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足陽明胃經經穴總歌
1.足陽明胃經經穴穴名歌承泣四白下巨醪,地倉大迎到頰車;
下關頭維出人迎,水突氣舍缺盆呈;
氣戶庫房連屋翳,膺窗乳中乳根是:
不容承滿下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
水道歸來下氣沖,髀關伏兔陰市從;
梁丘犢鼻足三里,上巨虛條下巨虛;
豐隆解溪到沖陽,陷谷內庭厲兌詳。
2.足陽明胃經經穴分寸歌
承泣目下眶邊緣,四白眶下孔凹填;
再下巨髎平鼻翼,口角四分地倉的;
大迎頜前一寸三,頰車下頒上方陷;
下關顴下切跡尋,頭維額角上五分;
人迎結喉旁寸半,水突人迎氣舍間;
氣舍顴弓上邊緣,此后下胸過膈行;
以下距中皆四寸,鎖骨上窩是缺盤;
鎖骨上緣尋氣戶,一肋之間是庫房;
二肋屋翳三膺窗,五肋乳根乳下當;
臍上六寸旁開二,每寸一穴依次下;
不容承滿下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
天樞外陵到大巨,水道歸來氣沖記;
髀關髂上平臀溝,伏兔膝上六寸收;
膝上三寸為陰市,膝上二寸梁丘住;
膝外下陷是犢鼻,膝下三寸足三里;
膝下八寸為條口,上二下一兩巨虛;
條口寸外是豐隆,解溪足背踝紋中;
胕上五寸是沖陽,陷谷二三跖趾上;
二三趾縫是內庭,次趾甲根厲兌停。
(二)足陽明胃經經穴各歌
1.承泣
眶邊承泣對瞳仁,清熱疏風明目云;
目赤青光風淚眼,口面癱瞼膶頻。
取穴: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緣與眼球之間。
針灸法:以左手拇指向上輕推眼球,緊靠眶緣緩慢直刺0.2一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腫;不宜灸。
功用:散風熱,明眼目。
主治:目赤腫痛,流淚,夜盲,眼瞼膶動,口眼歪斜。
臨床運用:①配風池、太陽治療眼目疼痛。②配太陽、耳尖放血治療目赤腫痛。③配合谷、頰車、地倉治療口眼斜。
文獻報道:針刺承泣,平補平瀉,不提插,治療小兒目剳;承泣穴下埋人羊腸線治療角膜炎都有較好的療效。
2.四白
四白眼眶下孔中,通經活絡也疏風;
眩暈頭痛目諸疾,口眼斜面腫同。
取穴: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中。
針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不宜灸。
功用:疏風明目,通經活絡。
主治:目赤痛癢,目翳,眼瞼膶動,口眼斜,頭面疼痛,頭痛眩暈。
臨床運用:①配人中、頰車、合谷治療口眼斜。②配大杼、百會、太溪治療頭痛目眩。③配光明、豐隆治療目翳、青光眼。
文獻報道:針刺四白穴,行大捻轉、強刺激,治療急性膽絞痛;電針四白、上關、下關、地倉治療三叉神經痛都有較好的療效。
3.巨髎
鼻翼旁開有巨醪,祛風活絡腫能消;
口眼斜頭還痛,鼻衄青光齒痛療。
取穴:目正視,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
針灸法:斜刺或平刺0.3-0.5寸;可灸。功用:祛風通絡,消腫止痛。
主治:口眼斜,眼瞼膶動,鼻衄,齒痛,唇頰腫。
臨床運用:①配內庭、下關治療牙痛。②配頰車、外關治療唇頰腫痛。③配合谷、風池、陽白、顴髎治療口眼斜。④配天窗治療頸癭腫痛、唇頰腫痛。
4.地倉
口角旁開是地倉,祛風通絡用之當;
陽明陽蹺三經會,面癱流涎頭痛康。
取穴:口角旁0.4寸,巨髂穴直下取之。
