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風險立意
由于中藥是天然的,而且具有良好療效,故幾千年來的傳統意識使人們認為中藥沒有什么不良反應。然而,這只能是相對而言。中藥的藥理作用是多方面的,多數中藥防病治病的確安全、有效;但部分中藥,如用藥不當,或對少數特異體質的人,也會產生不良反應。中藥的不良反應對人體可能導致的風險不能低估。
中藥是世界藥學發展方向
中藥是人類歷史的寶貴遺產。幾千年來,中醫用中藥防治各種疾病,為世界醫學的發展作出了偉大貢獻,贏得國內外的信賴。1987年世界衛生組織大會通過了開發中草藥的提案。專家認為:中藥是世界藥學的發展方向,美國、日本、德國和俄羅斯都掀起了對中藥的研究熱潮。國外的研究人員認為“現在又回到80%使用草藥的時代”; “在人類各種疾病中,沒有一種不能在植物中找到治療的藥物,只是有些藥物人們還沒有發現而已”。“回歸大自然”已成為藥物發展的趨勢。中藥以其天然的獨特療效,具有強大的生命活力,是世界醫藥界研究開發的重點。
中藥中騫的歷史觀
中華民族的祖先在尋覓食物充饑的過程中,經過無數人次無意識或有意識的觀察和試用,發現了不少具有止吐、止瀉、止痛等作用的自然產物。傳說中一直把神農氏當作發現中藥治療作用、毒副反應和使用方法的鼻祖。中國首部藥物學專著就命名為《神農本草經》,該書收錄藥物365種,其中屬于有毒性的中藥就有125種,并指出某些藥物“多毒,不可久服”。對多毒藥物的使用特別持謹慎態度。中國首部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也有“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的告誡。
“藥”與“毒”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是在一定條件下不少藥物的毒性作用和治療作用是相對的,也是密切相關的,具有相互轉化的關系。
古代所說藥物的毒性涵義比較廣泛,不是單義詞,是指藥物性味之酷烈辛苦,其中也包含部分有毒之藥。這是古人所稱毒藥的第一種含義。第二種所稱的毒藥是藥物的治療作用。神農一日而遇七十毒,其中一部分也是指藥物所致的吐、瀉等作用。第三種是指誤用藥物致害。第四種所謂毒藥,大致與現代所稱“毒藥”的含義相當或相同,系指毒性大而容易引起嚴重中毒甚至死亡的藥物。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歸納出毒草類47種,都是真正的有毒藥物。
簡言之,用之得當,有“毒”之藥即是療疾之藥;用之不當導致不良反應,則藥也是“毒”。
中藥中毒的概念
中藥的范圍
“中藥”是對中國傳統藥物的總稱:一是指中藥資源(如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等),二是指人工制成品。“傳統藥物”在中國叫中藥,在韓國叫韓藥,在日本叫漢藥。在美國把中藥、韓藥和漢藥,統稱為“中藥物”或“天然藥物”。“中藥物”或“天然藥物”也可稱為中藥,這是為了與西藥并列稱呼的簡化叫法。
中藥來源最廣泛、應用最普遍的是植物藥,所以中國人從古相沿就把以上這些傳統藥物叫做“本草”。數千年來,本草對于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著巨大的作用。本草流傳至日本、韓國等國家,也為當地人民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時至近代,由于西醫藥學和中國傳統醫藥學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為了與西方醫學在稱謂上有所對應,逐漸地將本草改稱為中藥。
中藥中毒的概念
從定義、概念、廣義概念和狹義概念等四個方面來介紹中藥中毒的概念。
中藥中毒的定義
為了預防、診斷和治療人們的疾病,改善人們的生理功能而給以正常劑量的藥物所出現的任何有害且非預期的反應,稱為藥物不良反應。
藥物用于臨床上以治療目的而發揮作用的,稱為藥物的治療作用。產生與治療目的無關,且有損于患者的作用,稱為毒副作用。
藥物有兩重性,既有防病治病的一面,咆有服用不當引起不良反應的一面。人們對中藥存在著一些模糊認識: “中藥多是草根、樹皮,多用少用一點沒關系”,“中藥無毒性、無副作用、無過敏反應”,“中藥有病能治病,無病能健身”,因而超劑量用藥、忽視配伍禁忌的現象較為普遍,對中藥單昧藥劑量方面的有效量、極限量、中毒量等缺少研究。近年來,有關中藥不良反應的報道逐漸增多。
藥物不良反應是藥物副作用、毒性反應、變態反應、過敏反應、后遺作用、藥物間不良的相互作用、藥物依賴性、致突變、致癌、致畸,以及藥品質量問題與用藥不當所引起的有害反應的統稱。
有毒中藥概念
何謂中藥中毒的概念?中藥是人們用以預防、治療疾病或保健美容的,如果運用得當,在應用中達到了這一目的,即是中藥發揮了其治療作用,我們將這種治療作用叫做中藥的功效。與功效相對而言,中藥在應用過程中還會出現一些與預防、治療、保健或美容等目的無關的不適反應,甚或出現對身體的損害性反應,這些反應通常叫做中藥的不良作用或中藥中毒。
在現代藥理學中多把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分為副作用(sideef-fect)、毒性反應(Toxic reaction)、后遺效應(afte reffect)以及由于體質因素而發生的特殊反應(unusual reaction).而在中藥學中則把不良反應統稱為毒性反應。因此有毒中藥的范圍既包括毒性很大的品種,如極毒、大毒類藥物,也包括只有一般副作用的藥物,如多數有毒和小毒的藥物。后者在有毒中藥中所占的比重較大。
中藥不良反應是指按正常用法、用量應用藥物,在預防、診斷或治療疾病過程中,發生與治療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
有毒中藥的概念可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
中藥中毒的廣義概念
中藥中毒的廣義概念是泛指一切中藥的偏性。中藥均具有一定的偏性,如寒、熱、升、降、收、散、補、瀉等。藥物的作用是“補偏救弊”,即利用藥物的偏性來調節人體的偏逆病理狀態,如熱證用寒藥糾偏、氣陷證用升提藥糾偏等。除依據病的性質選擇具有適當偏性的藥物外,還應按照病情的輕重,選擇具有不同偏性程度的藥物。如需作用強,宜選偏性大的藥;反之,則選偏性小的藥。
