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某,男,66歲。2009年11月16日初診。全身瘙癢,搔抓后起大小不一條狀丘疹團塊,色呈淡紅,時起時消,反復發8月余。其間經用葡萄糖、鈣劑、激素注射,服氯雷他定、特非那丁、賽庚定等,只能暫時止癢,過后仍如前狀。患者述其血壓偏低,時常頭暈,肢體倦怠乏力,動輒汗出,納差,舌質淡,苔白,脈細弱。診為慢性蕁麻疹,辨證為中氣虛弱,肌表不固,復受風邪。治則:補中益氣,疏風止癢。處方:黃芪30克,黨參20克,白術12克,茯苓12克,當歸15克,升麻6克,陳皮3克,防風6克,白蒺藜9克,僵蠶6克。7劑,水煎服,日1劑。
服藥后,丘疹團塊發作次數逐漸減少,癢感大減,體倦乏力,頭暈汗出癥狀明顯見輕。方中去僵蠶,黃芪減為20克,白蒺藜減為6克,續服7劑后諸癥痊愈。3個月后隨訪未發。
蕁麻疹屬中氣不足之證,故在補益中氣的基礎上,隨證加疏風止癢或收斂瘡口之品,收到了良好療效,體現了中醫異病同治的思想,也提醒我們在臨證時要善于抓住疾病的本質,用中醫的思維來指導中藥的選用,才會有良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