針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功用:疏散風邪,通經活絡。
主治:口,流涎,眼瞼膶動,牙痛,口角膶動。
臨床運用:①配承漿治療口角流涎。②配頰車、風池、合谷治療面癱。③配合谷、頰車治療牙痛。④配大迎治療口眼斜、齒痛、頰腫。
文獻報道:針刺地倉透刺頰車治療小兒流涎;針刺地倉透刺下關穴治療面癱都有較好的療效。
5.大迎
頜角陷溝取大迎,祛風通絡面膶寧;
口口噤難言語,頰腫牙疼頭痛靈。
取穴:下頜角前1.3寸凹陷中,咬肌附著部前
緣,閉口鼓氣時即出現一溝狀凹陷,即于凹陷下端取之。
針灸法:避開動脈,斜刺或平刺0.3-0.5寸;可灸。
功用:熄風止痛,活絡消腫。
主治:口,口噤,頰腫,齒痛,瘰疬,唇吻膶動。
臨床運用:①配下關、合谷、人中治療牙關緊閉。②配合谷、頰車治療牙痛、口角斜。③配臂臑、五里治療頸部瘰疬。④配列缺治療三叉神經痛。
6.頰車
頰車頜骨咬肌中,活絡開關并散風;
牙痛口噤咽頰腫,面斜項強也能通。
取穴: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的凹陷中,咀嚼時咬肌隆起最高點。
針灸法:直刺0.3~0.5寸,平刺0.5—1寸;可灸。
功用:散風清熱,通絡開關。
主治:口,齒痛,頰腫,失音,口噤不語,頸項強痛。
臨床運用:①配合谷、承漿治療口噤。②配合谷、翳風治療痄腮。③配風池、肩井治療頭項痛。④配合谷、顴髂、地倉治療口眼斜。⑤配合谷治療牙痛。
文獻報道:針刺頰車、翳風、合谷治療急性扁桃體炎有較好的療效。
7.下關
顴骨下緣取下關,祛風通絡啟牙關;
耳鳴聤耳頭還痛,頜腫牙疼與面癱。
取穴:顴弓下緣,下頜骨髁狀突之前方,切跡之間凹陷中。
針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功用:散風止痛,聰耳通絡。
主治:牙關緊閉,下頜疼痛,耳聾,耳鳴,聤耳,齒痛,口噤,口眼斜。
臨床運用:①配內庭治療上牙疼。②配頰車、合谷、外關治療牙關緊閉。③配大迎、頰車、巨髂治療面癱。④配陽溪、關沖、聽宮治療耳鳴、耳聾。
文獻報道:以三棱針直刺下關后,用閃火法拔罐出血,治療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溫針灸下關穴治療顳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慢性鼻炎;針刺患者病足對側之下關穴治療足跟痛都有較好的療效。
8.頭維
額角上邊是頭維,祛風止痛效稱魁;
目眩頭痛迎風淚,瞼膶偏頭痛似錐。
取穴:額角發際直上0.5寸。
針灸法:直刺0.5~1寸;不宜灸。
功用:散風鎮痙,清頭明目。
主治:頭痛,目眩,目痛,流淚,眼瞼膶動,面癱。
臨床運用:①配風池、合谷、太陽治療正偏頭痛。②配風池、睛明治療目赤腫痛。③配陽白、上關、合谷治療面癱。④配攢竹治療目視不明、迎風流淚、眼瞼膶動。
文獻報道:火針頭維、率谷、阿是穴治療偏頭痛;針刺頭維、上星、印堂、太陽治療過敏性鼻炎都有較好的療效。
9.人迎(附:水突)
人迎水突結喉旁,調氣祛風治有方;
瘰疬氣癭咽不利,頭暈頭痛喘同康。
取穴:喉結旁l.5寸,當頸總動脈之后,胸鎖乳突肌前緣。
針灸法:避開頸總動脈,直刺O.3~0.8寸;不宜灸。
功用:寬胸止喘,散結清熱。
主治:咽喉腫痛,氣喘,瘰疬,癭氣。
臨床運用:①配合谷、少商治療咽喉痛。②配天突、膻中、定喘治療哮喘。③配足三里、曲池治療高血壓。④配天突、合谷、豐隆治療甲狀腺腫大。
文獻報道:針刺人迎治療頑固性呃逆;電興奮人迎治療梅核氣都有較好的療效。按壓人迎有降壓作用。
