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質虛弱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現象。體質虛弱的原因,可能是先天不足或后天失養,或是在大病之后,出現各種各樣的虛弱征象。根據各自體質虛弱的不同表現。通常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以及心虛、肝虛、脾虛、肺虛和腎虛等類型。
氣虛的主要癥狀是少氣懶言、乏力白汗、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無力。
血虛體質的突出表現就是面蒼色白。血虛的表現:眼瞼蒼白,口唇蒼白,不是很紅潤,臉色蒼白,脈很沉細,舌質不紅,也發白。
陰虛的表現主要是有一些虛火,容易口干,比較消瘦,舌體較瘦,不是很胖大,脈相也比較細。臨床表現還有面紅潮熱、五心煩熱、口干咽燥、盜汗遺精、心煩眠少,不耐春夏,多喜冷飲等。
陽虛最主要的一個癥狀是怕冷,即使是在夏天也會怕冷。一般以脾腎陽氣虛為主,其臨床表現常出現平素怕寒喜暖,手足不溫,口淡不渴,喜熱飲食,飲食生冷則易腹痛腹瀉,或胃脘冷痛,腰膝冷痛,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體胖嫩,舌苔白滑,脈象沉弱等。
心虛證常與氣虛、陽虛、陰虛、血虛證等共存,構成心氣虛證、心陽虛證、心陰虛證與心血虛證。一般癥狀為心悸、怔忡、失眠、多夢、健忘、脈結代或細弱等癥狀,常見于多種疾病中。
肝虛體質多表現為肝陰虛和肝血虛。肝陰虛證通常的表現是頭暈眼花,兩目干澀,面部烘熱,或顴紅,口干咽燥,五心煩熱,或脅肋隱隱作痛,或見手足蠕動。肝血虛證通常的表現是頭暈目眩,面白無華,指甲無光澤,視物模糊或夜盲,或見肢體麻木,關節屈伸不利,手足震顫,或見婦女月經量少,色淡,甚則閉經。
脾虛多表現為面色萎黃、精神疲憊、身倦乏力、食少乏味;或食后作脹,大便溏瀉;或谷食不化、四肢欠溫、氣短怯冷,婦女脾虛帶下;舌質淡胖,邊有齒印;脈細弱無力等。
肺虛體質多表現為肺氣虛和肺陰虛兩種。肺陰虛通常表現為形體消瘦,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盜汗,午后潮熱、面紅,五心煩熱,口干咽燥,聲音嘶啞,舌紅少苔,脈細數等。肺氣虛表現為咳而氣短,咳喘無力,痰液清稀,倦怠懶言,聲音低怯,畏寒,易感冒或有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薄白,脈弱等。若是上述兩種癥狀都有,即氣陰兩虛。
腎虛的人通常分為腎氣(陽)虧耗和腎陰耗傷兩大類型。腎氣(陽)虧耗一般出現面色淡白,腰脊酸軟,聽力減退,小便頻數而清,或陽痿不舉,或尿后余瀝,或形寒怕冷、四肢不溫,或動則氣喘、久咳短氣,或下肢浮腫、按之如泥等。腎陰耗傷一般可見形體虛弱,頭昏耳鳴,少寐健忘,腰酸腿軟,或潮熱盜汗,虛煩不寐,遺精,舌質紅少苔等癥狀。
進補時要分清體質,進步得當,有助于體虛的恢復。若是不分體質,胡亂進補,吃了不該吃或忌食之物,非但于身體無補,可能還會使體質更弱。
通常來講,體質虛弱的人,宜吃滋養強壯、補虛扶正之品,忌吃破氣耗血、損陰傷陽的食物。但氣與血,陰與陽又不可截然分開,補氣與補血雖然各有側重,但亦不宜絕對區分。舉個例子,人參是補氣的,但血虛之證也常應用之,這是因為氣為血帥,補血的同時,有時應結合補氣之法;血弱而兼氣虛者,補血時則必佐以補氣之味。
陰陽相濟與互用,補陰與補陽也是如此。陽虛而陰不虛時,應以溫補陽虛食物為主,宜食以甘溫之物,忌吃生冷性寒的食物。陰虛而火旺者,飲食上應以滋補陰虛食物為要,宜食性味甘涼的食物,忌吃辛辣溫燥食物;如其陰陽兩虛,又當陰陽雙補。
對于臟腑的虛弱,中醫歷來就有“虛則補其母”的說法,如肺氣虛者補脾,是培土生金法;脾虛者補命門,是補火生土法;腎虛者補肺,是金水相生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