揮部的一艘漁業指導船和四五十艘普陀機帆漁船從附近海域駛來。那兩艘搶魚的外國漁輪趕緊灰溜溜地逃遁。
看到搶魚者的狼狽相,陳良銀臉上露出勝利的微笑。這一網,不僅陳老大自己的對船裝了個“雙滿載”,而且蝦峙黃石村和六橫平峧村的數對機帆船也滿載而歸。
(網絡圖)
后來,黨和政府對陳良銀團結漁民兄弟,不畏強暴,大義凜然,勇于斗爭,維護民族尊嚴,捍衛主權和自己合法權益的英雄壯舉,給予高度評價,并通報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