提示:有研究表明溫和灸人迎穴對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腦血流量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對治療中風先兆癥,預防中風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附:水突
取穴:人迎穴至氣舍穴連線的中點,當胸鎖乳突肌前緣。
針灸法:直刺0.3-0.8寸;可灸。
功用:止咳利咽,理氣化痰。
主治:咽喉腫痛,咳嗽,氣喘。
臨床運用:①配天突、內關治療咳喘。②配天突、合谷治療甲狀腺腫大。③配氣舍、合谷、少商治療咽喉腫痛。④配風門、百會、氣戶治療咳嗽。
文獻報道:針刺水突治療急性支氣管痙攣有較好的療效。針刺水突、內關、間使、足三里、三陰交,配合口服他巴唑治療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可使療效提高。
10.氣舍
胸鎖骨間氣舍求,通經活血散癭瘤;
利咽止咳還平喘,項強能舒消腫喉。
取穴:人迎穴直下,鎖骨上緣,在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
針刺法:直刺0.3~0.5寸;可灸。功用:利咽消腫,調氣定喘。
主治:咽喉腫痛,氣喘,呃逆,癭瘤,瘰疬,頸項強痛。
臨床運用:①配天突、水突、人迎治療癭瘤。②配天突、列缺治療咳喘。③配郄門治療呃逆。④配合谷、少商治療咽喉腫痛。
注意:本經氣舍至乳根諸穴,深部有大動脈和肺、肝等重要臟器,不可深刺。
11.缺盆
缺盆鎖骨上窩中,氣血能調絡可通;
瘰疬肢麻肩頸痛,咳痰喘促痹于胸。
取穴:鎖骨上窩中央,前正中線旁開4寸。
針刺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
功用:宣肺止咳,調氣通經。
主治: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缺盆中痛,瘰疬。
臨床運用:①配膻中治療胸滿喘咳。②配后溪治療肩痛引頸。③配合谷、少商治療咽喉腫痛。
文獻報道:針刺缺盆治療高血壓頭痛、牙痛、頑固性呃逆;針刺患側缺盆、翳風、頰車、地倉治療面神經麻痹都有較好的療效。
注意:孕婦禁針。
12.氣戶(附:庫房)
鎖骨下緣氣戶藏,庫房一肋隙間裝;
胸中氣逆痰鳴喘,脅脹唾涎背痛康。
取穴:鎖骨下緣,前正中線旁開4寸。
針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功用:宣降肺氣,寬胸止痛。
主治:咳嗽,氣喘,呃逆,胸脅支滿,胸痛。
臨床運用:①配華蓋、肺俞、尺澤治療氣短、脅肋痛。②配云門、天府、神門治療喘逆上氣。③配內關、膻中治療胸悶、胸脹。④配列缺治療咳嗽、氣喘。
附:庫房
取穴:第一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針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功用:止咳定喘,寬胸排膿。
主治:咳嗽,氣喘,咳唾膿血,胸肋脹痛。
臨床運用:①配中府、尺澤治療咳喘上氣、濁痰膿血。②配肩井、曲澤治療乳癰初起。③配肺俞、尺澤治療胸痛、咳嗽。
13.屋翳
屋翳位于二肋間,通經理氣咳能安,
乳癰肺脹唾膿血,胸脅疼痛喘促艱。
取穴:第二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針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功用:理氣化痰,通調水道。
