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閱卷組長教你寫作文(四)
“不限文體”不是寫“四不象”作文
日期:2011-01-06 作者:周宏 來源:文匯報 【摘要】
◆有人以為不限文體就是不講究文體,于是既不像議論文,又不像說明文,既不是散文,又不是記敘文的“四不象”作文不斷出現,還美其名曰“想怎么寫就怎么寫”。
◆每年高考作文中也確實有同學用記敘性文體寫作,但得到高分的少之又少。是高考不接受這種文體嗎?
◆所謂文風不正,內容上主要指“假大空”,形式上則是在寫作手法和語言表達等方面的炫耀,其表現往往是形式大于內容。在前幾年高考作文中最為常見的是華而不實。
◆作文修改,是改變“空洞、虛假、做作”之風的有效手段。找十個題目各寫一遍,不如找三四個有代表性的題目,去逐一進行反復修改來得有用。
周宏
除了詩歌,高考作文可以選用各種文體寫作,其目的是讓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得到最大可能的發揮。長于描述,用記敘文;長于說理,用議論文;長于介紹,寫說明文;長于抒情,散文隨筆;另辟蹊徑,則寓言、劇本、訪談、新聞任你揮灑。高考、中考時,經常在作文要求中寫明“文體不限”,不料,有人以為不限文體就是不講究文體,于是既不像議論文,又不像說明文,既不是散文,又不是記敘文的“四不象”作文不斷出現,還美其名曰“想怎么寫就怎么寫”。
為何高考中記敘性文體得高分的少?
對高中生而言,學好議論文、記敘文、說明文等文體,充分了解和熟練運用“規矩”是走向自由揮灑的必由之路。當然,筆者并不認為文體變異都是不諳文體知識,不會運用各種文體寫作。許多優秀作文都飛翔著善變的精靈。只是,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同,如果不切實際地一味求變,結果很可能事與愿違。“變”的前提是對傳統文體的諳熟,靈活中藏著規律,感性中透著理性。
這里有必要特別提一下記敘文。實際上,文體分類中并無記敘文一說。它只是中學語文的教學文體,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記敘性文體的基本寫法,能夠恰當運用敘述、描寫、抒情等手法寫人記事抒情言志。每年高考作文中也確實有同學用記敘性文體寫作,但得到高分的少之又少。
是高考不接受這種文體嗎?2004年開始,閱卷組根據命題組提供的“作文評分標準”,制定了“評分細則”,不僅對議論性文體各類卷細分了上中下等,還對記敘文等主要文體作出了不同于議論文的評價標準。如議論文要求“中心突出”,主題比較顯豁,而符合一類卷標準的記敘文則要求“感情真摯,寓意深刻、有回味”。還規定了寫人記事的作文要“情節生動,描寫生動形象”。但大多數考場記敘文或主題過于顯豁,點題之句往往畫蛇添足;或情節單一,不合情理;或缺乏描寫(尤其是細節、動作描寫),似清湯寡水,淡而無味;另有一些則云遮霧罩,中心組十幾個老師看十幾遍都不明就里,含蓄過頭成了晦澀難懂。
所以,選用文體必揚己所長,才能使你的倚天劍屠龍刀所向披靡,不然,你就是有無數根銀針,也成不了東方不敗。
如何練就?有一法可資借鑒:文體溝通,一題多用。亦即以同一題目寫不同文體的作文。如以“枯葉蝴蝶”為題,寫記敘文和寫議論文表現方式大相徑庭;寫說明文則目的各異。因為是一題多寫,對命題所指事物及其內含了解得比較深刻全面,從而又豐富了各種文體的寫作材料。不僅如此,因為了解得深刻全面,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也隨之增強了。
華麗文采沒有錯,錯在內容空洞矯揉造作
文風問題,包括內容和形式兩方面。所謂文風不正,內容上主要指“假大空”,形式上則是在寫作手法和語言表達等方面的炫耀,其表現往往是形式大于內容。在前幾年高考作文中最為常見的是華而不實。
這種以文害意的文風和人們對文采的理解有關。其實,文采不只是語言華麗,樸素也是一種耐人咀嚼的文采,甚至更勝于華麗。多年來,高考作文一直強調要有文采,但是一提到文采,有人就把它等同于語言華麗。于是有相當長一段時間,華麗的文風盛行,全國各地的高考一類卷多為鋪陳排比名句迭出的“美文”。而后學者以為單憑語言華美即可獲得高分。殊不知決定這華麗文采得到高分的,是背后流淌的真情實感。有之,則為華而實,缺之,則為華而不實,兩者有著天壤之別!