中藥中毒有輕重之分。輕微者,對人體的危害性不大,臨床上表現出的中毒癥狀、體征比較輕,有的甚至容易被病人忽視。在停藥后,不經治療即能自行消失。有的開始出現一些輕微的中藥中毒表現,但在繼續服藥的過程中卻消失了。例如在應用大黃治療便秘時,口服大黃后其分解物可刺激大腸黏膜,導致排便,這是大黃的治療作用,或稱其為功效。與此治療作用相伴而來的,是有的人因服用量過大或因個體體質因素,出現一些諸如惡心、嘔吐、腹部不適或腹部微痛等輕微的大黃中毒癥狀,這些癥狀對人體的危害較小,容易被忽視。
中藥中毒嚴重者,在用藥后即可引起機體損害性反應,不經過治療通常難以自行消退,有的可能還會因救治不當或救治不及時而導致死亡。例如人們在應用甘遂治療膨脹、癲癇等疾患時,若不嚴格掌握甘遂的用量及適應證,則會因為甘遂中所含的毒性成分使呼吸中樞或血管運動中樞麻痹,出現呼吸困難、血壓下降、脈搏細弱、體溫下降、譫語、發紺等中毒癥狀。此時應立刻停服甘遂或其制劑,并進行救治。否則,中毒癥狀進一步加重,嚴重者可導致呼吸衰竭、循環衰竭而死亡。像這種比較嚴重、發展迅速的能引起機體損害性反應,甚至死亡的嚴重中藥中毒現象,均應高度重視,一旦發現中毒,或有中毒先兆時,均應及時處理,以免發生意外。
中藥中毒的狹義概念
中藥中毒的狹義概念則指使用不當時,損害人體的組織器官、擾亂或破壞正常生理功能,產生病理變化,甚至危及生命可能性較大的中藥。
“凡藥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變亂,于人為害,亦能殺人。”(《諸病源候論.卷二十六》)這里的“有毒及大毒者”是指狹義的有毒中藥,即偏性大、藥理作用強、安全范圍小(治療量與中毒量或致死量接近),應用不當容易發生不良反應的中藥。 “變亂”是指不良反應,與現代醫學的認識較為接近。
藥物、中毒與毒物
用來預防、診斷和治療疾病的物質稱為藥物。把在用藥中發生的刺激、腐蝕機體或干擾、破壞正常生理功能,導致損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現象稱為中毒,把引起中毒的物質稱為毒物。
藥物和毒物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正確應用藥物可挽救垂危之軀,使患者起死回生,若用之不當可能毀害機體,置人于死地。
藥物因超量使用引起中毒時,其劑量即為中毒劑量,此時,藥物也就變成毒物。
毒物通常是指中毒劑量與治療劑量比較接近,且其作用對機體影響較劇者,在多數情況下,其毒性與劑量成正比。
中毒反應常常與炮制不當、超量服用、用法不當、積蓄作用和個體差異有關。如烏頭類中藥,古人用草烏頭做箭毒,可是經規定方法加工炮制后的草烏毒性大減,成為祛寒濕、散風邪、溫經止痛的中藥。甘草屬解毒首選藥物,又是許多方劑不可缺少的成分,但如長期應用則可能產生慢性中毒,表現為浮腫。荔枝既是藥物又是食物,但如一天食用兩千克以上,就會得荔枝病,嚴重者導致死亡。
可見藥物和毒物之間并無絕對的界限,常常取決于用藥劑量、方式、個體差異以及是否規范炮制等因素。只要人們熟悉藥物性質,弄清所含成分,掌握科學加工方法,存其藥性,去其毒性,控制使用劑量,便可安全合理用藥。
有的國家把毒物的標準界定為:一次口服的劑量在5克/千克體重以下或一晝夜內皮膚接觸的劑量在1克/千克體重以下,能使50%以上的大鼠死亡者,這些物質都被認為是毒物。
理學的基本概念
毒物
毒物是指藥物以較小劑量給予機體時,能與生物體相互作用,引起生物體功能性或器質性損害,甚至危及生命的藥物。毒物與非毒物之間并非存在絕對的界限,而只能以引起中毒的劑量大小相對地加以區別。即使較安全的藥物中的某些重要營養成分,如果過量服用也可能引起毒性反應。
按毒物作用于機體的主要部位,可分為:作用于神經系統,造血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肝、腎、眼、皮膚的毒物等。
按毒物作用性質則可分為:刺激性、腐蝕性、窒息性、致敏、致癌、致突變、致畸等。
此外,還可按化學結構或形態分類。
毒性
藥物引起生物體損害的能力,稱為毒性。毒性的大小或高低,可通過其對機體所產生損害的性質和程度表現出來,在一定實驗條件下,可用動物實驗或其他方法進行檢驗。例如A、B兩種化合物以同樣的劑量、同樣的途徑和方式給予同樣數量的動物,前者引起中毒死亡,而后者沒有同樣效應,可以認為A物的毒性大于B物。
中 毒
中毒是指生物體受到毒物作用引起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后出現的疾病狀態。因此可以說,中毒是各種毒性作用的綜合表現(包括局部的和全身的)。依據毒物劑量的大小所引起病變發生的快或慢,中毒可分為急性和慢性,介于兩者之間的稱為亞急性中毒。
毒性作用
藥物引起生物體損害的總稱叫做毒性作用。毒性作用可通過觀測的方法來加以評定。毒性作用也稱為毒效應。
無損害作用
無損害作用是指生物體接觸外來化合物的過程中,未觀測到引起機體的形態、生長發育和壽命的改變。生物體中的一切生物學變化都是可逆的,當機體停止接觸該物質后,通過解剖學、生理學或行為學等方面的各種指標觀測,均不能檢測出機體維持體內穩態的能力有異常,也不促進機體對其他環境因素不利影響的感受性增高,不致觀察到機體對外來化合物的代謝速率降低和酶系統的相對活力發生異常改變。
有損害作用
有損害作用是指生物體接觸外來化合物期間或停止接觸后,機體維持體內的穩態能力下降是不可逆的,對某些環境因素不利影響的感受性增高,代謝速率降低和酶系統的相對活力發生異常改變。
絕對致死量或濃度
能引起一群動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劑量(或濃度),稱為絕對致死量或濃度。這里所謂“一群”中包括的個體數應大于10個以上。絕對致死量或濃度外文表示為LDIoo或LClffl。
半數致死量或濃度
可引起一群動物50%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劑量(或濃度),稱為半數致死量或濃度。半數致死量或濃度外文表示為LD5()或LCso。
最大無作用量或濃度
最大無作用量或濃度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將外來化合物以一定方式與機體接觸,根據一定的檢測方法和觀察指標,未能觀測到機體有任何損害作用的最高劑量(或濃度)。最大無作用量或濃度也叫做無反應劑量(或濃度)。同一外來化合物,當它與機體接觸的時間和作用方式發生改變時,雖然用同樣的檢測方法和觀察指標作觀測,其最大無作用量(或濃度)是不同的。最大無作用量(或濃度)是衛生毒理學常用來評價外來化合物毒性作用安全限量的主要依據,并常以它為基礎,制訂人體每日容許攝入量(:acceptable dailyintake,ADI)和最高容許濃度(maximun allowable concentration,MAC},每日容許攝入量(日許量)是指人類終生每日攝入(隨同食物、飲水和空氣攝入)某外來化合物而對人體不致引起任何損害作用的劑量,一般以相當于人體每日每千克/體重攝入的毫克數表示(毫克/千克體重/日)。最高容許濃度是環境中存在的某外來化合物,不致對人體造成任何損害作用的濃度。