主治:咳嗽,氣喘,胸脅脹痛,乳癰,水腫,瘛疭。
臨床運用:①配內關治療胸痛。②配乳根、足臨泣治療乳癰。③配肩井、豐隆治療乳癖。④配大椎、膻中、尺澤治療咳喘。
文獻報道:取屋翳、膻中、合谷電針治療乳腺增生病有較好的療效。
14.膺窗
第三肋隙有膺窗,理氣消癰治乳瘡;
宣肺還能除咳喘,心胸脅痛熱寒康。
取穴:當第三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針灸法:沿肋間隙向外斜刺0.5~0.8寸;可灸。
功用:宣肺止咳,消腫理氣。
主治:咳嗽,氣喘,胸脅脹痛,乳癰。
臨床運用:①配支溝治療胸脅脹痛。②配內關、膻中治療胸滿氣短、心前區痛。③配乳根、曲池、足三里治療乳癰寒熱。④配太沖治療唇腫。
15.乳中
取穴:乳頭中央。
注意:本穴不針不灸,只作胸腹部腧穴的定位標志。
16.乳根
乳中直下為乳根,疏肺清心氣血勻;
乳少乳癰胸脅痛,氣喘痰多吐逆頻。
取穴:乳頭直下,第五肋間隙。
針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功用:清心肺,調氣血。
主治:咳嗽,氣喘,呃逆,噎嗝,胸痛,乳癰。
臨床運用:①配俞府治療咳嗽氣喘。②配少澤、膻中治療乳汁不足。③配內關、膻中治療胸痛。
文獻報道:治療產后乳少:針刺乳根、合谷,用補法,實證加內關、膻中,用瀉法;虛證加足三里.用補法,療效極佳。
17.不容(附:承滿)
臍上六寸旁不容,健脾消導并和中;
下寸承滿功相似,腹痛腸鳴積滯通。
取穴:臍上6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針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用:健脾和胃,降逆平喘。
主治:嘔吐,胃痛,食欲不振,腹脹,喘咳,胸背脅痛,心痛。
臨床運用:①配上脘、大陵治療吐血。②配內關治療嘔吐。③配中脘、足三里治療胃脘痛。④配脾俞、水分、陰陵泉治療水腫。④配期門治療胸脅脹痛、嘔吐、噫酸。
附:承滿
取穴:臍上5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針灸法:直刺0.8-l寸;可灸。
功用:和胃調氣,降逆止嘔。
主治:胃痛,嘔吐,喘逆,吐血,食欲不振,腸鳴,腹脹,脅下堅痛。
臨床運用:①配內關、足三里治療胃痛、腹脹、嘔吐。②配中脘、脾俞、胃俞治療飲食不振。
18.梁門
梁門臍上四寸招,降逆和中食可調;
腹脹腸鳴還嘔吐,胃炎瘍痛效翹翹。
取穴:臍上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針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用:和胃降逆,消積化滯。
主治:胃痛,嘔吐,食欲不振,腹脹,泄瀉。
臨床運用:①配氣海、中脘、足三里治療腹脹、胃痛、嘔吐。②配胃俞、足三里、天樞治療便溏、泄瀉。③配日月治療反酸、嘔吐。④配陽輔治療胸脅悶痛、間歇發熱。
文獻報道:針刺梁門對復合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潰瘍有良性調節作用和治療效果。
提示:有實驗研究顯示梁門治療胃潰瘍病有優于足三里的現象,認為梁門穴可作為治療胃潰瘍的首選穴。
19.關門
梁門寸下取關門,化濕和中健脾云;
泄瀉腸鳴還腹痛,尿遺水腫也堪珍。
