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名稱]小兒上感方
[功能主治](1)方功能辛涼解表;(2)方功能化濕透表,清熱和中;(3)方功能解表泄熱,主治小兒各型上感。
[處方組成](1)荊芥穗10克、薄荷6克、連翹15克 黃芩10克、板藍根12克,水煎服,適用風熱型。(2)蘇葉10克、藿香10克、白芷10克、連翹15克、黃芩10克、板藍根12克,水煎服,適用風邪挾濕型。(3)荊芥穗10克、薄荷6克、連翹15克、石膏30克、知母10克、黃芩10克、蘆根30克,水煎服,適用表里俱熱型。
[辨證加減](1)風熱型:目赤腫痛者加木賊10克、赤芍6克、蟬蛻3克;咳重加前胡10克、杏仁6克、括蔞10克,咽痛者加山豆根6克。(2)風邪挾濕型:熱重者加黃連6克,咳重加前胡10克、杏仁6克、括蔞10克;惡心嘔吐甚者加半夏10克、陳皮6克;腹瀉者加滑石10克、炒苡仁10克。
[療程療效]本方治療160例患兒,治愈152例,無效8例。其中風熱型84例,治愈81例(96.4%);鳳邪挾濕型58例,治愈54例(93.1%);表里俱熱型18例,治愈17例(94.4%)。
[處方來源]山東省人民醫院王傳吉等。
[處方備注]風熱型方中荊芥穗、薄荷疏風解表,連翹、黃芩、板藍根清熱解毒。風邪挾濕型方中蘇葉、藿香、白芷化濕解表和中;連翹、黃芩 板藍根清熱解毒;表里俱熱型方中荊芥穗、薄荷、蘆根解表,知母、連翹、石膏、黃芩清熱解毒。本方立足于小兒易從陽化熱,于表證同時多兼里熱,單純表證極少見,故方劑中除解表藥外常加入清熱之藥,取得較好的療效。本方名由編者所擬。(時毓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