最小有作用劑量(濃度)
最小有作用劑量(濃度),外文表示為minimal effect level(con-centration),是指能使機體發生某種異常變化所需的最小劑量(濃度),即能使機體開始出現毒性反應的最低劑量(濃度)。由于最小有作用劑量(濃度)一般都略高于最大無作用劑量(濃度),故也叫做中毒閾劑量(,threshold level)。
毒作用帶
毒作用帶('zone of toxic eff'ect),是指一種根據毒性和毒性作用特點綜合評價外來化合物危險性的指標。常用的有急性毒作用帶和慢性毒作用帶。前者是從急性中毒閾劑量(濃度)到半數致死劑量(濃度)之間的距離,后者是從慢性中毒閾劑量(濃度)到急性中毒閾劑量(濃度)之間的距離。作用帶的寬窄可用比值來表示。一種外來化合物的急性毒作用帶越窄(即比值越小),表示該毒物引起機體輕微毒性作用的劑量(濃度)到發生急性死亡的劑量(濃度)越近,故其危險性越大。慢性毒作用帶越窄,表示引起慢性中毒所需的劑量(濃度)較大,慢性中毒的潛在危險性就較小。由此不難看出,使用毒作用帶的概念,比單純的毒性指標評價外來化合物的毒性較為全面。
效應和反應
效應(effect)是表示某個體接觸一定劑量(濃度)化合物后,在機體引起某種生物學的改變。反應是表示生物體接觸一定劑量(濃度)化合物后,引起某種生物學改變達到一定強度的個體在一個群體中所占的比例。如半數致死量(濃度)引起50%受試動物死亡。此反應率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劑量(濃度)的大小,當劑量(濃度)減少到一定程度時,即達到“無作用劑量(濃度)”水平。可見“效應”僅涉及個體(individual),即一只動物或一個人;而“反應”(response)則涉及群體( population),如一組動物或一群人。效應可以用一定計量單位表示其強度,如致死量(濃度)為毫克/千克體重(毫克/平方米);反應的強度則用百分率或值來表示,如蓄積系數、死亡率等。
中藥常見的中毒表現
中藥中毒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可因不同的中藥、不同的個體、不同的時節、不同的地域環境等而有不同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在此,僅從以下幾方面簡略闡述。
中藥的毒性反應
毒性反應是指由藥物固有的作用引起的比較嚴重的反應,常在用藥過量時發生,有的則是蓄積作用從量變到質變的突變結果。毒性反應也稱毒性作用}(toxic effect)。
多數藥物均有一定毒性,可引起某些器官或組織生理功能的異常和結構的改變。有些病人對藥物的敏感性高,立即發生中毒癥狀,叫做急性毒性反應。長期服藥造成體內蓄積,出現的毒性反應叫做慢性毒性作用。毒性反應與劑量相關。因此,可以說任意加大藥物劑量,企圖強化藥物療效的做法都是有風險的。超劑量給藥或服藥而出現毒性反應不屬于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藥物不良反應的范圍。
毒性反應是指藥物引起人體生理、生化方面的變化和臟器、器官的功能或形態方面的損害,是病理現象,通常與治療作用無關。其完整概念,除急性、亞急性、慢性毒性反應外,還應該包括致癌、墮胎等特殊毒性反應。毒性反應的嚴重程度多與用藥分量成正比,但不同的人對藥物的敏感程度不同,同樣劑量可能有人容易出現毒性反應,尤其是肝、腎功能不佳者。中藥的毒性除了與是否含有毒成分有關外,還要看是否其整體有毒,有些中藥雖舍有毒成分,但因含量微小或與解毒成分并存,作為整體常常不顯示毒性。中醫根據中藥偏性的大小,一般將中藥分為大毒、有毒、小毒、無毒四類。凡使用小劑量即可發生不良反應,且癥狀發生快而重的,稱為大毒;使用較大劑量方出現不良反應,且癥狀發生較慢、較輕的,稱為有毒;使用大劑量或蓄積到一定程度才出現不良反應,且不良反應程度較輕的,稱為小毒;一般不發生不良反應,用超大劑量或蓄積到相當程度才出現不良反應的,稱為無毒。
現代醫學對毒性的分級以半數致死量(LD50)為依據。凡動物口服生藥煎劑LD50小于5克/千克體重為大毒,介于5—16克/千克體重之間為有毒,介于16~50克/千克體重之間為小毒,大于50克/千克體重為無毒。以上數據可以作為中藥毒性分級的參考。此外,亦有用最小致死量(MLD)作為依據的。由于很多中藥至今未能驗證數據,相當一部分有毒中藥無法提供其數據。此外,要注意到毒性試驗一般采用動物試驗,分析毒性時要考慮人與動物間的差異等因素。
藥物的副作用與副反應
藥物一般都具有幾個方面的作用,其中一種作用用于治療目的,其余的作用便成為副作用(side effect)。副反應是指治療量藥物固有而不需要的藥理作用。
反應
過敏反應(或稱超敏反應)往往與藥物的藥理、毒性、用法、用量無關,僅出現于少數用藥者當中,是病人本身素質所致。病人的直系血親多有類似情況,本質上屬于病理性免疫反應。近年來,中藥過敏反應的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其癥狀輕則表現為皮膚瘙癢、藥疹、胸悶、氣急,嚴重則表現為過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致敏中藥較為常見的有苦參、蟾酥、地龍、當歸、魚腥草、紫珠草、穿心蓮、金銀花、柴胡、蓖麻子、鴉膽子等,過敏性休克多見于應用注射劑后,這類藥物風險應當引起高度重視。西醫認為過敏反應不同于毒副反應,而中醫從其后果和毒副反應相類似而論(如天花粉用于引產發生的惡寒發熱、全身痛等癥狀),也將其統一叫做中毒。
中藥引起的過敏表現各種各樣,常見的可有紅斑、皮疹、皮炎、蕁麻疹、斑丘疹、呼吸困難、消化功能紊亂、休克等。
特異質反應
少數人用藥后,發生與藥理作用無關的反應,稱為特異質反應(idiosyncratic reaction)。其病因大多由于個體生化機制異常,如缺乏某種藥物代謝酶所致。據新加坡報道稱黃連與新生兒核黃疸有因果關系,而中國給新生兒服黃連或含黃連的復方是一種習慣,千百年來的應用未發現與溶血性黃疸有關,此藥亦非妊娠禁忌藥,新加坡病人可能存在生化機制異常的可能性。據估計,全世界幾乎有一億人屬于某種酶缺陷病人,由此引起的藥物不良反應病例很多,已形成了一個專門研究領域“遺傳藥理學”。
特異過敏性體質是指具有特異性家族遺傳特性或過敏性體質的少數人們,其機體對藥物反應性與眾不同,在正常用量、用法下也可出現不良反應,完全是其本身素質所致,如不在開藥或取藥前詢問,多半會引起不良反應。
