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癥在老年人中相當普遍,據有關統計表明,60歲以上的男性有10%左右有骨質疏松;女性則更多,有人統計,50歲以上者占21%,80歲以上高達100%;鑒此,對骨質疏松的預防是極為重要的。對骨質疏松的預防包括:積極治療引起骨質疏松癥的原發疾病、改善營養狀況、多做戶外活動、適時適當的曬太陽等。研究表明,營養與質骼的關系甚為密切。下面介紹骨質疏松癥的膳食預防原則。
一、注意鈣的攝入。據研究證明,50歲以上的女性和60歲以上的男性,每日鈣的攝人量不應少于1200毫克,至少也不應低于800毫克。根據我國人民的生活習慣,每天吃的糧食標準為500克,每500克大米含鈣量為35-200毫克,面粉含量較高,為100-345毫克。因此,靠主食只能攝取需鈣量的10%-18%左右,雜糧為主食的地區,除黃豆含鈣量特高外,其它含量也不高,因而要從副食中彌補,對老年人最適宜的副食品要推豆制品了,每500克豆腐,含鈣量在1085—1385毫克之間,即使是含水分很多的嫩豆腐每500克也能達到885毫克之多,僅此一項就足夠維持老年人一日需要攝鈣量了。如果換吃豆腐干或千張(亦稱“百葉”),則含鈣量更大幅度增加,每500克高達2060-4930毫克。當然,改變品種不僅是為了增加攝鈣量,而且也是為了調劑口味,增進食欲,改善吸收,對健康是十分有利的。素雞(豆制品的一種)含鈣量更高,每500克高達6700毫克。豆類食品中以青扁豆莢含量最高,達1040毫克,豌豆苗次之,為780毫克,它們都可以列為選用對象。
此外,大豆中含有的異黃酮是一類雌激素物質,而雌激素是女性體內重要的性激素,它在血液中低于正常水平時,會使女性的生殖功能和性功能都受到影響,還會使心臟失去保護作用,對預防骨質疏松亦有較多的作用,所以,每天喝500毫升豆奶或吃100克以上的豆制品,如豆腐、腐竹等,是必要的,尤其是女性。
二、多吃素食。有人研究發現,素食可預防骨質疏松。在雜食的老年人群中,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約占30%,而素食的老年人群只有18%有骨質疏松。素食者膽汁中雌激素和類固醇激素(如可的松等)排泄量較高,腸道黏膜重吸收量也增加,所以鈣質的丟失也大為減少了。
三、適當增加蛋白質。有人專門研究老年人蛋白質的需求量,發現給予標準蛋白質含量食物時,老年人發生負氮平衡現象(即蛋白質丟失量大于攝人量),這對于骨與關節的健康是極為不利的,尤其是老年婦女和體弱多病的老人更是如此。因此,老年人應適當增加蛋白質的比重和動物蛋白及植物蛋白之間的比例關系(一般應維持在1:2-1:l左右為宜)。含有豐富動物蛋白持食品有瘦豬肉、蛋類、牛肉,雞、鴨、兔肉、魚類等。含有植物蛋白的食品有豆類、豆制品、麥類等。
四、補充足夠的維生素C和維生素B6。有人研究指出,老年人血液中維生素C和維生素B6的濃度都比中青年低,這兩種維生素濃度的持續降低,對才年人健康十分不利,因此,要考慮從食品中(必要時也可以藥物中)補充。大多數糧食不含維生素C,因此,要獲取足夠量的維生素C則必須從副食品及瓜果中去攝取,蔬果中含量較高的有扁豆、刀豆、四季四、豇,豆、豌豆苗、薯類、胡蘿卜、蘿卜、芥菜頭、藕、姜、白菜及青菜等。
另外,維生素D能助鈣的轉化和吸收利用,維生素D主要存在于蘑菇、牛奶、蛋黃、動物肝臟和植物油中。曬太陽,可使人體皮膚里面有一種稱為17-脫氫膽固醇的物質,經日光照射可以轉變成維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