所以,正確的文風,應該是“實在、優美、新穎”,錯誤的文風則是“空洞、虛假、造作”。在此認識的基礎上,高考評價一定會堅持鼓勵各種文風并存,包括華麗的文采。
文采華麗并沒有錯,錯在內容空洞虛假所致的矯揉造作。所謂“文章”,有“文”才成章,正如孔夫子的得意門生子貢說的那樣,如果去掉有文采的獸毛,那末虎豹的皮革就和犬羊的皮革一樣了。意思是語言表達畢竟有高下之分。但前提很明確,你必須是虎豹。所以,追求語言之美,先在準確、貼切、規范上下功夫,更不應丟了內容的匹配。在此基礎上的典雅優美,才相得益彰。別顛倒了先后順序,也別以為只有華美才會有“文”,否則,你只是頭披著虎豹之皮的綿羊。
作文的“常青樹”更在于內容的豐富獨特。如果丟棄了文章內容而專力錘煉語言等技巧,無異于舍本逐末。除了文章學家外,人們讀一篇作品,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的往往不是技巧,長埋心底的回憶主要也不在于此。他們更關注的是內容,只有當內容打動了他,再度閱讀時或許才會留意形式技巧的精妙。語言技巧和內容的關系,猶如服飾打扮和長相氣質的關系。最佳狀態是精美的服飾烘托出主人的相貌氣質。當服飾的精美導致觀者的眼光離開穿衣人,那就有喧賓奪主之嫌了。
從這個意義上講,假如在高妙的技巧和精彩的內容之間必須放棄一樣的話,該放棄的應該是技巧。奉勸同學們莫輕看樸素平淡。須知平中常能見奇,淡中常有亮色。它可能是“絢爛之極”,它可能有“至味”寄其中。所以,不僅不能輕看,而且應該追求。因為,這是通往“大巧若拙”至高境界的必由之路。
要以咬文嚼字的態度去修改文章
可見,高考作文評價要求的不是風格統一,而是文質彬彬,內容形式水乳交融。要達到這一境界,最重要的是對文與質的關系有正確的認識,最先要做的是咬文嚼字。具體而言,要在修改上多下功夫。
筆者曾以高三學生為對象做了一項實驗。布置學生當場作文,打分后不作評講、不寫評語即予發還。兩周后以同樣題目考試,結果該班學生并未因事先做過此題而有明顯進步,和其他事先未做過該題的班級相比,成績依然是各歸其類。這說明:就限時作文而言,如果沒有寫作后的評講修改,重寫舊題,學生的作文水平不能得到提升。這就像語文閱讀學習以及其他學科的學習一樣,下課后不加理解消化,練習后不作總結訂正,今后遇到同類問題,仍可能重復犯錯。
作文修改,正是由“寫過”邁向“會寫”的必由之路,是改變“空洞、虛假、做作”之風的有效手段。修改,是總結,是發現,是提高,更是走向成熟、避免重蹈覆轍的良藥。從這個意義上講,找十個題目各寫一遍,不如找三四個有代表性的題目,去逐一進行反復修改的工作來得有用。前者雖每篇費時不多,結果卻事倍功半;后者雖每篇費力較多,結果定能事半功倍。不同題目的作文各寫一遍,增加的是量的積累,同樣的題目修改三四遍卻很可能產生質的變化。因為,修改的過程同時也是思維、語言、知識綜合運用的過程。多次經歷反復修改的過程,你的眼界就會拓寬,品位就會提升,思想就會成熟。作文水平,在這一“實踐、修改”的循環中,一步一步地拾級而上,從而不再跌落到過去的水平。反之,則可能小起大落,如離群孤雁,迷失方向。
修改到什么程度為止?盡己所能地趨向立意獨特、表意暢達、結構圓合、詞句精確。也就是,要以咬文嚼字的態度去修改文章。有人甚至認為相近的詞語并無差別,拘泥于詞語是玩弄文字游戲。但我知道,一個人對表達內容的重視程度從詞句運用、先說后說上一看便知。態度越鄭重,表達越字斟句酌,態度越隨便,表達越漫不經心。
但是,迄今為止,中學作文教學依然較為普遍地存在臨時出題、簡單評改的無序狀況。有人竟提出“把教師從批改作文中解放出來”的口號,不知這種做法的長遠效果如何,以最基本的學習規律判斷,它無疑背道而馳。減輕語文教師的負擔十分必要,可為此減去了語文學習的有效手段,語文課失寵于廣大學生便是咎由自取了。
(作者為華東師大語文教研中心副主任,長期擔任上海高考語文閱卷中心組負責人兼作文組大組長)
謝謝您的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