藥物的后遺反應
藥物的后遺反應(secondary effects)是指停藥后的生物效應。繼發反應是指藥物治療作用的不良后果,并不是藥物與機體直接相互作用所致。
藥物引起的二重感染
藥物引起的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是指大量長時間應用具有較強抗菌作用的中藥,體內敏感菌及正常菌群被殺滅,招致耐藥菌及霉菌大量繁殖,形成二重感染,如偽膜性腸炎及霉菌感染等。
藥物依賴性
依賴性,也稱作成癮性。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人們逐漸發現有的中藥在長期應用后會產生成癮性,停用后會出現“戒斷癥狀”。例如長期服用人參、阿片等中藥,就會產生成癮性,停用人參、阿片也會出現戒斷癥狀。這就提示我們,在臨床上使用此類易致成癮的中藥時要格外注意,不可長期服用,以免成癮。
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委員會對藥物依賴性所下的定義是: “藥物與機體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種精神狀態,有時也包括身體狀態,它表現出一種強迫要連續或定期使用藥物的行為和其他反應,為了要感受它的精神效應,或為了避免斷藥所引起的不舒適,可以發生或不發生耐受性。同一人可以對一種以上藥物產生依賴性。”長期用藥而形成依賴性后,斷藥后人體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出現戒斷綜合征,有時很嚴重,可發生驚厥,甚至死亡。
致畸作用
妊娠期婦女,特別是妊娠頭三個月內是胎兒器官發育的重要時期。近年來發現有些中藥,如杏仁、苦參、桃仁等也具有致畸作用(teratogenic effect)。
致突變作用
中藥致突變作用([mutagenicity)的研究開展得較晚,但已有一定的進展。實驗室研究發現石菖蒲所含的主要化學成份a-細辛醚對鼠傷寒沙門氏菌TA92有致突變作用,染色體有明顯斷裂效應。此外,還發現植物黃酮類成分槲皮素及蘆丁對小鼠微核實驗有明顯致突變之作用。遺傳因子DNA的構成發生突然變異和染色體異常,可引起此變異的因子稱變異原。短時間內變異原通過機體內因起作用,發生顯著的生物學變異,如畸胎或腫瘤的生成。
致癌作用
具有致癌作用(,caroinogenlc effect)的藥物叫做致癌因子。通過長期的實驗研究及臨床觀察,發現有的中藥具有致癌作用,如長期嚼服檳榔可引致口腔癌,這是因為檳榔所含的二甲基亞礬具有致癌作用。還有一些中藥自身并不直接致癌,但當它們在致癌物質存在的前提下,可以起到促癌作用或輔癌作用。近年來發現巴豆、甘遂等中藥即具有此種作用。
臨床和實驗證實,某些化學藥物可以誘發腫瘤,中藥是否含有致癌成分等問題日益受到重視。雖尚未見系統研究,但一些實驗研究結果已散見于報刊雜志中,其研究大多局限于從中藥中提取某一成分進行動物試驗。
要特別注意的是,人與動物有顯著差異,對動物致癌的中藥對人不一定致癌,況且現代藥理實驗證實,具有致癌性的某些中藥,如斑蝥、細辛、巴豆、石菖蒲等,臨床應用卻表現出具有治癌的作用。有學者認為,這是中藥“以毒攻毒”的一種應用方法,是利用毒藥的致癌性,激發人體的免疫系統,蘊含著深刻的免疫學原理。
變態反應
變態反應(allergic reactoin),是指藥物刺激機體而發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應。某種藥物在體內與高分子載體蛋白結合形成抗原,刺激機體產生抗體,當藥物再次進入機體后,發生抗原抗體反應,導致變態反應性疾病。這種反應僅出現在少數人群中。
變態反應即過敏反應,只見于少數特異質的個體,且同一種藥物能引起不同類型的變態反應;更多見的是不同藥物產生類似或相同的變態反應;有時同一藥物的不同劑型或不同給藥途徑,可以引起同一個體的不同變態反應。
中藥中騫的常見原因
古人已認識到一些藥物的毒性反應,但限于各自的實踐經驗和體會不同,故對同一種藥物,或日有毒,或日無毒。一般來說,對較快發生毒性反應的藥物認識比較清楚,而一些緩慢發生或蓄積產生的亞急性和慢性毒性反應往往被疏忽。如黃藥子連續服用時間較長可以引起中毒性肝炎。
數千年的歷史演變、土壤變化、滄海桑田以及自然氣候、生態環境、大氣污染、微量元素的改變等,都會影響既往“地道藥材”所含的化學成分,甚至使藥材中有害元素積累,導致臨床上產生不良反應。
據現有資料,中藥的不良作用,以變態反應最為多見,而且中藥中毒作用復雜,靶器官不專一,常為多器官受損。
藥物的變態反應是一種特異性免疫反應,通常叫做過敏反應(或稱為超敏反應),不可與藥物毒性反應相混淆。由于遺傳個體的差異,同一藥物在不同個體的代謝過程并非完全相同,或所產生的幾種代謝產物比例不同,因而致敏的可能性差異很大。藥物的變態反應與病人的過敏體質有一定聯系,還與機體生理機能狀態有關,例如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或副交感神經張力較高,體內乙酰膽堿堆積,又缺乏足夠膽堿脂酶的人,易于發生過敏反應。含蛋白質的藥物變態反應發生率較高;有機化合物高于無機化合物;重金屬(砷、汞)鹽高于輕金屬鹽。發生過敏反應的用藥量一般并不超過常規劑量。藥物劑量與變態反應癥狀的輕重一般無絕對關系,很小劑量也會引起發病。
中藥引起的變態反應多數屬于速發型,少數為遲發型,臨床表現以皮膚癥狀為主,皮膚疹型有蕁麻疹、泛發性紅斑、接觸性皮炎、丹毒、固定性藥疹等,以蕁麻疹和接觸性皮炎為常見,而以過敏性休克為最厲害,若不及時搶救,可引致生命危險。中草藥所致各種過敏反應中,過敏性休克約占1/4。過敏性休克一般在變態反應原進入體內數秒至數分鐘內發生。
中藥本身所引起的中毒
中藥毒性因產地有差異
中國有著種類繁多的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由于不同的地域,其自然條件不同,地理環境各異,水土、氣候、日照、生物分布等生態環境的不同,使中藥質量差異頗大。同一種中藥,因其產地不同,其所含化學成分有別,藥物含量高低不同,所以在應用時必須區別對待。例如在運用附片時,就要區分是云南產的騰沖附片,還是四川產的附片。云南產的比四川產的毒性要大18倍,若是四川產的用至9克,可能不會發生中毒癥狀;而云南產的附片用相同劑量時,則可引致中毒現象出現。所以應用中藥時一定要注意其產地,區別對待。
中藥組方不當
方劑組成不當:一個方劑由幾味或幾十味中藥組成,所有藥都起協同作用,增強療效和降低毒性,但是如方劑各藥組合配伍不當或劑量大,反而會降低療效,增加毒性。