取穴:臍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針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功用:健脾化濕,和胃止痛。
主治:腹脹,腹痛,腸鳴泄瀉,水腫。
臨床運用:①配中府、神門治療遺尿。②配足三里、天樞治療腹痛、泄瀉。③配水分、脾俞、陰陵泉治療水腫。
20.太乙
太乙上臍二寸招,腸鳴腹痛刺之消;
心經相配安神志,煩悶癲狂一并療。
取穴:臍上2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針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功用:調氣和中,清心安神。
主治:胃痛,心煩,癲狂。
臨床運用:①配百合、神門、心俞治療癲狂、心煩。②配足三里、胃俞、天樞治療腹痛、腹瀉、消化不良。③配滑肉門治療癲狂、吐舌。
21.滑肉門
臍上一寸二寸旁,滑肉門能和胃腸;
嘔吐癲狂還腹痛,神呆泄瀉腫皆良。
取穴:臍上1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針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功用:調和腸胃,安神定志。
主治:胃痛,嘔吐,癲狂。
臨床運用:①配溫溜、少海治療舌強、吐舌。②配三里、中脘治療胃痛。③配天樞、下巨虛治療腹瀉、腹脹。④配水道、陰陵泉治療腹水腫。
22.天樞
臍旁二寸是天樞,和胃調中暢氣機;
腹脹腸鳴泄瀉痢,痛經帶下最常需。
取穴:臍旁2寸。
針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功用:健脾化濕,理氣調經。
主治:腹脹腸鳴,繞臍痛,便秘,泄瀉,痢疾,腸癰,疝氣,水腫,月經不調,瘢瘕。
臨床運用:①配足三里治療腹瀉、腹痛。②配上巨虛、闌尾穴治療闌尾炎。③配中極、三陰交、次髂治療痛經。④配大腸俞、足三里治療便秘。⑤配水泉治療月經不調、閉經。
文獻報道:艾灸天樞、足三里穴治療腸道激惹綜合征;針刺天樞、中脘、關元等穴,并以TDP照射臍周,治療慢性結腸炎;隔姜灸天樞治療慢性腹瀉;針刺天樞、曲池、足三里治療高血壓都有較好的療效。
23.外陵(附:大巨)
臍下寸旁有外陵,調經理氣疝能寧;
腸鳴腹脹腸癰痢,止瀉還療痛閉經;
下鄰大巨能溫腎,早泄溲難夢滑精。
取穴:臍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針灸法:直刺l-1.5寸;可灸。
功用:通經止痛,調理氣機。
主治:腹痛,疝氣,痛經。
臨床運用:①配天樞治療腹中盡痛。②配氣海(灸)、太沖治療疝氣痛。③配足三里、三陰交治療痛經。
附:大巨
取穴:臍下2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針灸法:直刺l-1.5寸;可灸。
功用:補腎理氣,消脹利水。
主治: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疝氣,遺精,早泄。
臨床運用:①配天樞、三陰交治療小腹脹痛。②配關元、三陰交治療遺精、早泄。③配外關治療小便難。
注意:本穴禁深刺。
24.水道
大巨下寸水道招,月經水腫可通調:
小溲不利肝寒疝,少腹脹疼不孕療。
取穴:臍下3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針灸法:直刺l—1.5寸;可灸。
功用:調理下焦,通調水道。
