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 聯
牛子/文
過年有寫對聯,貼年畫(以前叫貼門神)、掛燈籠、剪窗花、(送賀年片)等民間風俗。
對聯,又叫春聯,民間又叫“春貼子”、“門貼”、“揮春”等,是送舊迎春的祝福。它采用一定的格式聯語,寫在紅紙上,貼在大門兩旁。對聯是由古代的桃符演變而來,最初用桃木制成,把捉鬼神仙的名字寫在桃符上,用于驅鬼避邪。五代時后蜀主·孟昶所題寫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就是我國記載最早的一副賀年對聯。
傳說:明代皇帝朱元璋曾下令家家貼對聯。有一次,在過年外出巡視時,他發現一家閹豬的人家門上沒有貼上春聯,于是他就編了一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寫好后貼在這家人門上。
這樣,在朱元璋的倡導下,家家都換掉桃符,用紙寫上這種講求對仗,格律的聯語,貼在大門兩邊,真是“千門萬戶,煥然一新”。
在貼對聯的同時,還有在門上貼“福”字的習慣。初源于明太祖朱元璋的一段傳說:
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年春節微服出訪民間,到了一亇小鎮上,見墻上貼了一張畫,畫著一亇赤著大腳的女人抱著一亇大西瓜,借以取笑淮西大腳女人。
朱元璋見后不悅,誤認為百姓是取笑馬皇后,因為古代女人以纏足為美,馬皇后是淮西人。回宮后,朱元璋令人查訪是何人所畫,哪些人曾去看過,對未去參與的人家門上貼一亇“福”字。軍士便到未曾貼“福”字的人家抓人。
此后,人們為了“避嫌”,便在大門上貼上一亇“福”字,以表示自家是“安份守已”的,避免是非找上門來。后來,這種避嫌的“福”字,隨時代的推移,逐漸變為祈福消災的愿望,流傳至今。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對聯的內容有所變化,但是,都離不開人們祈福、迊祥的美好愿望。下靣錄入一些網絡上的新對聯,可見一斑。
1, 去歲全球危機獨吾中華向前多承伏櫪老牛
今朝世界輝煌須我神州力挺更賴出林猛虎
2,虎嘯高崗山林動
人走征途萬木春
3,辭舊歲金牛伏櫪抗危機
迎新春猛虎奮進鑄輝煌
4,虎嘯虎年虎虎生威
人游人間人人發財
5,白虎出林鎮萬方
金銀財寶滿庭芳
橫批:遂心應手
6,汗牛絕塵安外振中標青史
猛虎開泰富民清政展新篇
橫批:春滿人間
7,五更分兩年年年稱心
一夜連兩歲歲歲如意
橫批:恭賀新春
8,己丑金牛獻瑞 年豐歲阜
庚寅玉虎呈祥 國泰民安
蓮年有余
9,牛去虎來千里錦
風調雨順萬家春
大展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