疏忽禁忌:中藥用藥有十八反、十九畏,疏忽中藥配伍禁忌,可能導致不良反應。
中西藥復方:中西藥共同組成復方制劑,且取中藥名,銷售中誤為純中藥制劑,服用后易發生不良反應。
中藥工藝不當
中藥加工處理工藝不科學,粗制濫造,中藥有害成分未被除去,直接影響中藥內在質量,從而導致不良反應。
中藥采集方法影響其毒性
中藥會因采集時間、季節或方法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療效或不同程度的中毒。例如烏梅在未成熟時采集,才能保證其藥效,且不會出現中毒現象;如果在成熟后采集,則梅仁和梅中均含有大量的氫氰酶,服用后會引起嚴重的中毒現象。因此,中藥一定要把好采集關,切勿讓偽劣藥材進入市場,同時醫生、藥劑師和病人均應具有一定的鑒別中藥的常識,才不至于誤人誤己。
炮制工藝不精
中藥一般要經過炮制才應用,炮制可減輕毒副作用,炮制使藥物的理化性質、性味、歸經發生變化。烈性中藥更應經炮制以去其毒,改變或緩和藥性。不炮制或炮制不當,以生代制,大多會引起不良反應。
炮制就是指使用中藥之前將其進行必要的加工處理的過程。中藥經過炮制,既能更好地發揮其治療作用,增強療效,又能避免或減少其中毒現象的發生。中藥的加工炮制十分講究,如果有些中藥炮制不精,就容易發生毒副反應。如巴豆、續隨子瀉下作用劇烈,宜去油取霜用,方可減少其毒性。在炮制中藥時,應掌握適度的原則,不可太過,也不可不及,否則均會引起中毒現象發生。例如巴豆制霜時,應保留其脂肪油含量在18%—200/0之間,方為適度。因此,中藥在炮制時一定要以臨床療效為前提,從而減輕或避免中藥中毒現象的發生。
煎煮不當
方劑各藥先煎、后下,煎煮時間、水量、火候等頗有講究,違反了中藥湯劑制備方法,將會帶來不良反應。
中藥隨意改變劑型可導致中毒
現代化高科技手段和醫療實踐的結合,使中藥制劑越來越豐富,如湯劑、散劑、丸劑(水丸、蜜丸)、丹劑、膏劑、滴丸、膠囊、片劑、合劑、口服液、注射液、栓劑、酊劑、面膜等。不同的劑型,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然而不是任何一種中藥都可以制成不同劑型的,有的中藥對劑型有特殊的要求,若不按此要求進行制劑,輕則中毒,重則致命。
劑型藥物隨劑型的變化,其理化性質、藥效、毒性也隨之而變化。中藥,特別是在對其有效成分、藥理、毒理、療效不太明了的情況下,由丸劑改變為針劑,又難控制內在質量時,服用后很可能發生不良反應。如朱砂一味,只可用于丸劑、散劑,不能用于湯劑,如果煎煮,則會因受熱生成有毒物質硫化汞,出現嚴重的中毒現象,甚至可能導致死亡。
劑型不同,則生物利用度不同,血藥濃度不同,藥效強度不同,若血漿濃度增加過快,可出現不良反應。
由中藥質量導致的不良反應
中藥不純
中藥不純,含有害物質,檢驗又不嚴格,服用后導致不良反應乃致中毒。
中藥污染
自然環境污染致使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動物與礦物的中藥污染,農藥殘留量、重金屬離子、放射性元素、有害微生物和毒污染中藥,使得用藥者發生不良反應。
中藥本身的質量問題
同一中藥因品種、產地、種植、生長期、采收時間、藥用部位、運輸、貯存、炮制方法的不同而質量相差懸殊,因之毒性也相差很多倍,質量差的中藥容易導致不良反應。
中藥混入雜質
藥材在生產、運輸、保管過程中混入雜質,形成致敏物(半抗原)。
中藥劑型制備不當
臨床上根據不同的病癥和不同病人的個體差異,采用不同的中藥劑型。劑型的制備必須遵循科學的方法,增強治療作用,避免或減少中毒現象的發生。以最常見的煎劑為例,不同的藥物,需采取不同的煎煮方法,有的中藥要求先煎,有的要求后下,有的要求布包,還有的要求烊化、沖服等。若使用不當,不但降低了其治療作用,有時還會使其中毒幾率增加。例如川烏、草烏等藥,臨床上要求一定要久煎,方可減弱其毒性,若煎煮時間過短,則其發生中毒的可能性就增加。
中藥用藥途徑改變導致中毒
中藥的給藥途徑很多,如口服、含化、噴霧、經直腸給藥、外敷、肌肉注射、靜脈注射、藥浴、外洗局部等多種。即使是同一種中藥,可能會因給藥途徑的不同,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及代謝等藥代動力學方面不同,而起到不同程度的治療作用。同一種中藥當給藥途徑發生變化時,可能會引起中毒。例如可用以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毒蛇咬飭的中藥野煙,其毒性劇烈,只可外用,不可內服,若內服則會立即中毒致死。中藥的給藥途徑與其療效、中毒風險的發生息息相關,不可不引起用藥者的重視。
中藥因劑型和給藥途徑不同,其不良反應相差懸殊。一般地說,不良反應是:糊丸劑<水丸<蜜丸<散劑<煎劑<酊劑<肌肉注射劑<靜脈注射劑,但也有例外,如烏頭類及一些含生物活性物質的中藥,其有毒成分可因加熱而破壞,煎劑毒性消失或小于糊丸劑,也有的中藥加熱后毒性反而增強,如山豆根。給藥途徑的不同,直接關系到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靜脈注射直接進入血液循環,發生不良反應的速度較快。此外,藥物的不良反應也與直接作用的部位有關,如外用藥改成口服或口服藥改成注射給藥,均容易發生不良反應。
毒性出現速度按以下順序由快到慢進行:靜脈注射、呼吸道吸入、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腸給藥及皮膚吸收。而給藥途徑不同,中毒強弱也不同。
藥癥不符
藥不對病癥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其一是藥不對癥:服用補益類藥物,求得強身,因補藥不符合機體實際癥狀需要,誤補而致不良反應;其二是辨證診斷失誤,中醫治病,辨證論治,隨癥投藥,如誤診誤治,不對癥用藥,必引起藥物不良反應。
超量服藥
中藥,尤其是有毒中藥,其用量應該嚴格掌握,即便是通常所說的“補藥”,也應該根據病情需要和體質差異選擇服用,否則不但不會起剄防治疾病、保健養護的作用,反而會對人體產生不同程度的風險,發生中毒現象。人參是一味補藥,但是有人不顧病情與體質而隨意濫用。大劑量服用人參會引起頭痛、皮疹、體溫升高及出血等中毒表現,其中出血一癥,可以認為是人參急性中毒的臨床表現之一。由此可見,一定的適應證和一定的用法用量不容忽視。
毒物攝取量、作用時間與中毒癥狀一般成正比,即攝取越多,作用時間越長,中毒越重。在一個致死性毒效應中,多數器官相繼死亡。但決定中毒作用的不是攝取量而是機體對毒物的吸收量,即生物有效量,如有的毒物不能被吸收或被嘔吐出來,則會減少其對機體的毒性效應。盡管有毒中藥安全范圍小,在正常劑量和療程范圍內很少發生不良反應,但超量應用也容易引起急性或亞急性中毒反應;某些中藥(如鉛、汞類和黃藥子等)在體內分解排泄緩慢,長期服用正常劑量也可能發生蓄積性中毒。臨床中,由于病人自行加大用藥劑量或延長用藥時限而導致的不良反應十分常見,尤其是病人肝、腎功能衰退時。