主治: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痛經,不孕,疝氣。
臨床運用:①配中極、三陰交、陰陵泉治療淋痛、尿血。②配腎俞、三陰交治療腎炎。③配水分、足三里、三陰交治療腹水。④配筋縮治療脊背強痛、胃脘痛。
文獻報道:水道、關元、神闕等穴電針加溫灸治
療產后尿潴留;燒山火法針刺水道、三陰交治療痛經;針刺水道、三陰交、腎俞治療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都有較好的療效。
25.歸來
臍旁下四寸歸來,行氣舒肝任化裁;
止痛溫陽收白帶,閉經寒疝也能開。
取穴:臍下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針灸法:直刺l—1.5寸;可灸。
功用:行氣舒肝,調理胞宮。
主治:腹痛,疝氣,月經不調,白帶,陰挺。
臨床運用:①配太沖治療疝氣、睪丸腫痛、子宮脫垂。②配中極、曲骨、三陰交治療月經不調。③配腎俞、關元治療陽痿、遺精。④配氣沖、三陰交治療卵巢囊腫。
文獻報道:針刺歸來穴治療各種經遲癥,血寒者加溫針灸有較好的療效。
26.氣沖
恥骨上方有氣沖,溫經理氣暖胞宮;
腸鳴腹脹肝寒疝,不孕陽衰崩漏同。
取穴:臍下5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恥骨上方。
針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功用:舒肝益腎,調經暖胞。主治:腸鳴腹痛,疝氣,月經不調,不孕,陽痿,陰腫。
臨床運用:①配腎俞、關元治療陽痿。②配血海、三陰交治療月經不調、崩漏。③配大敦、太沖治療疝氣。④配沖門、三陰交治療帶下、產崩。
27.髀關(附:伏兔)
髀關髂下平臀溝,活絡祛風攣急收;
膝冷腰酸還腹脹,屈伸不遂也能瘳。
下鄰伏兔祛寒濕,肢麻痿痹疝同求。
取穴:髂前上棘與髕骨外緣連線上,平臀溝處。
針灸法:直刺l~2寸;可灸。
功用:祛寒濕,通經絡。
主治:腰痛膝冷,下肢痿痹、筋急,腹痛。
臨床運用:①配環跳、風市、足三里等治療下肢疼痛、痿痹。②配委中、承扶治療股關節炎。③配太沖、陽陵泉治療股內筋急不能屈伸。
附:伏兔
取穴:髂前上棘與髕骨外緣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6寸。
針灸法:直刺l—2寸;可灸。
功用:溫經散寒,疏風通絡。
主治:腰痛膝冷,下肢麻痹,疝氣,腳氣。
臨床運用:①配環跳、委中、三陰交治療下肢痿痹。②配風市、陰市治療股膝冷痛。③配陽陵泉、環跳治療腰胯痛。
文獻報道:針刺伏兔穴治療肩凝癥;伏兔揚刺法并加艾灸、拔火罐,治療股外側皮神經炎都有較好的療效。
28.陰市
陰市髂前髕外尋,祛風通絡效當吟;
腰酸膝軟難伸屈,腹痛肢涼疝共針。
取穴:髂前上棘與髕骨外緣連線上,髕骨外上緣3寸。
針灸法:直刺l~1.2寸;可灸。
功用:散風祛寒,通利關節。
主治:腿膝痿痹,疝氣,腹脹腹痛。
臨床運用:①配太溪、肝俞治療寒疝腹痛。②配陽關(灸)治療足冷。③配陽陵泉、足三里、風市治療腿膝痿痹。
29.梁丘(附:犢鼻)
臏緣膝上一梁丘,活絡祛風氣血調,
胃痛乳癰還尿血,肢麻不遂病方囂。
髕骨下緣為犢鼻,膝風腳氣濕能休。
取穴:髂前上棘與髕骨外緣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2寸。
針灸法:直刺l~1.2寸;可灸。
功用:疏經絡,調氣血,和胃氣。
主治:膝腫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癰,血尿。
