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 ,太陽到達黃經15度,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 之說。同時,清明節也是最重要的傳統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
【養生重點 】
網易健康獨家采訪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李浩,親自傳授清明節氣養生秘訣:
清明節氣在春季,《黃帝內經》里講道:“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指的是各種生物開始生長,植物開始生根發芽。對于人來說,春天與“肝”關系最為密切。
肝屬木,相應于春。 在春季,肝氣容易旺盛,有的人容易發脾氣、愛急躁,高血壓的病人在這個時候肝氣易旺,容易出現血壓的波動。而且這個季節正是花粉過敏的季節,如果人的體質差,還會出現蕁麻疹、過敏性哮喘、鼻炎等過敏疾病。
這個時候養生方面最需要做什么呢?需要調肝 。
春季萬物升發,人的肝氣也會升發,所以在這個季節,人應該“廣步于庭,夜臥早起” 。經常到外面走一走,看到外面賞心悅目的景色,能夠抒發肝氣,讓人感到心情舒暢。心境好了,肝氣舒暢了,才能真正做到養生。
因此,對于春季養生來說,調肝是第一位的,養肝是最主要的,是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
此外,小編推薦清明節養生“兩宜兩忌” :
宜水潤滋養四月春
清明時節,風比較干燥,加上體內肝火旺盛,內外結合,就容易出現口干、鼻干等癥狀,因此要多飲水 。以平肝補腎潤肺為食養原則,多吃新鮮上市的果蔬 ,少吃燥性、刺激性的食物,如羊肉、辣椒等。
忌吃生猛海鮮“惹”病發
清明時節,萬物升發,有慢性病的人不宜食用“發物”,如海魚、海蝦、海蟹、咸菜等 ,因為這些食物會助火助邪,容易誘發或加重疾病。
宜爬山涉水心情high
清明節氣是流感等傳染性疾病高發時期,適當的運動,可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人們應堅持到室外散步,或到公園踏青,呼吸新鮮空氣,使心境暢達 ;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應選擇動作柔和、動中有靜的鍛煉,如太極拳;過敏體質的人外出要戴好口罩。
忌悲傷過度哭暈在墓地
清明節祭祀,避免沉浸在悲痛情緒中。過度的悲傷,會導致情志抑郁,阻滯氣機,誘發或加重心腦血管等疾病。 有心血管病或血壓高的人應注意不要勞累或傷心,多提醒自己穩定情緒,掃墓時最好有親人陪伴。
【飲食習俗 】
吃青團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大多是用艾草的青汁和糯米粉調和,再加入餡料包成。這類食物多含淀粉和油脂成分,對于脾胃虛弱、寒性體質的人,過多食用會加重腸胃負擔,引起消化不良,應避免多食。
吃清明螺
清明時節,正是采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
【民俗文化 】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 ,還有踏青、蹴鞠、打馬球、蕩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清明節前1-2日)要寒食禁火,古人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結合體育活動,強健身體。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腳去踢球,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的目的是訓練武士。
放風箏
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風箏,夜間也放。夜里,人們會在風箏線上掛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有人把風箏放上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其飛舞,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