每味中藥都有其一定的適用量。中醫用藥,隨癥加減,因人、因病、因地、因時不同而異,超劑量用藥,不遵醫囑擅自超量服藥,是招致多種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
引起毒性反應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劑量過大。在一定范圍內,藥物濃度增加,作用可與之俱增。但達到最大濃度后,若再增加濃度并不能增加治療作用,甚或出現相反的結果,所謂過猶不及。
某些藥物發生過敏反應,不宜采用。
誤服誤用
因誤用中藥而引起中毒的現象,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醫師方面的原因,如誤診,導致誤用中藥,將寒證辨為熱證,將虔證辨為實證;其二,用藥配伍不當或用量太大,使患者誤服不該使用之中藥,發生中毒現象;其三,藥名相似,或異物同名,或異名同物,或物形相像,導致誤用,如將天仙子當作繭絲子配服、將漏蘆當作黎蘆服用而引致中毒;其四,病人誤用中藥。
用藥時限
用藥時限常常被忽略,有的疾患只需服用幾次中藥即可治愈,有的甚至不用藥也可痊愈,但有的疾患,尤其是一些慢性虛損性疾病,則需長期服藥,方有可能治愈。在長時間內一直服用某種中藥或其制劑時,一定要留心該中藥或其制劑有無可能引起蓄積中毒,一旦得知某種藥物有蓄積中毒的作用,或一旦發生中毒先兆,應立即停藥。否則會發生嚴重中毒現象。如鉛丹、鉛粉、朱砂、升丹、降丹之類中藥均可引起蓄積中毒,不能長期應用。
用藥時機不當
視病情確定用藥時機,否則難以顯示藥效。過早或過晚用藥會適得其反。
濫用中藥
有的患者由于過分相信他人秘方,自己采藥,誤用或濫用。近年出現的某些不良商業行為,標榜“純中藥制劑”,盲目擴大適應證,長期服用,也可導致不良反應。
對含毒中藥使用失控
對于斑蝥、魚膽、蟾蜍、瓜蒂、茛菪、苦楝、馬錢子、天南星、雷公藤、白花丹、烏頭類和含鉛、砷、汞等有害人體健康的金石類中藥,缺乏行之有效的嚴格監督管理辦法,致使這類毒性大、安全范圍窄的含毒性成分中藥使用失控,每年均有中毒病例的報道。
不實之詞的新藥廣告誤導
新藥臨床試驗研究畢竟病例有限,某些不良反應難于發現和認識,而新藥廣告誤導人盲目使用而引起不良反應。
中藥的普及在海內外日趨廣泛,某些負面效應也隨之而來。一些新藥,包括新品神、新劑型的商業性廣告遍地皆是,如“中藥無不良反應、無毒副作用、有病能治病,無病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青春永駐”等含中藥的各類保健品花樣迭出。未經系統中醫專業培訓的游醫毫無顧忌地濫開中藥,造成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呈上升
趨勢。
購銷人員專業素質欠缺
不少中藥外形相似,不易鑒別。購銷人員專業素質欠缺,難以分辨中藥偽劣品,一旦錯收就很容易導致誤用。加之經營中藥的人員把關不嚴、錯收錯發,導致中藥不良反應。
隨意加工中藥飲片和組方藥
中藥材專業市場存在問題較多,超范圍經營嚴重。普遍存在銷售中藥飲片現象,還有的市場隨意炮制加工中藥飲片,隨意經營自行調制的組方藥,甚至經營禁止銷售的中藥材和中西成藥。
市場管理混亂
中藥材和中藥飲片、藥用品和食用調味品不分,地區性自行調制的組方和滋補烹調組方用藥不分,商品無標志或標志混亂不清,經營人員流動頻繁,素質差、管理松散。偽品中藥材、劣品中藥材充斥市場。且任意冠以名產地中藥材,給監督、管理和檢驗帶來困難。
中藥材農藥殘留
目前廣泛施用農藥,作為藥用的動、植物,亦難免遭受污染。不少中藥生藥又是不經淘洗的,殘留農藥可能性較多,因而也可引起人體中毒。
藥物相互作用可引起不良反應
某些藥物通過影響另一些藥物吸收、分布、代謝、排泄、與血漿蛋白結合率等機制,使藥效變化,產生毒性。機體方面的因素所引發的中藥中毒
體質與中藥中毒
不同個體的體質有一定的差異,體質的強弱與個體的生理狀態和心理因素有關。在使用中藥時,必須注意體質因素,同一劑量的同一種中藥給不同體質的人使用,可能有的個體出現了治療效應,有的個體卻會出現中毒反應;即使是同一個體,在其不同的生理狀態或心理狀態下,使用同一劑量的某一種中藥,也會發生不同的效應。人們通常所說的過敏體質即是指比平常人更容易發生過敏反應的個體體質。因此使用中藥時,一定要注意體質這一因素,以避免或減輕其中毒的風險。
耐受性和積蓄性與中藥中毒
長期使用某種藥物,人體易產生耐受性,這是由于藥物本身可以刺激誘導酶的生成,使藥物代謝酶系統活性增加,代謝轉化加快。
某些藥物在體內分解代謝緩慢,生物半衰期長,如長期連續應用,給藥間隔時間比生物半衰期短,吸收量遠遠大于排泄量,引起藥物在體內積蓄,血藥濃度超出最高治療有效量,引致毒性反應。治病療程長,長期用一種藥,易招致蓄積性中毒,或生理依賴性不良反應。
機體的功能狀態與中藥中毒
中藥毒物經人體吸收后其作用的強弱與機體的功能狀態有關。通常情況下,許多毒物經過生物轉化,毒性均能減少。患糖尿病時,血糖波動很大。當血糖濃度高時,由于胰島素分泌障礙,葡萄糖進入肝細胞減少,肝糖原合成降低;當血糖濃度低時,肝糖原又易分解成葡萄糖以補充血糖濃度,結果造成細胞內代謝能量不足,解毒能力減弱。
人體病理狀態影響不良反應的發生。肝、腎功能不全,不利于藥物代謝和排泄,使有藥理活性的藥物作用時間延長或增強,是導致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之一。
年齡與中藥中毒
年齡與不良反應發生率的關系:老年人排泄藥物慢,藥物的血漿半衰期長,且老年人的血漿蛋白低,結合藥物的能力低,血漿中有活性的游離藥物增加,藥效過強易發生不良反應。據統計,60歲以下的患者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3%。60歲以上為15.4%。
新生兒在出生后的前8周,因肝臟的微粒體代謝酶系統尚未成熟,故對某些靠微粒體代謝酶滅活的物質極為敏感。又因為新生兒的氧化還原能力低,故對某些靠氧化還原滅活的物質也極為敏感。此外,嬰幼兒神經系統不穩定、體重輕、機體代謝旺盛,對含有嗎啡、煙堿和某些皮膚刺激物的藥物均較成人敏感。新生兒、嬰幼兒與小兒各器官系統尚處于發育萌芽階段,代謝和排泄藥物能力緩慢,對藥物的敏感性、反應性與成年人不同。
人們往往因年齡不同而體重也有不同,即使是體重相同,也因其年齡不同,臟器、發育程度不同,因而對中藥的敏感性及耐受性也各不相同。
性別與中藥中毒