臨床運用:①配內外膝眼治療膝痛。②配中脘治療胃痛、吐酸。③配膝陽關、曲泉治療筋攣、膝關節屈伸不利。
文獻報道:艾灸梁丘穴治療急性腹瀉有較好的療效。
附:犢鼻
取穴:髕骨下緣,髕韌帶外側凹陷中。
針灸法:向后內斜刺0.5~1寸;可灸。
功用:祛寒濕,利關節。
主治: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腳氣。
臨床運用:①配膝眼、鶴頂治療膝關節痛。②配膝關、足三里(可針可灸)治療膝關節痹痛。
文獻報道:取犢鼻、內膝眼、梁丘行溫針灸治療膝關節慢性滑囊炎有較好的療效。
30.足三里
三里脛前脊外安,和中健脾治中寒;
調經止痛祛痰濁,腹脹腸鳴吐瀉還;
腸癰水腫肢麻痹,贏弱昏暈喘促艱。
取穴: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脊外一橫指處。
針灸法:直刺l~2寸;可灸。
功用:補益脾胃,調和氣血,疏經通絡,扶正培元。
主治:胃痛,嘔吐,噎嗝,腹脹,泄瀉,痢疾,便秘,乳癰,痛經,腸癰,下肢痹痛,水腫,癲狂。虛勞贏瘦。
臨床運用:①配中脘、曲池治療腹脹痛。②配天樞、關元治療瀉痢。③配豐隆、三陰交、內關治療痰濕中阻的眩暈。④配四縫治療小兒疳積。⑤配脾俞、三陰交、神門治療心悸。⑥配曲池治療蕁麻疹。⑦配懸鐘治療膝腿疼痛。
文獻報道:針刺足三里治療白細胞減少癥、腸道易激綜合征;針刺足三里、百會、氣海、脾俞治療內臟下垂;針刺足三里、懸鐘治療高血壓病、中風先兆都有較好的療效。對胃痙攣、膽痙攣所致的劇痛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提示:本穴有強壯身體的作用,為保健要穴。有研究表明針刺或艾灸本穴能增強機體的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功能。具抗衰老作用。
31.上巨虛(附:條口、下巨虛)
膝下脛旁二巨虛,腰酸膝痛下肢拘;
腸鳴腹瀉腸癰痢,活絡通經暢氣機。
二虛間穴為條口,跗腫肩麻痹痛宜。
取穴:足三里穴下3寸。
針灸法:直刺l~1.5寸;可灸。
功用:通絡祛濕,調和脾胃。
主治:腸鳴,腹痛,泄瀉,便秘,腸癰,下肢痿痹,腳氣。
臨床運用:①配下巨虛治療腹瀉。②配曲池、天樞治療痢疾。③配大腸俞、支溝、天樞治療便秘。
文獻報道:針刺上巨虛、天樞、足三里、闌尾穴治療闌尾炎有較好的療效。
附:條口
取穴:上巨虛穴下2寸。
針灸法:直刺l~1.5寸。
功用:理氣舒筋,溫經祛濕。
主治:脘腹疼痛,下肢痿痹、拘急、轉筋,跗腫,肩臂痛。
臨床運用:①配陽陵泉、承山治療轉筋。②條口透刺承山治療肩周炎。③配懸鐘、沖陽治療足脛痛、難行。④配至陰、然谷、涌泉治療足底發熱。
文獻報道:電針條口、太沖治療腓神經麻痹有較好的療效。
附:下巨虛
取穴:上巨虛穴下3寸。
針灸法:直刺l-1.5寸;可灸。
功用:通經祛濕,理氣寧神。
主治:小腹痛,泄瀉,痢疾,乳癰,下肢痿痹,腰脊痛引睪丸,驚狂。
臨床運用:①配陽陵泉、解溪治療下肢麻木。②配內關、陽陵泉治療胰腺炎。③配足三里、梁丘、肩井治療乳癰。④配昆侖、太溪治療足跟痛。
文獻報道:針刺同側下巨虛穴治療落枕;下巨虛透刺足三里治療下肢肌力減弱癥都有較好的療效。
32.豐隆
胃經絡穴是豐隆,化濕祛痰力最雄:
喘咳眩暈癲與癇,肢麻痛痹中于風。
取穴:外踝高點上8寸,條口穴外。
針灸法:直刺l~1.5寸;可灸。
功用:祛痰化飲,和胃安神。
主治:頭痛,眩暈,痰多咳嗽,嘔吐,便秘,水腫,癲狂癇,下肢痿痹。