就性別與不良反應發生的關系來講,女性往往高于男性數倍。
性別不同,對中藥的耐受性不同,其敏感性也有區別。婦女有經、帶、胎、產等生理特征,所以在使用中藥時尤其應該注意。
婦女對毒物較為敏感,特別是月經期、妊娠期、哺乳期和更年期。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對胎兒的發育和喂奶的嬰兒都會有一定的影響。
配伍與中藥中毒
運用中藥治病,最常見的是由幾味、十幾味,甚至更多味的中藥配伍,組合成方劑。不同中藥配伍的具體要求不同,有的中藥配伍后能增強藥效,這種協同作用是臨床醫生所追求的目標,而有的中藥配伍后可能會使各自原來的藥效減弱或喪失,甚至會導致中毒。
當兩種以上毒物同時進入體內時,要從多方面考慮,有時一種毒物能增加另一種毒物的毒性,而有時則可減弱其毒性,如曼陀羅與有機磷酸酯類同時存在時,曼陀羅可抵抗后者的毒性。此時則要抓住主要矛盾,作出正確診斷,以便進行治療。
中藥或中西藥合用,由于相互作用而造成的不良反應時有報道。如中藥柴胡注射劑與板藍根注射劑聯合使用,易引起不良反應;而含鈣量高的中藥不宜與強心苷類西藥合用,否則易出現不良反應。
時節與中藥中毒
一年有四季交替,在每個季節抑或同一季節的不同時間應用中藥時應“因時制宜”,將不同時節的特異性考慮進去,才能使中藥充分發揮其療效,避免中毒。古人早有“用熱遠熱”、“用寒遠寒”之戒,即是說在炎熱的夏季里使用中藥時應盡量避免溫熱之品,在寒冷的冬季則應盡可能少用寒涼之味。還有醫者提出“冬不用石膏,夏不用麻黃”之論點,雖不夠精確,但也可以說是一種用藥的規矩,即針對時節因素的不同選擇應用不同的中藥。
環境與中藥中毒
環境因素是指中國幅員遼闊,南北差異較大,環境氣候各異,在考慮環境因素所致中藥的有效化學成分含量的差異時,也應根據地域環境之不同,選擇使用不同的中藥,即“因地制宜”,若忽視了這一點,臨診時則會發生中藥中毒現象。例如南方濕熱重于北方,北方干燥寒冷勝于南方,應用中藥時應針對這一差異,或以燥濕、清熱為重,或以潤燥、祛寒為主,區別對待,辨證論治。否則便會引發中藥中毒。
防護與中藥中毒
中藥從其采集、炮制、生產、運輸、加工到臨床使用各個環節,都應該加強防護,若防護不當,則可能引起中毒。如在采集全蝎時,若防護不當會被其蜇傷手指,輕者可有局部腫脹、發黑、水泡、血泡、壞死等表現,嚴重者可見呼吸困難、水腫、昏迷、抽搐、呼吸中樞麻痹等并發癥。
中藥中毒機理
中藥的化學成分復雜,復方中藥的化學成分更為繁雜,因此中藥中毒機理隨之變得復雜。除因所含有毒成分所致者外,還與藥代動力學、免疫學等多方面因素有關。
毒機理
根據臨床表現與藥理作用的關系,藥物不良反應大體可分為A型和B型兩類。A型反應的特點是與劑量相關,是由于藥理作用過強所致,其特點是可預測、發生率高,但死亡率低:B型反應一般認為與劑量不相關,與正常藥理作用不相干的反應很難預測,常規的毒理學篩選難以發現,其發生率低(據國孫統計,占藥物不良反應的200/0—30%),而死亡率高。B型反應常發生于藥物異常性和患者異常性情況下。患者異常性指遺傳缺欠和過敏反應等。藥物致癌、致畸、致突變也列為B型反應。
A型不良反應的中毒機理
A型不良反應是指由于藥理作用增強引起的不良反應,其程度輕重與用藥劑量有關,一般容易預測,發生率較高而死亡率較低。
B型不良反應的中毒機理
B型不良反應是指與常規藥理作用無關的異常反應,在具體病人身上是否會出現,通常難以預測,在藥物研究階段的常規毒理學試驗中難以發現,一般與用藥劑量無關,發生率較低但死亡率較高,過敏體質或特異性遺傳素質為常見的B型不良反應發生原因。
與藥物有毒成分有關的中毒機理
中藥中毒機理,除下述五節所講述的外,還與中藥進入體內的藥代動力學因素、靶器官的敏感性、藥物的異常性、患者的耐受性、體質因素等密切相關。
含生物堿類中藥中毒
這類中毒分為含雷公藤堿的中藥中毒,含莨菪堿、東莨菪堿的中藥中毒,含麻黃堿的中藥中毒,含烏頭堿的中藥中毒,含甾類生物堿的中藥中毒,含類似煙堿及毒芹堿的中藥中毒,含苦楝堿的中藥中毒。
含苷類中藥中毒
這類中毒分為含強心苷類的中藥中毒、含皂苷類的中藥中毒、含黃酮類的中藥中毒和含氰苷類的中藥中毒。
含毒蛋白類中藥中毒
這類中藥主要中毒機制表現為對胃腸道黏膜的強烈刺激作用、腐蝕作用,可引致廣泛內臟出血。蓖麻子、蒼耳子等中藥即含有毒蛋白。
含萜及內酯類的中藥中毒
含萜及內酯類衍生物的中藥的中毒機理主要表現在對局部的強烈刺激作用,以及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作用。此類中藥有馬桑、艾葉等。
含有金屬元素類的中藥中毒
這類中藥可因其所含金屬元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中毒機制。如鉛丹、鉛粉所含元素為鉛,可引起全身各個系統的損害;又有朱砂、輕粉等含有汞元素,其對人體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和腐蝕作用,且能抑制體內酶的活性,引起中樞神經功能紊亂。
有毒中藥的毒性分級
中藥的毒性分級至今還沒有統一的標準。一般依據毒性劇烈的程度及治療量與中毒量接近的程度進行分級。雖然近年來有學者提出按可能中毒量、可能致死量及急性毒性試驗半數致死量等參數綜合分級,但由于資料的限制,加上中藥產地、采收季節、加工炮制及使用方法的不同,很難制定出一個統一的標準,所得數據可比性差,因此做到精確分級還有困難。
將有毒中藥分為極毒、大毒、有毒和小毒四級,這是目前仍沿用的傳統的經驗分級方法。
極毒指毒性特別劇烈,生藥內服常用量很小或不宜內服,可能致死量多在l克以下的藥物,如斑蝥、鉤吻、砒石、蟾酥、生川烏等。
大毒指毒性劇烈,治療量與中毒量接近,超量用藥可引致嚴重毒性反應且易于中毒致死的藥物,如狼毒、莨菪、巴豆霜等。
有毒指毒性較大,治療量與中毒量比較接近,但過量也可引致中毒甚至死亡的藥物,如制附子、制川烏。
小毒指有一定毒性,治療量與中毒量差距較大,但劑量過大也可發生毒副反應的藥物。
在現代中藥學著作中多未分出極毒級藥物。考慮到確有少數大毒藥物與一般大毒藥物不同,其生藥內服常用量很小或不宜內服,可能致死量多在J克以下,使用不慎或誤服極易引起中毒死亡,故將其從大毒藥物中區分出來,標明極毒,以便嚴格掌握使用。
經驗分級方法既考慮到毒性劇烈的程度,又考慮到中毒量與治療量接近的程度,因此即便是小毒藥物,也不可盲目大量使用。
《藥典》劑量與臨床劑量不一
當前常用劑量多參照2000年《藥典》規定。《藥典》未載明者參考其他中藥專著。如臨床上常用的草烏規定劑量在1.5^v3克。生用0.3克以上可出現反應。而目前臨床應用遠不止上述規定的劑量,且超出規定劑量數倍。有些醫生也是從小劑量試探后加大劑量。根據個人體質的差異,一般應用都采用大復方以減輕其毒性。因此在有毒藥物的應用方面要考慮周全,以防不測。對于慢性病需長期服用者,切勿隨意加大劑量,避免產生蓄積中毒。