臨床運用:①配百會、脾俞治療痰濁眩暈。②配人中、神門、太沖治療狂癥。③配肺俞、尺澤治療咳嗽多痰。④配合谷治療咽喉腫痛。⑤配復溜治療水腫。⑥配丘虛治療胸悶、胸痛、下肢痿痹。
文獻報道:豐隆透刺飛揚治療肩周炎;隔姜灸豐隆穴治療老年性便秘;瀉法針刺豐隆治療梅核氣;針刺豐隆、內關穴治療支氣管哮喘都有較好的療效。
提示:本穴為治療痰證的要穴。
33.解溪
足腕筋間陷解溪,和中化濕效堪依;
癲狂頭痛眩暈共,腹脹痿麻病下肢。
取穴:足背踝關節橫紋的中央,姆長伸肌腱和趾
長伸肌腱之間。
針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功用:健脾化濕,和胃降逆。
主治:頭痛,眩暈,癲狂,腹脹,便秘,下肢痿痹。
臨床運用:①配合谷治療頭痛、肩棱骨痛。②配血海、足三里治療腹脹。③配百會、印堂治療頭痛、眩暈。④配條口、丘墟、太自治療膝股痛。⑤配陰陵泉治療霍亂。
文獻報道:點壓解溪、足三里可緩解胃腸道絞痛;針刺解溪、足三里、陽陵泉治療腓總神經痛都有較好的療效。
提示:實驗表明艾灸本穴有明顯的鎮痛效應。有激活腎上腺髓質功能的作用,能促進兒茶酚胺的合成與分泌。
34.沖陽
高踞足背是沖陽,健脾寧神痰濕良;
腹脹癲狂跗足腫,口齒痛面浮昌。
取穴:在足背最高處,姆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
之間,第二、第三跖骨與楔狀骨問,足背動脈搏動處。
針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用:健脾化濕,清胃寧神。
主治:口眼歪斜,面腫,齒痛,癲狂癇,胃痛,足痿無力。
臨床運用:①配神門、后溪治療發狂。②配地倉治療口眼斜。③配絕骨、飛揚、足三里治療足痿。④配中脘、足三里治療胃脘痛。⑤配陷谷、然谷治療足跗腫。
提示:有觀察顯示針刺沖陽穴可使胃竇面積增大。
35.陷谷
陷谷二三跖骨前,和中利水濕能蠲;
腸鳴腹瀉熱寒痢,目赤面浮足腫連。
取穴:足背第二、第三跖趾關節后凹陷中。
針灸法:直刺或斜刺O.5—1寸;可灸。
功用:調和腸胃,健脾利水。
主治:面浮身腫,目赤腫痛,腸鳴腹痛,熱病,足背腫痛。
臨床運用:①配下脘、天樞治療腹脹、腸鳴、腹痛。②配內庭、太沖治療足跗腫痛。③配期門治療產后善噫。
文獻報道:針刺陷谷穴,配合屏氣動作,治療頑固性呃逆有較好的療效。
提示:針刺陷谷穴對胃、十二指腸的收縮頻率有增強作用。
36.內庭
二三趾間定內庭,清腸利濕治陽明:
口咽腫腸癰疝,腹脹吞酸瀉痢停。
取穴:足背第二、第三趾間縫紋端。
針灸法:直刺或斜刺0.5-O.8寸;可灸。
功用:健脾和胃,清心安神。
主治:齒痛,咽喉腫痛,口,鼻衄,胃痛吐酸,腹脹,泄瀉,痢疾,便秘,熱病,足背腫痛。
臨床運用:①配合谷、三陰交治療牙齦炎、咽喉炎。②配中脘、足三里治療胃熱嘔吐。③配天樞、曲池治療濕熱瀉痢。④配地倉、頰車治療口。⑤配環跳治療下肢痿痹、膝踝痛。
文獻報道:于內庭、陷谷二穴火針點刺放血治療足痛風;內庭穴點刺放血治療麥粒腫都有較好的療效。
37.厲兌
厲兌取于二趾端,通經蘇厥并安魂;
癲狂熱病煩多夢,腹脹喉蛾齒痛云。
取穴:第二跖趾關節之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針灸法:淺刺0.1寸;可灸。
功用:清熱化濕,安神調胃,蘇厥通經。
主治:鼻衄,齒痛,咽喉腫痛,口,腹脹,熱病,心煩,多夢,癲狂,足痛,足脛冷,月經不調,崩漏。
臨床運用:①配內關、中脘、足三里治療胃痛。②配人中、百會、中沖治療中風昏厥。③配條口、三陰交治療足脛痛。④配大敦治療嗜睡癥、癲癇。⑤配隱白治療心煩、癲狂、夢魘、慢驚風。