抗中藥風險措施
中風險報告
藥源性危害的客觀存在與其被發現及采取措施之間,有一段滯后時間(稱為滯后期)。
滯后期產生的原因:其一,人們對新藥產生的不良反應認識不足;其二,管理上的松懈;其三,藥害的出現有較長的潛伏期,如為保胎而使用的己烯雌酚,使宮內受到藥物作用的女性胎兒在出生后13—22年才發生陰道腺癌。
近年來,中國藥品不良反應監察報告工作已廣泛開展,并取得一定成績,如對一些中藥風險都能較快地認識、上報,并及時采取措施,降低藥物危害程度。
為縮短新藥不良反應報告滯后時間及減少其危害,發達國家嚴格規定新藥的Ⅳ期臨床試驗,對上市后的新藥依應用后的情況進行監察,通過對新藥進行再評價,構成對新藥全面認識的完整體系。
用藥者要增加自我保護意識
服藥后自我監測
在口服、注射或采用其他方法使用藥物以后,都應該進行自我監測,以便觀察療效及有無毒副作用和過敏等反應的發生,便于及時更換或停止使用正在服用的藥物。
服藥后的自我監測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監測藥物有無療效及療效大小,其二是觀察是否出現毒性、副作用或過敏反應等。
藥物的療效可以從兩個方面反映出來:其一是自我感覺癥狀減輕或消失;其二是通過儀器及化驗等手段檢查,看身體器官的功能及病理狀態是否好轉。例如痢疾病人服用氯霉素等消炎藥后,自我感覺腹痛、腹瀉、發燒、惡心等癥狀是否減輕或消失,同時還需要化驗大便里的膿細胞、白細胞是否減少,最后還要化驗大便中的痢疾桿菌是否消失。再如冠心病、心絞痛病人使用中藥后,觀察心絞痛的癥狀是否緩解、心電圖的變化是否有好轉等。癥狀好轉說明藥物有效,可以繼續服用下去。如果癥狀未見減輕,就要考慮是什么原因,例如診斷是否正確、用藥是否恰當、藥量及服法是否符合要求等。服藥的期限主要根據疾病是否痊愈來決定。痊愈就是癥狀消失,通過檢查及化驗,證明病變愈合,細菌也已消失,方可停藥。
自我觀察療效必須等藥物發揮作用以后,這與服用方法、藥物性質及病情病狀等都有關系。例如口服藥物需經胃腸吸收后方能發揮作用,一般要經過半小時至一小時;注射藥物發揮作用快,一般只需要10~15分鐘即可。另外,即使藥物有治療效果,還要看病情的發展,例如感冒發燒,服用或注射退燒藥會很快使體溫降下來。但過一段時間后體溫還會重新升高,需要再次用藥才會很快退燒。有的病人需服藥較長時間才能確認藥物是否有效。
自我觀察是否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包括藥物的副作用、毒性反應、后遺反應、特異質反應、致畸、致癌、致突變和成癮等。
藥名忌混
很多藥名只有一字之差,藥物作用卻各異。有些藥的外形、顏色類似,最易混淆。尤其是有的藥物放在紙袋里,只有服法,未注明是什么藥,開始還記得,日久便忘了。如發生這種情況寧可把藥扔掉,也不要憑印象再用。服藥一定要看準藥名,看準劑量,對準病情,絕不可掉以輕心。
片、丸劑類藥品要看是否有潮解、溶化、碎裂等現象,膠囊類藥物要看是否有裂口、漏粉、黏連、變形等現象,酊水糖漿等類藥品要看是否有滲漏、沉淀、異味等現象,粉散、沖劑類藥品要看是否有結塊、霉變、異物等現象。若發現上述不正常的現象則不宜購買和服用。
有些藥品使用了激光防偽、電碼防偽等防偽技術。藥品的標簽或說明書應該標注藥品的品名、規格、生產廠家、注冊商標、批準文號、生產批號、主要成分、適應證、用法用量、禁忌證、不良反應、注意事項等內容。買藥時應仔細閱讀說明書。對標明有效期的藥品要看清是否過期,對未標注有效期的藥品應注意生產批號,以距購買日期不超過三年為宜。
變質藥物,偽劣藥品的識別
藥物是否變質,是藥物效用的關鍵所在。用藥者可以通過仔細觀察藥物的形態、外觀性狀、色、嗅、味等來識別藥物是否變質。
片劑:白色藥片變黃,表面粗糙、疏散或潮解,或有結晶析出,藥片上有斑點、發霉、蟲蛀、有臭味等,則不可服用。
糖衣片:有藥片黏連或黑色斑點、糖衣層裂開、發霉、臭味等,均不可服用。
沖劑:正常的都是能疏散滾動的干燥顆粒。如見其發黏、結塊、溶化、有異臭等,均不可服用。
膠囊及膠丸:如見有明顯軟化、破裂、漏油,或互相黏連等,均不可服用。
糖漿:藥液不論顏色深淺,都應澄清無異物。如見有較多沉淀物或發霉等,均不可服用。
懸浮劑及乳劑:如有大量沉淀,或出現分層,經過搖動也可見均勻者,切記不可服用。
栓劑、眼藥膏及其他藥膏:若有異臭、酸敗味,或見明顯顆粒、稀薄、變色和水油分離等,均不可使用。
眼藥水、滴鼻劑:如藥液中有結晶、絮狀物,或見渾濁、變色等,均不可使用。
為了防止偽劣藥品對人體的損害,在購買、使用藥品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看標簽:購買整瓶、整盒的藥品,要先看標簽印刷得是否正規、應該具備的項目是否齊全。藥品必須具有藥廠所在地的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審批的標記。藥品的標簽必須印有注冊商標、批準文號、藥品名稱、產品批號、生產企業。其中商標和批準文號尤為重要。如果沒有或印刷得不規范,即可視為假藥。
(2)看藥品質地并品嘗藥品味道。無論針劑、片劑、丸劑、粉劑和水劑以及藥材,凡見有發霉、潮解、結塊或異臭、異昧,片劑色澤不一致者,即可視為劣藥。
其他注意事項:禁忌躺著服藥、禁忌干吞藥片、禁忌不擇食服藥、禁忌多種藥物同服、注意食物與中藥的搭配關系。食物與中藥之間存在著的相克現象表現為“藥食相反”。關于主要食物與中藥的搭配關系請參閱《食物風險速查>。食物與中藥如果搭配不當,也會降低療效,還會增加人體的毒性反應。
總之,用藥者要樹立知情權意識,中國國家藥監局應抓緊制定完善各種藥品的國家標準,取消藥品地方標準,整頓和規范藥品生產流通秩序,保障人民用藥安全有效、方便及時。中國將實行《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J,而有關規定已在修訂中。
通過貫徹實施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進一步加強醫療機構的管理和規范醫務人員的醫療行為,認真做好藥物臨床實驗研究和藥品不良反應登記報告工作,確保臨床用藥安全、有效。
中藥管理將實施重大改革
在未來,中國將會對中藥的管理推行重大的改革。“中藥材的現代化,實際上也是中藥農業的現代化。中藥材生產必須產業化,才能與中成藥工業現代化生產相適應。(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負責人在“中藥與植物藥國際高級論壇”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